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龄人才“老有所用”的可行性

老龄人才“老有所用”的可行性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开发老龄人才,实现“老有所用”的可行性是在于老龄人才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如可利用的数量大、有多方面的自身优势、成本低的优势、使用时间充裕的优势和永不衰败的优势等特点。2.在“老有所用”中老龄人才的自身优势不能认识老龄人才的优势和价值就不可能重视老龄人才,更谈不上为他们“老有所用”积极创造条件。国家和社会应充分理解老专家们的心理需求,为老龄人才参与社会发展,实现“老有所用”提供机会。
老龄人才“老有所用”的可行性_“积极养老”的全方位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针、内容和动力的研究

开发老龄人才,实现“老有所用”的可行性是在于老龄人才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如可利用的数量大、有多方面的自身优势、成本低的优势、使用时间充裕的优势和永不衰败的优势等特点。

1.可利用的数量大

我国老龄人才资源丰富。据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统计,我国现有科技工作者3 000多万人,而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大约有600多万人,为在职科技工作者的20%左右。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40%—50%,70岁以下者占70%,约350万人。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是一笔大财富。目前参与社会发展工作的仅仅占10%—20%,还有将近300万的老龄人才资源有待开发。这是一支庞大的智力队伍,具有很大的智力潜能,是亟待开发的宝贵智力资源,很多人闲置在家,这是极大的浪费。

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1995年起全国离退休正副教授、正副研究员每年有1.2万人退休,到2000年达到13万人。在年龄构成上,69岁以下的低龄老人约占80%。大多数人身体健康,有继续工作的能力和愿望。

中国老教授协会目前有会员51 000余人,其中包括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70岁以下的大约占70%,身体基本健康的占70%。他们参加协会的目的就是继续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作贡献,但是除一部分受聘或在协会支持下自谋发展外,还有70%左右的会员未能如愿,他们是一支亟待开发的多学科、高智力的优秀人才大军。

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延长,相应地老龄人才能够工作的岁月也在延长。特别是一些工业部门实行女性高级工程师55岁退休一刀切,甚至提前内退,从而又为老龄人才资源增添了年轻的生力军,增强了老龄人才资源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的可行性。

2.在“老有所用”中老龄人才的自身优势

不能认识老龄人才的优势和价值就不可能重视老龄人才,更谈不上为他们“老有所用”积极创造条件。老龄人才除了具有前面提到的老龄人作为人力资源具有的优势之外,他们还具有如下独特优势。

(1)智能素质高,思维能力强。

他们的智能素质一般都比较高。他们的学历、职称较高,其中不少是知名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技术骨干。由于科技人才的优势在于智能而不是体能,从生理学的角度看,60—75岁又是知识沉淀最富有的年龄阶段,可称为智能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特别是在一些科学领域经验格外重要。人到老年,正是他们知识经验的积累升华并能够运用自如的时期。他们在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积累和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实践经验、技术业务能力是绝不会因退离休而丧失的。因此,他们在经验、智能和技术等方面具有一般中青年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大量资料表明,不少老龄人,体力虽有所下降,其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都还比较强,并没有明显的衰退迹象。

(2)有工作精力和进一步作贡献的愿望。

随着“健康老龄化”,当今的老年知识分子的身体状况一般都比较好,还有足够的精力承担一些社会需要的工作。

老龄人才大多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有为国家再作贡献的强烈愿望。如果让他们闲居家中,往往会有寂寞无聊之感。对那些有专业特长的老年知识分子而言没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有力无处使,更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退休,并不意味着人生步履的终结,也不意味着这些能力和智能水平的衰亡。

(3)个人素质方面的优势。

当代老龄人才大多经历过创建新中国的艰苦岁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经历了无数的政治考验。他们在长期的人生磨砺中,心境已归于平淡,不再追求个人名利、身份、地位之类的东西。他们虽然退出了工作岗位,但人老志不移,仍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奉献精神。工作起来往往非常认真、非常卖力,又不挑剔。他们的这种个人素质是一般中青年人才不可与之比拟的。

同时,由于他们在长期工作中形成了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廉洁奉公等美德,做事、待人都有严格的行为规范,这也是一般中青年人员难以与之比拟的。

由于有这方面的优势,他们往往可以作出一般中青年人才难以作出的贡献。同时对他们的聘用也便于管理,可信度高。

(4)有驾驭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有不少老龄人才是本单位的元老,为社会、为本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已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良好印象,形成了便于沟通、有利于工作的关系网;还有些老同志,特别是高校中的老龄人才,他们往往是几代人的宗师,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其言行举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中青年难以替代的。他们政治思想成熟,有经验、顾大局、有人格魅力和良好形象的无形资产;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见多识广,有驾驭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家庭和不同人群中尚有一定的影响,仍是稳定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

(5)仍有自己的追求。

老龄人才不是单纯的消费型养老群体,而是有知识、技能、经验、才华、顾大局的国家财富和促进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群体,是可参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群体。他们很多人仍有自己的追求,仍在不断学习,继续著书立说;转变观念,适应时代、与时俱进,努力跟上时代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

许多高学历老龄人才,参与社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分析其目的,他们不只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他们希望将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知识、经验、聪明才智继续贡献出来,体现人生价值,实现“老有所为”,增进身心健康。在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有的老专家一辈子,甚至在生病期间,都将工作看成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老专家们对工作的敬业精神是全社会中青年人学习的榜样。国家和社会应充分理解老专家们的心理需求,为老龄人才参与社会发展,实现“老有所用”提供机会。

3.“老有所用”成本低的优势

老龄人才资历深,威望高,感召力强,是一批蕴藏建设现代化事业极大积极性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工作者;他们有科技文化的积累,有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的丰富经验和知识的淀积,对他们实行“老有所用”具有使用成本低的优势,这是因为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不必特殊培训即可依赖和使用。

单位聘用中青年人才由于他们经验和技能方面的不足,需要对他们提供一定形式和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对于老龄人才来说,由于他们具有上述的经验、智能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很多工作对他们来说是驾轻就熟,不需要像聘用一般中青年人员那样需要专业培训,只要提供一个适当的工作平台,他们就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不必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障金。

聘用一般中青年人才,单位需要为他们缴纳各种社会保障费用。对于老龄人才来说,由于他们都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原工作单位不仅向他们提供退休金,同时他们开始享受社会保险。如果他们再就业,用人单位无需为他们缴纳为一般在职人员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障金。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聘用老龄人才用人单位所花的成本相对较低。

4.“老有所用”的时间优势

老龄人才实现“老有所用”有时间优势,包括如下两层含义。

(1)有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

从日常的时间安排来说,老龄人退休后都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只要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他们就可以为社会作贡献。

老龄人闲居家中,往往会有寂寞无聊之感。对那些有专业特长的老龄人才而言没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有力无处使,这往往是他们最大的苦恼,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种种不良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对他们退休后时间的有效利用是他们个人自身的需要。

(2)他们还可以工作10—20年。

根据专家的计算,现在的高级人才国家曾投资培养20来年,毕业后只工作30多年,60岁退休后国家要再养20—30年甚至更长,而实际上他们还可以再工作1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特别是现今大多数老龄人才的身体状况良好,仍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这段时间又是他们最成熟、最有经验、最有可能出成果的“金秋时期”。从这一角度来看,老龄人才有条件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再作贡献。因此,对他们退离休后的10—20年的时间的再利用,也是社会的需要。很多老龄人离退休后的亲身感受正是说明了这一事实。

复旦大学蒋学模教授认为“60—70岁的十年是他理论研究和著述最丰硕的时期”。张薰华教授则认为“他的成果多在60—80岁时产生的”。他颇为自信地说:“60岁的人虽不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但还是下午三四点钟的太阳,晚霞还早着呢。”

5.老龄人才资源库具有永不衰败的优势

虽然老龄人才群体中的个体会按照自然规律而衰老退出,但每年都会有为数不少的新退休人才,使老龄人才这个群体活力永驻。就其整体而言,老龄人才队伍是一个永不衰败的、宏大的群体,是宝贵的现实生产力,是社会人力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开发和利用老龄人才,绝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才短缺或其他原因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实际上,老龄人才资源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应重视的人才宝库。

老龄人才的这些特点和优势恰恰说明:开发和利用老龄人才资源,通过“老有所用”,实现他们的“老有所为”是完全可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