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报刊编辑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报刊编辑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创办了一些知名报刊,影响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的是《向导》周报和《中国青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报刊编辑工作还不能算是十分专业,但编辑的作用在总体上仍受重视,为此,《解放日报》还曾提倡编辑深入实际。

1.2.2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报刊编辑

一、“红色革命家”出任报刊编辑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报刊编辑,也皆为政治精英,而非专职报人,如陈独秀任《新青年》主编,陈与李大钊创办并编辑《每周评论》,毛泽东创办并编辑《湘江评论》,李达任《共产党》月刊主编,等等。其时,我党报刊编辑思想的基调已然奠定。如《共产党》从创刊到停刊不到10个月(1920年11月7日至1921年7月),秘密发行,最高期发行量竟达5000多份,这在当时是不小的数字。有论者指出,它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编辑意图明确是首要条件。这些报刊创办的目的,就是要学习十月革命的经验,在中国建立一个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共产党。而编辑者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和工作态度是贯彻编辑意图不可或缺的条件(28)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创办了一些知名报刊,影响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的是《向导》周报和《中国青年》。前者主编是蔡和森,后者主编有邓中夏、恽代英等。《向导》的编辑思想也十分明确:集中力量宣传党的二大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把中国建成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另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十分重视对当前重大政治事件的评论,几乎每期都有时事评述、时事短评、中国一周、世界一周、时事评论等栏目;二是注意联系读者,重视报道各地革命运动的通讯,这是党的报刊的传统特色(29)

二、我党早期报刊的编辑专业化问题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报刊,采取采编合一的体制。如新华社前身红中社,创立于1931年,据史料记载,编辑部专职人员最初仅有两三名,1933—1934年最多时也才10多名,“常驻在编辑部的几个人,工作是很辛苦的。采访、写稿、译电、刻蜡纸、校对,什么都干”,“当时没有专职记者,报上刊出的‘记者’,实际上就是编委会成员”(30)。他们既负责通讯社发稿,还负责出版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

至延安《解放日报》,编辑与记者才有了分工。那时,各版都有编辑,还有专门的美术编辑和夜班编辑。夜班编辑很辛苦,延河水冻了,夜里起来无法洗脸,只能擦擦眼。但此时不能说编辑力量便很强了——甚至编辑方针反倒不甚明晰起来。《解放日报》有一段时间既与中央不大合拍,也没有站稳群众立场。版面常常主要是国际新闻,不加改写,是“外国通讯社的义务宣传员”。不该上头条的竟成了版面精华,如“墨索里尼发表演说”。后来,在整风中经改版,才逐渐建全了编辑部制度,成为了“完全的党报”,解决了“政治第一”的问题。

但实际上,《解放日报》的编辑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可以从报纸后来还多次“漏水”得到印证。有论者指出,在大生产运动中,它就制造过“家家户户纺织声”的假新闻,介绍劳动模范人物出现过夸大渲染的报道,在战役战斗报道中夸大战果等等(31),这都反映出编辑对新闻规律的疏离。陆定一因此写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指出“第一性的东西,最先有的东西,乃是事实而不是什么‘政治性’”(32)。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报》创刊1000期时,编辑部提出“我们现在要来讲技巧”(33)

不过到了1945年,《解放日报》就又一次出现了编辑上的失误:在有关美国对日投掷原子弹的新闻处理上,照发美英新闻机构关于原子弹威力的大规模报道,遭致毛泽东的批评(34)。从今人的角度看,这不仅是政治上的欠妥,从新闻业务上讲,也谈不上是平衡报道。但耐人寻味的是,如此的情况,至今也未能完全避免。《解放日报》也许由于编辑的缺乏,作为总编辑的陆定一便成了那时的“天才编辑”,事必躬亲起来,“他善于给人改稿,并把改动较大的交给本人看”(3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报刊编辑工作还不能算是十分专业,但编辑的作用在总体上仍受重视,为此,《解放日报》还曾提倡编辑深入实际。比如一版要闻编辑张映吾,列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作战会议,了解我党我军斗争战略和策略,还走访前线归来将领,了解实战情况(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