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世民初遇魏征

李世民初遇魏征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魏征身上具备许多优秀品质,其中节俭朴素可堪称世人的楷模。他提倡节俭治国,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由于李世民采纳了魏征提出的“偃武修文”的主张,又对边境各少数民族和四邻各国采取了较好的安边政策,因此,四海安定,国家兴盛。魏征想到这里,感到这是当前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必须立即提醒李世民。魏征料到,此事必然又要花费大量钱财。李世民深知国库的虚实,认为魏征主张节约,也符合国家的实际。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一生刚正磊落,守法不移。他身为朝廷的国公、宰相,由于敢于直言相谏,因此深受皇帝李世民的高度信任和重用。李世民把他喻为历史的一面“镜子”。魏征身上具备许多优秀品质,其中节俭朴素可堪称世人的楷模。他提倡节俭治国,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由于李世民采纳了魏征提出的“偃武修文”的主张,又对边境各少数民族和四邻各国采取了较好的安边政策,因此,四海安定,国家兴盛。于是,陶陶欲醉的李世民,不断地在宫中大会宾客、四邻来使,他不惜万金,铺张欢迎。众大臣们都在尽情地称贺,唯有魏征坐在一旁,默默不语。他在想什么呢?他望望各人筵前的山珍海味,丰盛无比,金杯银盏,醇香四溢。再看看这宽大的金殿,熏香缭绕,四周摆着各种形制精美的几、案、格橱、钟鼎玉石,金银诸器,锃锃发光。一切多么富丽堂皇呀!是啊,国家兴盛了,李世民这样陶醉,是不是忘记了前三年的艰难?是不是忘记了隋炀帝挥霍无度,奢侈误国的教训?是不是忘掉民心不可失?得民心者,得天下,国家方才兴盛,如何保持这兴盛呢?魏征想到这里,感到这是当前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必须立即提醒李世民。

在酒筵上,魏征利用李世民让他发表见解的机会,饱含深情地说:“陛下,今日国家内外安定,初见兴盛,臣为此喜泪沾襟。可是,臣又有所忧虑,国家值此方兴未艾之时,陛下安居这富丽典雅的宫殿,饱享这钟鼎玉食,金银珠宝之乐,会不会‘居——安——忘——危’?”魏征一字一顿地吐出了“居安忘危”四字,然后又疾如迅风地接着说道: “陛下,树根不深,枝叶不茂!水源不足,水流不远。当今国家初兴,根基不厚,必须居安思危,节奢侈,去浪费,一如既往,长谋远虑,以民为重,励精图治,否则前途堪忧!切盼陛下恕臣一片愚忠!”

李世民听了此言为之一震,转眼看着魏征,正欲言语,忽然一侍臣进宫来报,原来又有十个国家和君长要来朝见,李世民十分高兴,就此下了一道口诏,要求朝廷各方面作好准备,举行隆重的仪式款待来使,不得有失大唐的体面。

魏征料到,此事必然又要花费大量钱财。可是,如何处理四邻的友好关系呢?一会儿,魏征很快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魏征向李世民说道:“臣还是那句老话,陛下应当居安思危!当前主要是节俭。刚才,陛下传旨,要大摆仪式,接待西域来使,臣以为这样做于国不利。东汉光武帝在国家困难的时候,就暂时拒绝和西域来往,目的就是减轻劳费。眼下,国家虽然初兴,而边境百姓还很穷困。不久前接待高昌国王来朝,已经加重了沿途百姓的负担。现在又有十国使者要来,其人数不少于千人。这么大的队伍,从西域到京城,路途几千里,我们远接远迎,该要有多大开销啊!国家和地方,尤其是边境的百姓都承受不起这个负担哇!往后,他们还要不断地来……”

有人竟然打断魏征的话,说: “依魏大人之言,莫非是拒客于千里之外?”李世民深知国库的虚实,认为魏征主张节约,也符合国家的实际。但是,四邻的友好使者不能不以礼相待啊!

魏征仿佛看到了李世民的心思,仍然不动声色地说:“依愚臣之见,眼下邻来使,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希望和边境百姓互市贸易,俗话叫‘做买卖’。我们可以答应这个要求,使双方互通有无,和睦相处。这样,四邻满意,百姓高兴,我们也可以不必铺张欢迎。四邻百族,大家常来常往,既节俭,又友好,岂不两全其美!”

李世民闻言,不觉欢喜。刚才“居安思危”的劝告声,深深地触动了李世民。是呀!倘若不注重节俭,忘记了前三年的艰难,国家就不能继续兴盛,大唐功业就难预料!李世民想到这里,蓦地转身,深情地望着魏征,慢慢地转向房玄龄:“房卿!朕方才的口诏收回,速派人传令,停止远迎!”

魏征死后,李世民十分悲痛,赐给他一品官的仪仗,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参加治丧。朝廷罢朝五天,隆重举哀。

魏征的夫人裴氏见丧事这么隆重,向朝廷辞谢说: “魏征一生节俭朴素,现在按一品官的礼仪哀悼安葬他,这么厚重,这不是魏征生前所愿。”

李世民尊重魏征的遗志,接受了裴夫人的要求,改为从俭办丧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