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初《良友》“影”动上海

世纪初《良友》“影”动上海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世纪早期,戏剧和电影业在上海逐渐萌芽发展,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1926年,《良友》画报以月刊的形式在上海问世。在上海,画报和图书不仅成为视觉文化的弄潮儿,电影也越来越受到瞩目。接下来的几期,《良友》继续以戏剧和电影中的图片作为杂志的封面,并取得了迅速的成功。此外,《良友》也由上海发展到中国的其他城市。
世纪初《良友》“影”动上海_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动态发展: 人文空间的新视野

二、视觉之转移:20世纪初《良友》“影”动上海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20世纪许多新媒体的试验地。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上海与国外有着持久且频繁的交流。所以在上海看到外国人、新商品或新事物已不足为奇。尤有进者,上海人比较开放,更易接受和适应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事实上,在上海的许多商人和知识分子本身就是不同程度的西化派,对那些来自西方和日本的新趋势、新生活和新时尚,有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叶文心在《上海的辉煌:经济情愫与现代中国的形成,1843—1949》一书中,分析了上海从晚清时代到其“黄金时代”的历史演变,及其商业文化的兴起。她把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新兴的商业文化,以及其与现代性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由此带来上海社会实质性的转变。(1)这种转变来源于海外的工业产品和新商品引起的新的消费观念,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上海人在文化习惯上的改变,例如对摄影,戏剧和电影等有更大的兴趣。

《良友》画报的创办人和发行人伍联德,是一个乐于吸收新文化,介绍新知识和报道新事物的出版人。他将西方的新事物、新潮流和新趋势,通过《良友》画报引入到中国来,不完全为了杂志能够赚钱,也确实有改造国民、创新文化的用心。在伍联德看来,最有效和最吸引读者的方法就是采用照片和图片等新媒介符号。在20世纪早期,戏剧和电影业在上海逐渐萌芽发展,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伍联德和他的那群来自广东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发现视觉媒体是一项对文化和商业都有影响的事业,并企图先把这个关注点和他们的精力放在印刷业和出版业上。他们认为在出版业中,尤其是书本杂志中使用图片和照片,是传播消息,知识和信息的有效方法。他们相信订阅杂志和书本的新中产阶级不仅会接受画报这种形式,更乐于阅读大量图片以获取信息。当然,在上海出版一本画报杂志并不是完全陌生或新鲜的想法,因为在《良友》之前,上海已经有了几家画报期刊和杂志。

图画书籍、期刊、报纸和杂志最早是由教会出版社于19世纪中期在上海发行的。中国读者已经发现伦敦教会出版社和美国长老会出版社出版的附带照片图片的出版物的乐趣。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一些由上海江南制造局出版的翻译作品也包含着大量的图片。但最早出版和发行画报书籍,并作为他们最主要业务的出版社和书局是由美查(Frederick Major)经营的申昌书局,此人同时拥有申报的经营权。美查对图片新闻和画报有着浓厚的兴趣。1884年,他和申昌书局出版了19世纪后期,上海最负盛名的画报——《点石斋画报》。(2)

继《点石斋画报》之后,越来越多的石板画印刷局和书社相继成立,图片、照片成为出版商们的新宠儿。同文书局、拜月山房、中西书局和鸿文书局,也相继出版了配有大量图片和照片的书籍。到了20世纪早期,随着画报产业的兴起,一种新兴的阅读习惯也在上海延展起来。(3)随着视觉艺术和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画报被介绍到上海,并在上海出版,比如《画图新报》(最早于19世纪80年代后期出版)、《飞影阁画报》、《瀛环画报》和《图画周刊》(20世纪20年代上海时报的增刊)等。另外,《星期画报》作为《晨报》的增刊,于1925年9月开始每周发行。此外,含有图片画作的漫画和小说也逐渐在上海和全国的读者中热销,如绣像小说系列。1897年最大的印刷公司——商务印书局在上海成立。它是20世纪早期最早引进胶印印刷机,采用多种颜色印刷书籍和周刊,以此来加强印刷品中的视觉效果(4)

1926年,《良友》画报以月刊的形式在上海问世。而在此之前,上海的出版界对画报并不陌生,业界已经做好了接纳新成员的准备。在《良友》出版的最初几年中,它的发行量与读者人数节节攀升,到1928年,每年销量已经超过3万份之多。

一群学者认为:《良友》可以说“是三四十年代最具影响和权威的大型画报”(5)。另外有研究报刊历史的学者说:“在当时,它甫一出版,旋即风靡,不仅令普通民众趋之若鹜,知识精英也对它赞誉有加;它是当时国内销量最大的画报,也远销至南洋及美洲等海外市场,有‘良友遍天下’的美誉.它的创立,在当时实际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杂志概念,同时也树立了优质出版物的品牌。”(6)

至此,一个重视视觉感官的光影时代终于来临,大众文化逐渐由书本文字转向更多的图像和照片,而银幕电影也逐渐普及和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在上海,画报和图书不仅成为视觉文化的弄潮儿,电影也越来越受到瞩目。《良友》也捕捉到这个新的文化趋势,他们把年轻女演员蝴蝶的图片作为封面,放在1926年《良友》的创刊号上。接下来的几期,《良友》继续以戏剧和电影中的图片作为杂志的封面,并取得了迅速的成功。在一年内,其发行量上升到每期超过1万份。由于读者的剧烈反响,伍联德和编辑们随后决定将《良友》由月刊改为半月刊。1928年,每期的发行量超过3 000份,到1930年达到4 000份。这些都表明该杂志的持续的受欢迎程度。

此外,《良友》也由上海发展到中国的其他城市。1928年2月,《良友》在香港成立了其第一个分支办事处;同年年底,其他分销处也在广东省广州市、广西省梧州市,相继建立。1931年,《良友》在汕头、天津、济南、厦门、南京、北京都有分销处,建立了全国性的分销网络,连蜀地的重庆和成都也都有《良友》的办事处。(7)

在海外,《良友》的分支办公室和机构也陆续成立:1928年,《良友》在新加坡有了首家办事处,随后,在日本、加拿大、古巴和美国的一些城市也有了分支机构。在10余年中,《良友》画报已经成长为一家国际型企业,其成功大都源自其与海外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靠着广东移民和基督教教会学校的联系网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