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长足发展

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长足发展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长足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通讯事业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发稿方式上,国闻社一直采用现代通讯社在各地发稿的方式,通过总社及各地的分社对各报供应新闻稿,上海总社每日发稿两次,外地分社每日发稿一次,但苦于邮寄稿件速度慢,有的新闻发到订户手中已经变成旧闻。1924年8月,国闻社创办了《国闻周报》作为国闻社的附属事业。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长足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通讯事业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民国成立甫始,新闻信息之多已使各报的采写力量难以胜任,于是乎一大批新闻通讯社应运而生,在1912至1913年间,上海、北京、广州、长沙、武汉、哈尔滨、杭州、开封、成都等地都创办起了新闻通讯机构,出现了第一个国人自办通讯社的高潮。其中值得一提的有:广州的公民通讯社(创办人杨公民);长沙的湖南通信社(创办人李抱一和张平子)、湖南通讯社(创办人李景侨);上海的民国第一通讯社(创办人李卓民)、上海新闻社;武汉的湖北通讯社;北京的北京通信社(创办人张珍)等等。1913年后,虽然不少进步通讯社为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封建军阀势力所摧残,但创办通讯社的势头未减,新创办的通讯社也为数不少。袁世凯倒台后,又一次创办通讯社的高潮出现,一大批新的通讯社在全国各地纷纷创建。仅长沙一地,1916年10月连续有中华通讯社、华美通讯社、亚陆通讯社、大中通讯社4家通讯社创立。在北京,1917年6月10日民生通讯社成立,1917年9月有专事采访本地新闻的北方通讯社成立,此外还有华英亚细亚通讯社、新闻交通通信社等创办。在成都,1918年9月3日西方通讯社成立。在上海,1918年不甘心国际新闻被外国通讯社垄断的李次山联合同仁组建联合通讯社,同年冬国民通讯社创立,1919年2月在上海举办南北议和会议期间,和平通讯社创立以及时报告会议进展。另外还有武汉的武汉通信社、广州的岭南通信社等,全国一下子出现了十数家通讯社。五四运动爆发后,出于爱国热情的一批知识分子又创办起一批“中”字头的通讯社,如中国通讯社、中华通讯社、中外通讯社、中孚通讯社等,与其他通讯社、报纸联合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对我国主权的践踏。

在这些通讯社中,数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和新闻编译社办得最为成功。东京通讯社是邵飘萍于1915年7月在日本留学期间创建的,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它曾首先向国内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议中的“二十一条密约”的详细内容,对国内的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新闻编译社是邵飘萍于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的,以消息迅捷闻名,每天晚上发稿一次,内容有本社采写的消息和翻译的外电两部分,每日总有一两篇独家稿件,因而颇得各报好评。

在业务上,这一时期的通讯社从总体上看还很不成熟,有的通讯社只有一两个访员,甚至有通讯社因人力、财力有限而以剪报、译报为主。规模一般都不大,用复写或油印方式向有限的几家报刊发稿,订户少则几家,多则几十家。在经济上,这些通讯社,有的是自由文人独立创办的,也有的是暗中收受官僚政客或资本家津贴的。

20世纪20年代后,新闻通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一是数量多。至1926年,按照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说法,全国共有通讯社155家。但如果将许多未登记在册的通讯社包括在内,实际应不止这个数字。二是分布地区广。我国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边远地区也开始出现通讯社。例如,1926年,内蒙古第一家通讯社绥远通讯社创立,贵州第一家通讯社贵州通讯社创立;1929年,青海第一家通讯社湟中通讯社创立。

当然,这一时期新闻通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的最重要的表现,则是国闻通讯社、申时电讯社等少数通讯社开始初步具备“消息总汇”的规模,从而将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即从地方性通讯社向全国性通讯社发展。

最先创建的是国闻通讯社,1921年8月由属于皖系军阀势力的浙江督军卢永祥出资在上海创立。当时,直系军阀执掌北京政权,失势的皖系军阀及其政治代表安福系联络东北的奉系军阀和南方的国民党,组成三角同盟,并在上海成立了一个临时组织进行反直活动。该社的创建,正是为了便于进行反对直系军阀政治宣传的需要。国闻社成立后,社长由代表皖系军阀势力的邓汉祥担任,总编辑由胡政之担任,但邓只是挂名为社长,实际主持社务的是胡政之。

胡政之,188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07年自费赴日留学,191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曾任上海《大共和日报》总编辑、天津《大公报》总经理。1919年代表《大公报》出席巴黎和会期间,目睹英国路透社在消息采集、发布方面高效率的流水作业方式,深感中国新闻通讯事业之落后,顿生自办通讯社之心。因此,胡政之在主持本该代表军阀喉舌的国闻社时,坚持自己传播真实可信的新闻、建立一个中国人自办的强有力的通讯社的理念。

但是,资助国闻社的军阀势力只想借国闻社作为反对直系军阀的工具,与胡政之建设全国性通讯社的设想大相径庭,因而不可能在资金上满足胡政之建立一个大通讯社的理想。1924年皖系军阀卢永祥在江浙战争中战败,国闻社内卢永祥的人马纷纷离去,胡政之完全掌握了国闻社的大权,但经济上十分拮据。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胡政之首先在经营管理上进行改进。在发稿方式上,国闻社一直采用现代通讯社在各地发稿的方式,通过总社及各地的分社对各报供应新闻稿,上海总社每日发稿两次,外地分社每日发稿一次,但苦于邮寄稿件速度慢,有的新闻发到订户手中已经变成旧闻。因此,国闻社于1925年起开始改用电报发送新闻,以提高通讯传递速度,成为我国较早利用电讯报道新闻的通讯社之一。与此同时,国闻社充实报道内容,扩大报道领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国际新闻都一一报道,后来又增加工商信息供给工商界参考,颇受各方欢迎。此外,国闻社设立了广告部,为报纸招徕广告以增加通讯社的收入。1924年8月,国闻社创办了《国闻周报》作为国闻社的附属事业。这份政治时事类的新闻周刊,以发表政论和时事评论为主,并记载、评述一周内国内外大事,还请专人撰写外国通讯以介绍各国政局以及社会情况。由于刊物办得很有特色,贴近社会现实,在当时影响颇大。1925年,国闻社招聘日本东京通讯员一人,为国人自办通讯社设驻外记者之始。早在建社之初,国闻社就有意设立英文部,但苦于资金有限而未果。1925年段祺瑞就任临时执政,准备召开关税会议收回部分关税主权,为向帝国主义国家宣传关税会议,希望有通讯社能为政府对外作些宣传报道,每月由财政部拨发1000元作为经费。胡政之立即抓住这一机会,在政府资助下开办起英文部。国闻社最初在各地设立8个分社,后因经费有限,仅有北京、汉口、沈阳、哈尔滨等分社坚持发稿。1925年,胡政之迁居北京,国闻社重心北移。1926年新记《大公报》开办后,胡政之的精力转移到报社,无暇顾及国闻社的发展而致使该社日趋衰落。至1936年,国闻通讯社解散。

申时电讯社的问世稍晚于国闻通讯社,1924年11月在上海创立,创办人是张竹平。张竹平,1914年入申报社工作后充分展示出他的经营能力,成为史量才做大《申报》不可或缺的左右手。但张竹平非久居人下之辈,在积累了经验与资金后就开始谋求独立发展。他看到当时外国通讯社虽然几乎垄断国内新闻通讯,但收费奇高,许多报社虽急需通讯稿但又无力购买,于是联合《申报》、《时事新报》部分编辑,在工作之余将两报所得专电择要编辑,拍发给外地少数有关系的报社,办起了申时电讯社。1928年,因外地委托拍发电讯的报社越来越多,《申报》、《时事新报》两报编辑已无法同时兼顾报社、通讯社工作,张竹平开始将申时电讯社改组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增加资本,扩充业务,聘请专职人员。此时,张竹平已接办《时事新报》,该报的各大城市新闻专电及上海本地通讯也被用上,使申时通讯社的稿源大为扩展。

在新闻通讯业务上还值得一提的是,1920年初由《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的部分师生员工创办的中央写真通信社,使中国第一次有了专门向报纸提供照片的新闻通讯机构。该社每月发稿8次,每月收费10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