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友(上)

亲友(上)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朋友之所以成为“五伦”之一,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够有无相济,强弱相扶。交友是成年以后踏上社会的第一关口。朱熹将这种功能称之为“丽泽之益”,也就是说,良朋益友相互之间可以感染浸润,共同提高。清代著名湘军将领、中国海军的缔造者彭玉麟不点名地批评了苏东坡这类大才子的所作所为,要求儿子应当屈节、自抑,不能学样。盖朋友有通财之义,果称相知,自关休戚。故存必偿之念者,贷于亲,不若贷于友。
亲友(上)_中国家法:家风家教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种思潮海量输入,中国传统伦理遭遇严重挑战。那时候还不流行“二奶”“少爷”之类的,一个“小经理”便荣耀无比,“万元户”更是少见的奇迹,但有一种思潮却在很小的圈子内悄然流行:升官发财的要么离婚,蹬掉原配寻找“真爱”;要么绝交,告别旧朋友,拓展新人脉。《增广贤文》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六个字,“富易妻,贵易友”——有钱了换老婆,升官了换朋友。

这种现象不是主流,却反映了人性的卑污和世情的功利。但在历史的纵深处,我们总能找到那么一些有节操的人,他们让历史充满了人性的温馨和道德的暖光。

东汉建国之初,光武帝身边有个高级官员叫宋弘。这人有才有貌,有德有品,有位有钱,属于极品暖男和型男。刚好,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刘黄的老公死了,空虚寂寞冷,急于找个新老公。有一天,姐弟俩在一起,光武帝就问,黄姐看上谁了没?有没有中意的人选?刘黄不好意思直接表态,就委婉地表扬一个人。谁呢?大帅哥宋弘。黄姐说:宋弘先生长得帅,官位也高,品行也好,人缘也不错。光武帝知道怎么回事了,就说,老姐放心,这事我来操办。[1]

虽然是皇帝,但这事不好办——因为宋弘早就成家了。光武帝动了一番脑筋,想了个办法。有一天,皇帝弟弟让公主姐姐坐在屏风后,特招宋弘前来。聊天聊地,突然就切换到了如下一段场景——

(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后汉书·宋弘传》

皇帝启发式地开始提问:民间谚语都说,升了官换朋友,发了财换老婆,这是不是人情所向啊?宋弘长得帅,但脑髓足够,马上知道皇帝大人想干什么。赶紧回应说:微臣也听到民间一种说法,贫贱之交永世不忘,糟糠之妻永不下堂。

光武帝知道这小品演不下去了,干脆直接回头对屏风后的姐姐说:黄姐,这事黄了!

这不是小品,而是《后汉书》的真实记载。其中,光武帝的豁达明理固然难得,但宋弘的重情重义更令人肃然起敬。

今天把结交朋友称为“结义”,这种友谊如金石,志同道合,坚不可摧;如兰香,同气相求,温馨绵长所以又有“义结金兰”一说。[2]儒家经典《中庸》认为天下最重要的五种关系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称之为“五达道”,也就是传统的“五伦”。

人生在世,为什么要交朋友?什么样的人才能叫“朋友”?怎样结交朋友?历代家法如何训导子弟亲友之道?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为什么要交朋友?朋友之所以成为“五伦”之一,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够有无相济,强弱相扶。《大戴礼记》说得特别形象,人与人之间交往就像出行坐船、乘车、骑马,水陆相济,才能最快到达目的地。先登岸的援手拉拉后面的人;走后面的不妨推推前面的人。所以,人不帮人不成功,马不接力跑不快,土不相承垒不高,水不激水不成流。[3]

根据历代家法,交游的必要性、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同志益学。交友是成年以后踏上社会的第一关口。相同志向的朋友可以相互磨砺,互相监督,共谋进步。清代的甘树椿教导子弟说: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断未有无友而可成德者。——(清)甘树椿:《甘氏家训》

一个人青灯黄卷苦读,再怎么努力也是孤陋寡闻之辈。从古到今,还没有谁能说没有朋友,一个人就能成就学业和德行的。

第二,辅仁益善。曾子界定君子结交朋友的目的就八个字: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君子结交朋友,是为了增进才艺,提升品格。朱熹将这种功能称之为“丽泽之益”,也就是说,良朋益友相互之间可以感染浸润,共同提高。

为什么会有这种功效?朱熹的解释是:

朋友之交,责善所以尽吾诚,取善所以益吾德。——(宋)朱熹:《跋胡文定公与吕尚书帖》

朋友之间能够诚心劝勉向善,也能够相互学习善性,增益德行。

苏东坡才情天纵,胸无城府,遍视天地之间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说起来是朋友遍天下。加上生性疏阔大略,口无遮拦,我笔写我心,性格、才情过于外露,算得上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东坡这种性格是幸还是不幸呢?从他的人生看,是不幸。少内敛,不忌口,好讥刺,最终新旧两党都难以容忍,不断被朋友出卖、背叛,一贬再贬,客死异乡。所以,当很多人赞赏苏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一大优点的时候,清代的刘德新却严肃地告诫子弟说,即便高才如苏东坡,也缺乏辅仁益善的为友之道——

嬉戏笑骂皆成文章,在作传者,盖以是为之称也,而不知其一生受祸之本。——(清)刘德新:《余庆堂十二戒》

嬉乐笑骂都能出口成章,在写作苏东坡传记的人眼里,这是苏东坡的优点、优势,但他明显忽略了苏东坡一辈子遭受祸患就是因为才情外露,好开玩笑,很少交到真正的好朋友,相互砥砺,共同进德修善。

清代著名湘军将领、中国海军的缔造者彭玉麟不点名地批评了苏东坡这类大才子的所作所为,要求儿子应当屈节、自抑,不能学样。

历观名公钜卿,或以神色凌人者,或以言语凌人者,辄遭倾覆。汝自恃英发,吐语尖刻,易为人所畏忌。——《彭玉麟家书》

历史上那些名人大家,不是以神色傲人,就是以言语凌辱他人,这些人往往都是自取覆亡之祸。你年纪轻轻,自以为才气英发,也沾染上这种习气,说话尖刻不留余地,很容易引来别人的不满和忌恨。这既不是为人之道,更不是交友之道。

第三,笃诚重义。交友的目的是诚心相待,情意相投,在任何时候都能相互帮助。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患难相扶。汉代有个人叫荀巨伯,朋友生病,他去探视。哪知道刚好碰见匈奴入侵。朋友告诉他赶快离开。荀巨伯说,我就是来看望你的,危急时刻,我能抛弃朋友自己逃命吗?后来,匈奴人看见荀巨伯,很诧异地问:城里人都逃光了,你是什么人,还敢独自留下?荀巨伯说,我朋友病重,不忍心抛弃他。如果你们要杀就杀我,请放过我朋友。匈奴人特别感动,班师远去。[4]

第二,有无互通。朋友有通财之谊,不能斤斤计较,这是一种义行,也是一种德行。汪辉祖精于世故人情,他劝诫子孙,在艰难时刻,如果确需借贷,最好不要向亲戚开口,要借就借朋友的。为什么呢?

盖朋友有通财之义,果称相知,自关休戚。既偿之后,无他口实。故存必偿之念者,贷于亲,不若贷于友。——(清)汪辉祖:《双节堂庸训·应世》

要真是相知相亲的朋友,就有相互称贷的义务,这才算休戚相关,互通有无。还钱之后,也没有什么人情负担。只要有心还钱,与其向亲戚借贷,倒不如找朋友通融。

但汪辉祖说的这种情况仅限于真正的朋友。世上有一类人,平时酒肉征逐,捶胸拍肩,满口道义,等你开口借钱时,不是不接电话,就说老婆当家,要不然干脆就不在服务区。再打电话,你就可能被拉黑、屏蔽。杜甫感慨这类交往——

一关微利已交绝,况复大患能相亲?——(唐)杜甫:《贫交行》

如果结交的朋友涉及蝇头小利都要绝交,哪还指望患难时刻相互救助。

第三,贫富不移。汉乐府《古歌辞》谈到朋友交往时说:

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

结交莫羞贫,羞贫交不成。

——《古歌辞》

采葵不能伤根,一伤根,葵树就死掉了。结交不能羞贫,嫌弃朋友贫贱,这友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历代家法怎么教导子女结交真正的朋友?这就涉及择友的标准。古代一般将朋友分为两类:益友和损友。朱熹教导儿子说:“交游之间,尤当审择。”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yú)轻薄,傲慢亵(xiè)狎(xiá),导人为恶者,损友也。——(宋)朱熹:《训子帖》

凡是为人敦厚踏实,忠诚守信又能责成朋友改过的,就是益友;凡是成天谄媚奉承,轻薄无礼,傲慢轻佻,引人走邪道的,就是损友。

康熙朝大学士张英认为,择友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要是交上损友:

此辈毒人,如鸩之入口,蛇之螫肤。——(清)张英:《聪训斋语》

损友如鸩毒,如蛇蝎,一旦入口蛰(zhé)肤,破家亡身,势在难免。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呢?古代家法列举了四个标准。

第一,品格端方。有仁义之心,有向善之德,这是择友的最重要标准。既可以共同提升,还可以免去祸患。在历代家法中,为父为兄的最担心子弟辈交友被两种现象迷惑:

一类是以才代德,觉得有才的人就应该倾心交往,引为同志。明代高攀龙专门叮嘱子孙,如人品有亏,哪怕他才高八斗,也决不可交。

不可专取人之才,当以忠信为本。自古君子为小人所惑,皆是取其才。小人未有无才者。——(明)高攀龙:《高子遗书》

小人都有才,没才的当不了小人。交友不能专取才的标准,应当以忠诚信义为准。自古以来,无数君子被小人玩残废,都是取才不取德的结果。

另一类是不能区分真小人和伪君子。纪晓岚长子步入社会,纪晓岚切切深戒:天黑路滑,社会复杂,不怕真小人,需防伪君子。真小人一看就认得,伪君子则是“外貌麟鸾,中藏鬼蜮”——看着像麒麟鸾凤一样的祥和仁慈,实际上内心却阴险狠毒,如同鬼蜮。

包藏不测,起灭无端。而回顾其形,则皆岸然道貌,非若真小人一望可知也。——(清)纪昀:《纪晓岚家书》

这类人看着道貌岸然,但往往是心藏诡计祸端,可以随时变形变脸,看起来是直道而行,大义凛然,实则动不动就挑起祸端,诱人败家丧德,千万要小心提防。

第二,人格健康。古人没有人格健康这一说法,但在教诲子弟交友时特别注意对方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说就是心态是否平和,对于那种动不动就怨天尤人的,一定要谨慎,最好避而远之。

曾国藩劝诫自己的弟弟说:自古以来,牢骚太盛的人必然被压抑,一辈子穷愁末路,绝不能成为这类人,也尽量不要和这类人交朋友。为什么呢?

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曾国藩家书》

无故怨天,天道不许;无故尤人,无人能服。这样的人不仅自己不自在,还会搞得身边人都不自在。

曾国藩的观点可谓知世之言。古往今来的大诗人,哪怕才高八斗,心态一旦失衡,人格就会扭曲,行为渐趋乖张,最后都难逃奔窜之苦,甚至杀身之祸,比如屈原、李白、孟浩然都是如此。清代乾隆朝有一位天才诗人叫黄景仁。4岁丧父,16岁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从此心高天下,但科举屡屡失意,不反躬自省,反而认为天降奇才,无人能识。他有两句诗,很有名,但特别偏激——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清)黄景仁:《杂感》

这世上,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他都瞧不上,但偏偏这些人都能青云直上,独独就自己百无一用。这种心态严重影响了他的行为选择,孤僻又敏感,自卑还自傲,最终35岁时抱病而亡。

彭玉麟对曾国藩的见解深表赞同,告诫自己的弟弟一定要心态平和,守缺耐穷。

盖无过而怨天,天心默感降之戾;无故而尤人,人必不服而痛诋之。——(清)彭玉麟:《彭玉麟家书》

彭玉麟所谓的天心默感是不存在的。但按照现代心理学,一个人成天怨天尤人,自怨自艾,久而久之,确实会满身戾气,惹人讨厌,甚至招来群体性诋毁、攻击。动物界的孤象、独狼就是因为不合群被种群驱逐,变得更加残忍暴虐。

第三,性格正常。一人一性,这是常态。但正因为是常态,我们可以从不同个性中抽象出一些本质相同的东西,比如温柔与暴戾、宽容与忌刻、刚毅与强横。前者我们视为性格正常,后者视为性格异常。管子就曾经说过:“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性格骄傲暴戾之人,决不可交朋友。

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历代家法坚决要求子弟避之如洪水猛兽。否则,子弟好学不厌,损友必然“毁”之不倦。还有一类人,看着聪明灵巧,但有损心性品格,也要仔细鉴别,谨慎对待。明末理学家孙奇逢教诲子弟说:

多一分智巧,损一分元气。——(明)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一个人无论自处,还是交友,都应当谨厚朴拙,多藏善念,千万不要卖弄小聪明,也不要被别人的小聪明迷惑。为人多一份小聪明,就会损一分善念,动摇善根。要么逞口舌之利,要么成忿竞之争,无益于人,有损于己。

第四,学养高超。最简单的标准就是胜己——超过自己。孔子的交友原则之一就是:毋友不如己者——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增广贤文》表述得更浅近直白:“交友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交友须胜己,是否太功利?不是这意思。真实意思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是朋友,肯定有超过我的地方,一定要学习朋友比我强的优势、优点。如此才能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清代焦循传递给子孙的经验是:

余生平与朋友交,必求其胜我处而学之。自髫(tiáo)龄以至于今,皆如是也。——(清)焦循:《里堂家训》

我生平朋友很多,交往之际,特别留意学习他超过我的地方。从少年到老年,莫不如此。正是这种虚心求教的心态成就了焦循,成为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还是著名的戏曲理论家。

左宗棠教诲子弟时,也强调这一原则:

交游必择胜我者。一言一动,必慎其悔,尤为切近之图。——《左宗棠全集》

交朋友一定要交胜过我的人。言行举止,要尽心观察学习,特别是要看看他如何谨慎避免那些可能带来后悔和灾难的人和事,这是最切近、最管用的方法。

我们讲了交友的重要性和择友的标准。那么,朋友相处之道有哪些规则?交友还有哪些禁忌?历代家法又有哪些创建性的训导?

请看下一讲。

【注释】

[1]《后汉书·宋弘传》:“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竭。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

[2]《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唐冯贽《云仙杂记》引《宣武盛事》:“戴弘正每得密友一人,则书于编简,焚香告祖考,号为‘金兰簿’。”

[3]《大戴礼·曾子制言》:“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己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

[4]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