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代西藏城市的发展变迁

清代西藏城市的发展变迁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西藏分裂、动乱局面的结束,为西藏城市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清二百余年间,西藏地区的城市有了较大的发展。相比新疆、蒙古地区,清王朝对于西藏的开发和城市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相对要小一些。同时也对西藏部分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清代西藏城市的发展变迁_中国西部农牧地区城市历史变迁研究

西藏东接四川,东北临青海,北至新疆,西连克什米尔,南邻喜马拉雅山,出入于不丹、尼泊尔及英属印度阿桑等地,东则连云南之一部。

西藏历史悠久,大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农业文明即在西藏兴起。大约在公元前200~300年,在西藏地区就开始出现早期城市文明[1]。据《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载:“遍布各地之小邦,各据一城堡。”[2]这些堡寨在后来便发展成西藏最早的城市。唐王朝时期,吐蕃王国建立,推动了西藏城市的发展[3]。“惹萨”(拉萨)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惹萨”城市逐渐形成。吐蕃王朝覆亡后,西藏的政治、宗教中心城市先后迁到萨迦、乃东、日喀则等地,“惹萨”随之荒凉[4]。15世纪初,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在拉萨周边先后兴建了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使拉萨回归为藏区的宗教中心。17世纪中叶,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在蒙古固始汗的帮助下,在拉萨建立了高度统一的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政权,拉萨再次成为统一藏区的政治、宗教中心,继而发展成为藏区经济、贸易以及交通中心。

17世纪中叶,清朝建立前,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在蒙古固始汗的军事帮助下,在拉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政权,西藏地区结束了分裂的局面。清朝建立后,西藏被纳入到中国统一的版图,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相继被顺治帝分封,接受清廷的管辖。清代西藏分为前藏、后藏和阿里三个区域,康藏地区原属西藏,后改归内地[5]。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西藏分裂、动乱局面的结束,为西藏城市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清二百余年间,西藏地区的城市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比新疆、蒙古地区,清王朝对于西藏的开发和城市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相对要小一些。由于西藏远离内地,对外交通极为不便,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高海拔的高原气候为一般人所不能适应,而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也使清王朝对西藏采取了不同于新疆、蒙古的管理模式。清廷在西藏除对国防、外交等重大事务以及重要官员的任命方面保持决定权外,其他地方事务则以西藏地方政权管理为主。因而在西藏的驻军和所直接派遣的官员较少。康熙五十九年(1720)以后,清廷敕令在西藏要冲地方派驻少量军队,以维护地方稳定和保护内地与拉萨之间驿道的通畅,虽然清廷在西藏派兵驻兵形成制度,但规模一直很小[6]。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廷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规定建立西藏常备藏军3000名,前后藏各驻兵1000名,江孜、定日各驻兵500名,兵员从地方征调,登记造册,一式两份,分存驻藏大臣衙门和西藏地方噶厦政府。同时,派遣1400名清军在西藏地方重要防区驻扎,藏汉军队由驻藏大臣统领。清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创立清军驻防制度,建立正规藏军,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对于清廷加强对西藏地方事务的管理和维护地方安宁、抵御外敌入侵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西藏部分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清王朝对于西藏地区城市的政治推动作用相比内地要小得多,甚至比在新疆、蒙古都要小。

清代西藏大体上分为前藏、后藏和阿里三个区域,康藏地区原属西藏,后改归四川[7]。前藏地区以拉萨城为中心,分布有31城,据姚莹《前藏三十一城考》载:前藏城镇按照方位和相互关系分布如下:“剌萨、扎什、得秦城、奈布东城、桑里城、垂佳普郎城、野而古城、达克匝城、则库城、满撮纳城、达喇马宗城、古鲁纳木吉牙城、硕噶城、朱木宗城、东顺城、则布拉刚城、纳城、吉尼城、日噶牛城、楚舒尔城、日喀尔城、公喀尔城、岳吉牙来杂城、多宗城、僧郭宗城、董郭尔城、地巴达克匝城、伦卡布宗城、墨鲁苶噶城、达多城。”[8]后藏地区以日喀则为首邑,班禅驻锡于此,为全藏第二大城市,另有林奔城、纳噶拉则城、拜的城、拜纳木城、日喀则季阳则城、乌尔科灵喀、丁吉牙城、罗西噶萨城、帕里宗城、盆苏克裘城、济隆城、尼娅拉木宗城、尚纳木林城、韦拉则城、章阿布林城等[9]。噶大克为阿里部之首邑,据要地,被称为藏境西陲之锁钥。阿里地区地处偏远,与前后藏交通极为不便,人口较少,经济不发达,城市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阿里地区可称为城者主要有“阿里诸城:布拉木达克喇城,在布拉木之地,距喇萨西南二千五百余里,其所属有喀尔多木、日底二城。又古格扎什鲁木布则城,在喇萨西南二千四百九十余里,其所属有冲龙、则布龙、楚木尔的三城。拉达克城,在喇萨西南三千七百余里,其所属有扎石刚、丁木刚、喀式三城。毕底城,在喇萨西南三千八百余里,鲁多克城,在喇萨西北二千九百余里”[10]

清代西藏地区除拉萨、日喀则、亚东、江孜、噶大克、昌都外[11],其余被称为城的地方规模都较小,相当部分只是宗山城堡,严格讲不能称之为城市。这些宗山城堡主要以军事、政治功能为主,缺乏产业,缺乏文化机构,经济、文化功能较为薄弱,居住者较为单一。康熙五十九年,清廷开始任命文武官员入驻藏区,并在藏区各地主要城市逐渐建立了台站、衙署、哨所等,而内地的各种祠庙也先后被建立起来,这些祠庙至少包括三大类建筑,即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城隍庙,规模较大的城市还建有文昌帝君庙、观音阁、土地庙、火神庙、龙王庙、三官庙、川主庙、万寿宫等。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不能对大部分城市的内部状况有详细了解,但是通过仅有的资料也可以看到清代西藏地区的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拉萨发展甚速,成为规模较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拉萨在清以前一度衰落。清朝建立后,拉萨为前藏之首邑,达赖喇嘛驻锡地,因而不仅成为全藏之政教中心,而且也成为西藏的工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清代拉萨的发展,主要与它成为西藏的政教中心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拉萨除达赖喇嘛外,活佛高僧云集,因而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数量甚多,这些寺庙建筑不仅成为拉萨城市建筑的主体,而且也对拉萨的城市空间布局产生巨大的影响。位于拉萨西北四五里左右的布达拉宫为城市的重心。布达拉宫为达赖喇嘛常年驻锡地,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位于布达拉山顶,成为拉萨城市的重要天际线。拉萨城区布局则以大昭寺为中心而展开,街市错列,商务兴旺。拉萨的商业贸易也受到藏传佛教的极大影响,各类商店、商品多与佛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寺庙经济的日益增强,对城市和区域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佛教对于拉萨城市的直接影响还表现在城市人口的构成等方面。拉萨喇嘛僧侣人数众多,占了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清乾隆年间,拉萨城市人口约6~7万人,僧侣占人口多数,各大寺院僧侣约4~5万人。而僧侣之外的城市固定居民仅2万人左右,其中汉族人约2000人,蒙古人约1000人,尼泊尔人约800人,不丹人约50人,其余则为藏族人;此外长年在拉萨从事商贸的流动人口还有数千人,其中汉族商人约2000~3000人,新疆、蒙古及俄国、印度商人则数量不等。此外,寺庙文化也对城市文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纵观清代西藏政治、宗教、军事环境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到西藏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由于西藏政区被纳入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中,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因而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西藏的中心城市也结束了长期轮换转移的局面,拉萨在清代终于确立了藏区政治、宗教、军事、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并初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日喀则为次中心的城市体系。清中后期,部分居于重要交通位置的城市兴起,如江孜凭借贸易的发展及交通区位的优势,成为藏区第三大中心城市,而昌都、噶大克、亚东等城市也因其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商业贸易而发展成为藏区重要的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