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龄人才“才智蓄势”的开发和利用

老龄人才“才智蓄势”的开发和利用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应将他们的需求作为积极养老的重要内容给予关心、爱护、激励和支持。“才智蓄势”可以看成人们在成才过程中智慧和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具有内在冲动力的成才态势。这三种状态的老龄人才都有可能利用他们的“才智蓄势”实现“大器晚成”而进一步成才。因此,开发和利用老龄人才的“才智蓄势”应该成为积极养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老龄人才“才智蓄势”的开发和利用_“积极养老”的全方位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针、内容和动力的研究

尽管我们说“老有所为”的含义是很广的,不是仅仅指“大器晚成”式的“老有所为”。但是,也要看到有些老龄人是可以进一步成才,做到“大器晚成”的。对于有条件、有这方面的追求的老龄人,国家、社会和他人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顶峰,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不仅是老龄人自身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能做到这一点的老龄人为数不多,但影响是巨大的。应将他们的需求作为积极养老的重要内容给予关心、爱护、激励和支持。

1.三种状态的老龄人才

考察人的成才轨迹,可以发现:人成才无不经过一个知识和才能的积累过程,先形成“才智蓄势”而后成才的[6]

“才智蓄势”可以看成人们在成才过程中智慧和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具有内在冲动力的成才态势。积累是造势的源泉,成才是“才智蓄势”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老龄人才一般处于三种状态。

(1)由非人才到人才。这些老龄人才通常都是“潜人才”,他们在中青年时期尚未来得及崭露头角,但进入老年期后,可以利用他们的“才智蓄势”做出新的突出成绩而成才。

(2)进入创造高峰期的老龄人才。这些老龄人才往往是“显人才”,他们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就已成才,进入老年期便成为老龄人才,他们还可以利用他们的“才智蓄势”,进一步做出新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成才顶峰。

(3)转变行业的老龄人才。有些老龄人才原是某一行业的人才,可能是“潜人才”,也可能是“显人才”,而在老年期可以利用其多维的才智蓄势,又转行成为另一行业的人才。

这三种状态的老龄人才都有可能利用他们的“才智蓄势”实现“大器晚成”而进一步成才。立志成才的老龄人,要善于选择时机,乘势而上,任势而用。

任何人才的“才智蓄势”的形成往往有两种积累方式:无意积累和有意积累。无意积累往往是随着人的工作经历的积累而自然形成某种知识、技能的积累。有意积累是人按照一定的成才目标、研究方向而进行的有特定的专业背景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意积累也可以是为弥补某方面的不足而进行再积累或补充积累。无论处于哪种状态的老龄人才,都离不开这两种积累,当然他们的进一步成才都有各自的过程。

2.老龄人的三种成才之路举例

(1)“由非人才到人才”的成才之路。

在研究三种状态的老龄人才时,研究者和有志于成才的老龄人往往更为关注由非人才成长为人才的和进入创造高峰期的老龄人才。从非人才到人才,是不少老龄人才的必由之路。这些老龄人在进入老龄期前的各种无意积累,诸如经历积累、理论积累、写作积累、知识积累、心理积累、情感积累等,都可以成为进一步成才的“才智蓄势”。他们一旦确定成才目标,继续沿着这一目标进行有意积累,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冲过成才的临界点,而一举成为老龄人才。

青海省原部队一名普通的政治工作者田治霖离休后给青年人作报告,获得巨大成功,被中宣部、团中央命名为“全国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并荣获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的最高奖——铸魂金杯奖。于是,一个名气很大的老龄人才脱颖而出。追溯其成才历程,人们发现:田治霖在部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才智积累,和他业余爱好的才智积累——爱好音乐、会拉风琴、会刻印章,这些无意的自然积累,形成了他成为优秀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才智蓄势”。然后,他又花了10年时间进行积累,先后剪抄资料300多万字,撰写讲稿40多万字。向曲啸、李燕杰请教,到工厂、学校、农村调查。终于,在青年思想教育方面独具风格,成绩斐然。

(2)“由一个领域进入晚年后成为另一领域人才”的成才之路。

一个领域的人才在进入晚年后成为另一领域的人才,也如从非人才变为老龄人才一样,经历过无意积累和有意积累而形成成才的才智蓄势。

曾经是刘邓大军宣传部长的陈斐琴老人,从70岁起,专心致志编写有关刘伯承元帅的书籍,至80岁,已编写36册。在刘邓大军的工作经历,加上为搜集写作材料,再度到当年战斗过的大别山、昔日征战的黄土地调查访问,原有的积累和新近的积累,使他成为研究、宣扬刘伯承元帅的专家。

(3)“晚年创造巅峰”的老龄人才成才之路。

老龄人才晚年创造巅峰的现象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黑格尔曾说过:“以荷马的名字流传下来的那些美妙的诗篇,正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只有到了晚年,……歌德才达到他的诗歌创作的高峰。”黑格尔讲的荷马和歌德现象以及杜甫的“庾信文章老更成”的现象比比皆是。杜甫、陆游、辛弃疾无不是在晚年走向艺术顶巅的。郑板桥晚年达到艺术顶峰,齐白石50岁开始成名,晚年艺术成就超过中年时期,90多岁更达到他的艺术顶峰。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晚年才把他们创建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推向了光辉的顶点。

创造顶峰从何而来?这不外乎老龄人才的无意积累和有意积累而形成的成才的“才智蓄势”。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认为老龄人“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乃是他们的一大优势,这丰富的社会阅历、深刻的人生体验,为他们登上顶峰,或创造顶峰准备了条件。

著名画家叶浅予80岁封笔,不再作画,回家乡写回忆录。三年里,他在江边散步,体察风俗人情。三年的感情蓄积和素材积累如喷泉涌动,使他在83岁这一年不得不重操画笔,由于这一重新“启笔”,他在一个月内就创作了80多幅新作,使他登上艺术的新高峰。

绝大多数老龄人一生中多少都有过某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有意和无意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形成一定的“才智蓄势”,老龄人利用各自的“才智蓄势”即使不是“成才”,也是可以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开发老龄人才,就是激发和调动老龄人才的“才智蓄势”,使之成为“老有所用”;老龄人也正是利用他们的“才智蓄势”实现“老有所为”的。因此,开发和利用老龄人才的“才智蓄势”应该成为积极养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