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新疆城市的发展

清代新疆城市的发展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城市的出现是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充分说明了西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明末清初,新疆地区分裂动乱,经过准噶尔掠夺式的统治,以及平定大小和卓木的战争,到战火平熄时,新疆地区的城市已经遭到较大破坏,人口顿减。一是以天山南路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南疆城市带。同时,它也是与我国西藏和中亚地区浩罕、阿富汗等国进行边境国际贸易的最大城市。
清代新疆城市的发展_中国西部农牧地区城市历史变迁研究

新疆地区的城市文明历史悠久,据《汉书·西域传》所载:西域诸城邦国家,“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12]。有鄯善、于阗、莎车、疏勒、姑墨、龟兹等人口上万的大国,也有人口仅数百的小国,如且末、小宛、精绝、戎卢等。据史载,西域诸国共有221570户,1255091口,另有军队官兵321624人。西域地区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农业相对不发达,故而一些城邦国家(如婼羌)“随畜逐水草,不田作”[13];但农业也在此时期发展起来,因而部分国家(如蒲类和东且弥国)虽“庐帐而居,逐水草”,却“颇知田作”[14];另外也有部分国家(如莎车)的手工业已较发达,“有铁山,出青玉”[15]。有研究者认为此一时期西域已经开始出现城市,其数量达24个[16],占诸国总数的52%左右。西域城市的发展极不平衡,规模大者如于阗,“王治西城,户三千三百,口万九千三百,胜兵二千四百人”[17],而小城仅百余人。城市的出现说明已经有相当居民主要过着定居的生活,同时,交通、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些城市大都是城邦国的都城,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中心。早期城市的出现是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充分说明了西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诸国分裂混乱,城市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唐朝建立后,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交河城)和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乌鲁木齐以东),大力开展屯垦,推行府兵制,西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城市数量仍然较少,规模较小。

明末清初,新疆地区分裂动乱,经过准噶尔掠夺式的统治,以及平定大小和卓木的战争,到战火平熄时,新疆地区的城市已经遭到较大破坏,人口顿减。据史载,吐鲁番回城人口“不过亦三千余户耳,更多贫苦不能自赡”[18]。天山南路只有喀什噶尔等“八大城”,八大城又分为“西四城”——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和“东四城”——阿克苏、乌什、库车、喀喇沙尔。“八大城”中仅喀什噶尔和叶尔羌略具规模,其他大多数城市都因战乱而残破不堪。“库车之在回疆,名城也,回人三五万户,经霍集占之乱,城中几无孑遗。”[19]只有塔里木盆地南缘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等少数城市保持了一定的规模。喀什噶尔“旧有城,为回酋玛哈默特所属之地……乾隆二十四年讨平之官兵就其城驻守。城周三里余,东门二,西南门各一,名旧城,回众居之”[20]

乾隆年间,清王朝统一新疆后,即着手开始建设开发新疆,逐渐形成南、北疆两个城市带。一是以天山南路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南疆城市带。“回疆自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后,建大城八,曰喀什噶尔、曰英吉沙尔、曰叶尔羌、曰和阗、曰阿克苏、曰乌什、曰库车、曰喀喇沙尔。”[21]喀什噶尔是新疆的古老城镇。“喀什噶尔城市为各部落之首,其设大小伯克及座次之先后,各城皆无及于喀什噶尔之经准绳也。”[22]“回部名城不一,而喀什噶尔为之冠。西屏葱岭,东引长河,疏勒遗都,宅深阻奥……非地势之所居,有可以建瓴者欤!”[23]《西域图志》载:喀喇沙尔的回民有1130户,男女共5390口。但喀喇沙尔的居民不只是回民,还有其他族的人口。《嘉庆一统志》载:喀喇沙尔有7147户,28011口。其中包括蒙古人5770户,16099口;回人1377户,11912口[24]。此外,清廷还为驻扎在南疆的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在部分重要城市新建了“镇城”。主要在于清朝官员和官兵“与回民不便于杂处……不若将各城官兵调集,驻扎一处,庶兵力不分,而扰累回人之弊可杜”[25]。如“喀什噶尔旧有城,为回酋玛哈默特所属之地……乾隆二十四年(1759)讨平之官兵就其城驻守。城周三里余,东门二,西南门各一,名旧城,回众居之。二十七年于旧城西北二里许,临河爽之地基,创筑一城,其基即布喇尼敦故园也。城垣高一丈四尺,底厚六尺五寸,周二里有奇,门四,东承恩,西抚羌,南彰屯,北僻远,赐名徕宁城”[26]。“英吉沙尔旧有城,周二里余,乾隆二十四年后,驻官兵于城中隔一片墙,墙之南回民居之,其北官兵居之,四十七年(1782)展筑城垣,纳郭外回民于内,城垣高一丈七尺,底宽八尺,顶宽三尺,南北门二,皆无名。城中隔墙,东西长十五丈,高一丈五尺,底厚二尺,顶厚一尺,中有栅门通之。”[27]叶尔羌,“旧有土城一座,高三丈二尺,周围共二千一百四十二丈,合计十一里九分,东西北三面各开一门,南面二门,城内建盖衙署仓库,乾隆二十四年于城内西南隅建立办事大臣衙署一所……”[28]“库车城旧以柳条沙土筑成,依山为基,四门周四里六分六厘,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内建办事大臣衙署一所,其后花木最盛,有庭榭池沼,西北菜园极大。”[29]南疆八城经过多次改建和扩建,城市地域面积都有所扩大,城市职能也有所变化。一般来说,新建的镇城主要是军事和政治中心城市,而回城则以经济与文化职能为主。

喀什噶尔人擅长琢玉及制作各种金铜器皿,椿园《西域闻见录》载:其人“习技巧,攻玉镂金,色色精巧”[30]。丝绵织品皆负盛名,史载“土产绸、锻、金银丝、缎、布”。盛产各种瓜果,所产石榴、木瓜、瓜膏、苹果、葡萄干等均以充贡[31]。叶尔羌则是南疆的商业经济中心,城市人口是南八城中唯一超过1万人的,乾隆年间有15574户,65495口[32]。“地近南山,左接和阗,右邻疏勒。山萦水带,境尤宽广。诚边徼之上腴,足同功于内地也”[33]。叶尔羌物产丰富,盛产棉花。每年至少可产棉布5~6万匹,其中大部分被运往伊犁,供与哈萨克、布鲁特等贸易之用。同时,它也是与我国西藏和中亚地区浩罕、阿富汗等国进行边境国际贸易的最大城市。此外,叶尔羌工商业十分发达,“八栅尔街长十里,每当会期,货如云屯,人如蜂聚,奇珍异宝,往往有之。牲畜果品,尤不可枚举”[34]。内地各省商贾,往来络绎不绝,其中以山陕、江浙之人居多,大部分从事绸缎、茶叶、大黄、毛皮以及日用品等的贩运。

二是在清中期逐渐形成了天山北路的伊、塔、乌城市带,主要由伊犁河谷的“伊犁九城”和塔城、库尔喀喇乌苏和乌鲁木齐等组成。伊犁地区是伊犁将军驻节的地方,这里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山川形势,甲于诸部。气候和暖,人民殷庶,物产饶裕。”[35]清廷在此驻有重兵,有满洲、蒙古八旗,有绿营屯兵,有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等兵。随着清军及随军家眷的大量进驻,住房紧张,乾隆二十八年(1763)开始筹建惠远城。乾隆二十九年(1764),惠远城建成,“周九里三分,有四门:东曰景仁,西曰说泽,南曰怀闿,北曰来安”[36]。次年,又建成惠宁城,“周六里三分,门四:东曰昌汇,西曰兆丰,南曰遵轨,北曰承枢”。以后又陆续建成广仁、瞻德、拱哀、熙春等城。惠远城因是伊犁将军的驻地,称为“大城”,是“伊犁九城”的中心城市,城市规模为各城之首。其他如惠宁、绥定、广仁、宁远、瞻德、拱哀、熙春、塔尔奇等八座城市的规模都较小。为了加强对新疆的开发,清廷还实施移民实边政策。据《伊江集载》等文献记载,仅根据有文献记载的惠远城满营家口、锡伯营家口、索伦营家口统计,人数就达到4万人,伊犁官兵总数保持在1.7万左右,两项合计人口达到5.7万人。经过十余年的经营,伊犁九城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故乾隆皇帝曾为伊犁将军保宁写诗慰志,其序称:“自抵伊犁以来,察看该处耕种百谷,屡岁丰收,牲畜滋生繁息……贸易之民亦渐增至数万。在此置产者既多,而于城市开铺,乡村耕种者亦复不少,较之从前,富裕数倍,实于内地无异。”[37]

乾隆年间,天山以北还兴建了另一个重要的城市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旧为准噶尔台吉噶勒藏多尔济驻牧地,“乾隆二十年平准噶尔始内属,改名乌鲁木齐。筑土城。二十五年设同知,二十八年筑新城于其北,名迪化”[38]。乌鲁木齐有满、汉两城。满城曰巩宁,汉城曰迪化。二城夹河相对,遥相连属。巩宁城周九里三分,有东、西、南、北四街。其余街巷,分别置满营官兵廨舍、官药铺、官房铺、估衣铺、外地公馆、寺庙、义学、州学、商民住房等建筑。迪化城周四里五分,是乌鲁木齐提督所驻地。内除各将官衙署外,还有铁局、火药局、寺庙、公馆及各种军事交通设施。乌鲁木齐地处交通要道,往来方便,矿产资源丰富,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市肆繁华。时人描述乌鲁木齐是“字号店铺,鳞次栉比,市街宽敞,人民杂辏,茶寮酒肆,优伶歌童,工艺技巧之人无一不备,繁华富庶,甲于关外”[39]。乾隆四十八年,“乌鲁木齐所属民数共男妇大小一十万二千有余”[40]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仅对中国的海疆加紧侵略,强迫中国开放上海等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也于1860年威逼清廷签订《中俄北京条约》,规定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并在新疆试行贸易,喀什噶尔与伊犁、塔尔巴哈台一律办理。在喀什噶尔,中国应准予俄国人盖房屋,建造堆房、圣堂等地,以便俄国商人居住;并给予设立坟茔之地,并照伊犁、塔尔巴哈台例,给予空旷之地一块,以便牧放牲畜。以上应给各地数目,应行文喀什噶尔大臣酌核办理。其俄国商人在喀什噶尔贸易物件,如被卡外之人进卡抢夺,中国一概不管。伊犁、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开埠通商,虽然为俄国侵略新疆开辟了方便之门,但也为新疆城市的外向发展提供了契机。新疆贸易对象也从传统对中亚南亚地区哈萨克、安集延、克什米尔等各族贸易转变为对具有较强实力的俄英等帝国主义国家贸易,以前这种贸易尽管存在,但是主要是通过哈萨克、浩罕商人的转口贸易,现在则发展为直接贸易。塔城、宁远、迪化、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等交通枢纽城市的贸易额增长十分迅速。俄国商人在这些开埠城镇大量收购棉花、皮革等工业原材料。市场销售的旺盛也刺激了生产技术的改良,据记载,喀什噶尔,“现在已开始使用机器轧花了”,“在吐鲁番有六个轧花厂,其中两个属于俄国人,有近千台手摇机”[41]。随着新疆对外贸易的增长,天山南路的一些城镇如叶尔羌的商业贸易也有较大发展,“中国商贾,山陕江浙之人,不辞险远,货贩其地,而外藩之人如安吉延、退摆却郭酣、克什米尔等处皆来贸易。巴栅尔街长十里,每当会期,货若云屯,人如蜂聚,奇珍异宝,往往有之,牲畜果品,尤不可枚举”[42]

同治三年(1864),新疆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反清起义,中亚浩罕汗国阿克麦吉特(白色清真寺)伯克穆罕默德·雅霍甫(汉名阿古柏)在沙俄以及英帝国主义的幕后支持下,入侵新疆,并于1865年至1877年成立哲德沙尔汗国,阿古柏率部在新疆征战十余年,造成极大的破坏,史称“阿古柏之乱”,阿古柏也被称为“中亚屠夫”,新疆许多城市在战火中化为瓦砾,“旧时都会之地夷为灰烬,商旅裹足,百年来民间元气凋丧尽矣”。战后新疆城市一片荒芜,伊犁将军李云麟在前往踏勘伊犁九城的途中记载,“竟日不见居民”,“所历城池市镇旧日人烟辏集处,荆棘成林,瓦砾满地,不见一人,伤心惨目,不可胜言”。[43]至光绪初,左宗棠大军西征平定阿古柏,新疆才重新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重建时期。

从林则徐、龚自珍开始酝酿的新疆建省之议,在此一时期开始进入实施阶段。继左宗棠提出新疆建省的方案之后,刘锦棠也提出新疆建省的方案:“拟仿照江苏建制大略,添设甘肃巡抚一员,驻扎乌鲁木齐,管辖哈密以西南北两路各道、府、州、县。”[44]由于刘锦棠所提方案更简易可行,故而得到清廷的批准。1884年,新疆正式建立行省,改郡县,设官制,与此同时新疆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光绪八年(1882),在新疆正式建省之前,督办新疆军务大臣刘锦棠即主持了第一次新疆政区改革,在南疆分别设置喀什噶尔道和阿克苏道,分别确立喀什噶尔为“西四城”中心,阿克苏为“东四城”中心,阿克苏与喀什噶尔比肩而立,实际上提升了阿克苏的城市地位,并增设了拜城县、叶城县、于田县、疏附县、玛喇尔巴什(直隶厅水利抚民通判)、喀什噶尔汉城(疏勒直隶州知州)等十几个地方行政建置。这次地方行政制度改革还取消了民族隔离政策,喀什噶尔巡道驻喀什回城,疏附县知县驻回城。在天山北路,依旧保留了镇迪道,改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县,设迪化府为省治,将奇台县治移建古城。光绪十二年(1886),伊犁将军金顺去职,刘锦棠又奏请建立伊塔分巡道兼管通商,裁伊犁抚民同知,升伊犁厅为府,附府设立绥定县,以广仁、瞻德、塔勒奇隶之,为西六城;伊犁将军驻惠远满城,设宁远县,以惠远、熙春两城隶之,是为东三城;设霍尔果斯分防厅,精河直隶抚民厅,增库尔喀喇乌苏同知,改塔尔巴哈台理事通判为塔城直隶抚民厅[45]

新疆建省后,清政府为恢复发展当地的社会生产,制定招徕内地移民的优惠政策,采取开发交通、兴修水利、统一货币、兴办工矿业等措施来发展新疆社会经济,增加富源。如伊犁地有九城,但是工商业繁荣首推惠远、绥定和宁远三城。惠远城于1889年重建,商业发达,商务皆在东大街、北大街及东关,城内多京津人。宁远有商户300余家,商旅往来杂沓。商品以牲畜、毛皮、土药为大宗。城外因有沙俄商埠,所以聚集了很多俄商,总数达1163户,“市面商权,皆握俄人之手[46]”。

1898年,新疆巡抚饶应祺在迪化创办新疆机器局,铸造枪械弹药,并用机器铸造银元。一些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官商合办、民办企业也陆续建立起来。但大多数企业或由于管理不善或由于资本额过小或由于外资排挤,办得有起色的不多。

光绪二十八年(1902),时任新疆巡抚饶应祺主持了新疆第二次政区改革。南路西四城升疏勒州为府,将原疏勒县辖之派素巴特,新设伽师县,升莎车州为府;增置泽普县、洛浦县、蒲犁分防通判,玛喇巴什直隶厅改为巴楚州;南路东四城:升温宿州为府,另置温宿县,增柯坪县丞,原布古尔分防巡检改为轮台县,从新平县另析出若羌县;库车厅改升为州,添置沙雅县;北路吉木萨县丞升为县,改称孚远县,辟展巡检升为县,改称鄯善县,呼图壁巡检改为呼图壁县丞。此外,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饶应祺还增置了新平县、在罗布淖尔设立治局。经过此次行政建置改革,新疆共有迪化府(领迪化、昌吉、阜康、绥来、奇台、孚远六县)、温宿府(领温宿、拜城二县)、莎车府(领蒲犁一厅,叶城、泽普二县)、疏勒府(领巴楚一州,疏附、伽师二县)、焉耆府(领新平、婼羌、轮台三县)、伊犁府(领绥定、宁远二县)等六府,库车直隶州(领沙雅县)、和阗直隶州(领和阗县、洛浦县)二州,另设有镇西直隶厅、吐鲁番直隶厅、哈密直隶厅、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塔尔巴哈台直隶厅、精河直隶厅、乌什直隶厅、英吉沙尔直隶厅等八直隶厅[47],初步形成了新疆城市行政等级体系,城市人口也迅猛增加,维吾尔族人口由1887年的115万发展到1908年的157万人[48]。宣统初年,新疆人口超过200万。

晚清新政期间,新疆城市也出现早期现代化转型,特别是在城市管理体制方面有所突破,新疆巡抚吴引荪始将省城保甲改为巡警,这是迪化最早设立近代警察制度,经费由巡防队项下支出。省城巡警局下设7分局72处警棚,每棚有兵4人。虽然成立之初,各种规则还不规范,有的甚至形同虚设,职能有限,但是毕竟初步具有了近代市政管理服务功能,是一过渡性的市政管理机构,也是城市早期现代化的表现之一。在迪化,居民们除使用一些传统的生活用品外,一些新的日用品如缝纫机、自行车也开始走进人们生活了。

清代统一新疆后,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新疆原来的游牧业、农业、商业、手工业都有一定的发展,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同内地的差距。但是就总体而言,由于区域和历史条件所限,清代中期新疆的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水平仍远落后于内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