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发老龄人才实现“老有所用”的现实意义

开发老龄人才实现“老有所用”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②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老龄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利于提高离退休人员的自我保障能力,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国当前还处于经济不发达的时期,却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龄人才“老有所用”能满足的社会需要。据统计,此类人才占用人单位招聘老龄人才总数的42%。目前,该类老龄人才的需求量已占到相关单位用人总需求量的2.1%。
开发老龄人才实现“老有所用”的现实意义_“积极养老”的全方位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针、内容和动力的研究

如前面所说,老龄人才退休后还有1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可以工作。很多老龄人退休后,时间显得很充裕,此时,如果静下心来,利用他们几十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探讨某一问题、专研某一技术,就有可能出成果。

正如复旦大学吴人坚教授所说:“虽然我已过花甲之年,但我身体还可以,我积累了三十多年生物科学教学与研究的经验,其中十多年生态学的教学经验使我有了在这个领域内超常发挥的可能,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著名的科学家谢伊博士花了20多年时间对3 000位老龄人进行科学测试证明,人到60—70岁时,只要身体健康,还会出现第二个智力高峰。

对任何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都是在于它能产生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价值,这些价值的形态可以表现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对老龄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说也不例外,具有明显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1.老龄人才“老有所用”的社会价值

从社会价值的角度看,老龄人才资源可以用来解决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能够满足如下的社会需要。

(1)老龄人才“老有所用”能解决的社会问题

①缓解人才断层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数量虽然较多,但人才资源却十分匮乏[6]。我国人才的年龄断层十分明显,难以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尤其是在21世纪初,我国正在出现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断层的问题,对老龄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更为迫切。

以上海市为例,据20世纪末期的几次调查统计,1994年上海在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6.22万人,而55岁以上的占46.8%;1996年在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6.7万人,而55岁以上的仍要占46.4%。这些人员大多是“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到2000年基本上都已离退休。事实上,现在许多单位正是出现了高级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由于老龄人才是成熟期的人才,启用这批人才不需要很多投入就会创造出倍增的价值;开发和利用老龄人才,不仅可以解决当前高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而且可以实现科研项目上的连续性、科技远景目标上的开拓性以及新老交替的互补性。因此,在开发在职人才的同时,有效开发和利用退离休的老龄人才,使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为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事实上,一些老龄人才的“金点子”和创新思路,不仅会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事业的发展,而且还会为社会就业拓宽现有渠道,甚至开辟出新渠道,为“黑发人”创造新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因此,开发和利用老龄人才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作用,既能缓解我国经济建设中人才不足的压力,有利于推动中青年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受益广的有效举措。这对增强我国经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意义[7]

②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老龄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利于提高离退休人员的自我保障能力,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我国当前还处于经济不发达的时期,却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老龄化趋势最直接的影响是老龄人寿命的延长、养老保险费用支出的急剧上升。有统计资料表明,1978—1995年,我国的养老费用年均增长28.8%。这么多的老龄人,如此巨大的费用支出,使国家、单位、家庭、子女的负担都很沉重。

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给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看,对老龄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则可变传统的消极养老为积极养老,使离退休的老龄人从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物质财富创造者,对老龄人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不可估量的好处。因此,这是一举多得、意义深远的举措。

(2)老龄人才“老有所用”能满足的社会需要。

对老龄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能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在这里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只讨论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①直接满足社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

从总体上来说,社会仍然需要老龄人才继续服务。据企业界人士介绍,目前有不少行业对老龄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老审计师、评估师、会计师、医生、编辑等最受欢迎,可谓越老越值钱。在建筑行业中,质量管理、土建质检、注册造价工程师等也对老同志特别青睐。在营销行业中,如保健品销售、保险业务等也很喜欢老龄人才参加,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在这些方面老龄人才能发挥一般中青年人才难以实现的作用。

从具体的行业来说,据专家分析,目前有以下五类老龄人才大为走俏[8]

第一,营销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的商品总量不断增加,营销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对具备丰富市场经济知识以及营销经验的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据统计,此类人才占用人单位招聘老龄人才总数的42%。

第二,管理人才。高层次、高水准的企业管理人才,尤其是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方面的技术人员,在老龄人才市场中大受欢迎。而一些积累了几十年工商、行政管理经验,刚从单位领导职位上退下来的老龄人才,恰好能弥补这个空缺。据统计,管理人才占被聘老龄人才总数的16.7%。

第三,医务人才。有经验、高水平的医务人才的形成过程是很复杂的,他们不仅需要有书本知识,更需要有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老龄人才往往比中青年医师更受欢迎,在人才市场中大为抢手。据统计,老年医务人才在有关用人单位需求量的总数中占到了10%。

第四,农林人才。农林人才近几年在人才市场中有递增的趋势。据专家介绍,因为近些年国家在这方面的投资项目增多,因而对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目前,该类老龄人才的需求量已占到相关单位用人总需求量的2.1%。

第五,宣传策划人才。善于宣传策划、广告运作,有着丰富媒体从业或营销经验的人才颇受青睐。据了解,此类人才在老龄人才市场招聘的总量中也上升到了1.4%。

在老龄人才队伍中上述人才是不乏其人的,只要有恰当的老龄人才开发和利用的政策,有恰当的老龄人才市场和就业渠道的帮助,让老龄人才找到他们能施展才华的平台,他们就会很乐意地贡献力量。

②满足社会对人才培训的需要。

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总体人员素质并不算高,因此对我国人员进行多渠道的教育和广泛的培训,使他们成为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层次需要的人才,这既是人员就业的需要,也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解决好这一课题单靠国立学校是很难满足要求的,需要广开门路。现在国家制定了政策,为民办学校开了绿灯,显然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民办学校需要有资历、有水平、有能力、有经验的带头人。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退离休的老龄人才正是这些带头人的主力军。

比如,上海的杉达大学、建桥学院、上海复旦国际信息科技进修学院、复旦求是进修学院、复格科技文化进修学校、九三复旦复新进修学校、沪新科技进修学校、上海开明书社和高银电脑培训部等,它们的创办人、骨干师资队伍无不是离退休干部、教授、专家等有专长的老龄人才。

实践证明,老龄人才在开办民办大学、职业培训等方面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在为学生升学、社会人员就业、缓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已经作出了明显的贡献,是国家正规教育的有力补充。

2.老龄人才“老有所用”的经济价值

开发老龄人才实现“老有所用”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上所作出的贡献。

(1)精神财富的创造。

老龄人才在精神财富创造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继续著书立说。他们有几十年在教学、科研和各种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退休后,他们有时间将他们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整理、总结。特别是大学里的老龄人才,退休后的时间往往成了他们著书立说的大好时机,在60—70岁,甚至70—80岁的这段时间成为他们理论研究和著书立说成果最丰硕的时期。

例如,复旦大学的老龄人才,退休后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数  十篇,甚至上百篇,发表专著数部,甚至数十部的人不在少数(详见《旦园枫红》)。

有些人退休后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比他们在职期间还要多,有些书是他们在职期间无法完成的,是一般中青年人才写不出来的。

(2)物质财富的创造。

老龄人才在物质财富创造方面的主要表现是继续有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有些可以直接转化成生产力,有些成果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尚停留在精神财富阶段,但其社会经济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例如,复旦大学陈石根、周润琦、李致勋三位教授退休后,合作完成了“基因工程溶葡球菌酶及FE系列产品”具有原创性的课题,获得专利三项;吴人坚教授退休后在经济生态学领域完成了15个研究课题;王季陶教授退休后在国外出版英文版专著《非平衡非耗散热力学》,开辟了热力学中的一个新领域;于同隐教授70岁退休之后,还为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重要研究方向——生物大分子。

据有关资料报道,很多高校的老龄人才在科研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退休后,他们完成国家级、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委托的研究项目数个、数十个的是不鲜见的,由于篇幅关系,不在这里一一列举。

他们的这些成就具有很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这体现在他们得到了多种奖励。以复旦大学为例,退休教师获得的奖项就有: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绿色科技奖金奖,国家教委教育成果国家级特等奖,卫生部的科技成果三等奖,中国高等科学技术奖,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三等奖,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

以上有关复旦老龄人才的例子和本文下面引用的复旦大学老龄人才的例子均来源于《旦园枫红》一书。这些例子仅是该书中的一部分,而《旦园枫红》仅仅反映了复旦大学4 000多名退离休人员中不到4%的人员的事迹,如果将视野放大到整个上海市乃至全国,这方面的例子肯定是数不胜数的。由此可见,开发和利用老龄人才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是绝对不能低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