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尝试

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尝试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尝试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洗礼之后,一些激进的政府官员、商人和知识分子,受到外报的启发,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传播自己的思想。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创办于汉口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内地自办的第一家近代化报纸。

二、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尝试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洗礼之后,一些激进的政府官员、商人和知识分子,受到外报的启发,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传播自己的思想。从19世纪70年代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国人办的报纸虽然数量不多,时间不长,且道路艰难,但毕竟开创了国人自办报刊的新纪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汉口:《昭文新报》

究竟是谁最早办起了国人的近代化报纸,说法颇多:林则徐说已被否认,伍廷芳说值得商榷。有人认为: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报刊,是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报》[6]。戈公振也认为它是“我国日报最早的一种”。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中外新报》是香港英文《孖剌报》附出的中文报纸。尽管由伍廷芳、黄胜和陈霭亭等华人全权负责,但由于隶属关系所制,说这就是国人“自办”报纸还值得商榷。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艾小梅说得到广泛认可。

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创办于汉口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内地自办的第一家近代化报纸。初为日报,三个月后因读者较少而改为五日报。采取书册式装订方式,内容以奇闻轶事和诗文杂作为主。但仍然销路不佳,不到一年便停办了。

2.上海:《汇报》和《新报》

继《昭文新报》后,上海也出现了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后与广州一起成为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两大基地。

1874年6月16日,容闳在上海发起并集资创办了《汇报》(News Collector)。这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日报,每日2张8页,新闻占4页,行情、船期和广告合占4页。由于股东们担心办报惹祸,特聘英国人葛理任名义上的总主笔,而实际上主持报务的是广东人邝其照。

《汇报》创刊时宣布:“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于中华之事而言之。故于有裨中国者,无不直陈,而不必为西人讳。”[7]《汇报》注重论说,并因常在消息和评论中涉及政事而遭官府非议,股东们怕祸及己身也纷纷要求退股。《汇报》只办了两个半月即进行改组,于同年9月1日改名《彙报》继续出版,由葛理出面任发行人,以求得政治上的庇护,由管才叔任主笔。后因管理不善,于1875年7月改名为《益报》,仍然每况愈下,年底停刊。

《汇报》存在的时间虽不久,但它作为近代中文报刊之一种,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在西方列强侵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刻,容闳主办的《汇报》站在中国人民一边,旗帜鲜明地谴责侵略者的行为。当英国人欲侵犯中国主权、擅自在上海修建吴淞铁路时,《汇报》又明确表示反对,并与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字林西报》和《申报》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汇报》还极力鼓吹向西方文化学习,以求尽快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从《汇报》创办和多次改名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这时期中国人办报的艰难。

1876年11月23日,上海又出现了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新报》。该报名为商办,实际上受上海道台冯焌光控制,走上官商合办之路。因此,它宣布“国政则不可议也”,规定凡“疾世愤时”之作一律不予发表。由于得到官府的支持,《新报》维持了6年,到1882年2月才停刊。

3.广州:《述报》和《广报》

1884年4月18日,《述报》创刊。这是国人在广州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也是当地影响重大的报纸。由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创办人及编辑皆不可考。每日出4页,逢十停刊,每月汇编成册,第1、2页为中外新闻和评论,第3页选登西方书报译稿,第4页为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署名“述报馆主人辑”。

《述报》创刊之日,正是中法战争紧张进行之时,故70%的版面都用于有关中法战争的新闻和评论,发表了许多爱国立场鲜明、且颇有见解的评论。值得一提的是,《述报》十分重视图片新闻的报道,它刊登图片比《申报》要早。自创刊之日起,每期必登一幅或多幅新闻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以求图文并茂。

1885年4月3日,《述报》突然刊登《本馆告白》称因“更定章程,增聘主笔”而停刊3日,但从此再没出版过。

1886年6月24日,广州的第2家中文日报《广报》创刊。创办人是邝其照。《广报》的内容除中外新闻外,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它的发行面很广,除广东各地和香港、澳门、上海外,还发行到新加坡等地,颇受海外侨胞欢迎。1891年,该报因发表了一条某政府要员被参的消息,触犯了广东总督李小泉而被查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