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部分高校进行人文素质课程的改革

我国部分高校进行人文素质课程的改革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清华大学主要施行“三位一体”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即大学生“应读、应知、应会”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学校组织实施上述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整体思路是以课带读,大量阅读名著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目前,岳麓书院已建设起由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组成的相对稳定的一百多门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
我国部分高校进行人文素质课程的改革_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在其发表的一篇震撼美国教育界的报告《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中就表达了这种担忧:“当前高等教育过分满足于浅近的市场需要,使许多学生成为就业的机器,却忽略了他们作为人所应有的较高的人文修养、个性乃至独到精神。”很多大学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正朝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努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高校结合自己的教育特色和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的一些理工类大学或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相继开展了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大学生素质教育32个基地之一,也是一个以理工科著称于国内外,有着悠久的人文氛围的理工类大学。

清华大学主要施行“三位一体”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即大学生“应读、应知、应会”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它着重要求学生对优秀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与学习,推荐给本科生应读的人文书有80本,分为:“中国文化名著”、“中国文学名著”、“世界文化名著”、“世界文学名著”四大类。规定学生必读:《汉语》、《孙子兵法》、《孙中山文集》、柏拉图的《理想国》、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经典著作。学生每类至少要读一本。学校及教师对阅读人文书目的学生的鼓励性措施是:读完60本推荐的人文书目的学生可在中文系做论文、获取人文学科的第二学位。

学校组织实施上述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整体思路是以课带读,大量阅读名著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此,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教师们开设了四组不同类型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即:历史——文化类;思想——品德类;文学——艺术类;政治——经济类,供学生选择。每类课程约二十几门。如历史——文化类组包括27门课,每门课1~2学分。全校学生按照学校规定在每一课组中限选课程至少一门,完成8个学分的学习,未完成者不能毕业。而一门课通常由几本书来充实与启动。如“古代名著选读”一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几本书,再加以课程指导,来完成该课程的学习。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指导教师相对人员紧张的问题,同时解决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及自学缺乏针对性的问题。课程指导所采用的教材大多为自编教材,与课程要求基本一致。与此同时,为提高教学效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结合课程内容采用了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开展远程教育,通过卫星收看相关节目,有些课程教师自做光盘、录像,使一些经典课程的教学得以广泛传播。而学习的考试一般是通过“阅读——作读书笔记——写报告”的形式进行,有时是书面测试,有时写短小的论文。

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清华大学还组织实施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讲座学术沙龙活动。每周三固定开展一次活动。每周六下午经常有精品讲座,讲座通常是邀请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这样使阅读经典的活动更为深入、更为有趣,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4]

二、华中理工大学

早在1994年,华中理工大学就鲜明地提出“华工在学”的口号,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从“游击战”纳入到“阵地战”,因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措施包括:

首先,实施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由核心课程(必修)和选修课程组成。整个课程分为五大系列,每个系列包含1~2门核心课程和若干门选修课程,彼此互相呼应,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目标。

其次,实行人文学科辅修专业制和双学位制。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文、哲学经济法、管理、经济学、科技英语等辅修专业。同时在辅修专业中,开出部分双学位班。这些学生在毕业分配时,一般都先于其他学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第三,开设人文选修课。理工类本科生,四年中要选修6个学分的人文选修课,否则不能拿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学校已向学生开出人文选修课一百多门,还开设了四十余门艺术类选修课,每年约有两千四百人选修,占在校本科生的1/4。在此基础上,将选修课按基础类(文、史、哲)、应用类(经、法、社)、技巧欣赏类(演讲与口才、艺术欣赏)划分,分类分层次加强建设,重点建设30门课程,并编写、出版相应的教材。

第四,举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从1995年开始,该校决定对新入学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不及格者要补考,毕业前补考仍不及格者,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发给学位证书,专科生不发给毕业证书。

最后,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理工轻人文的观念,1994年初,在杨叔子的支持下,学校文学院开始举行一系列人文讲座。讲座的根本目的不是迎合好奇心,而是要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必须具有“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加强修养”的学术功能和人文教育功能。一些理工类学校开设的人文讲座场场爆满,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对这些文化的渴求,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人文知识的缺乏。因此,绝大多数讲座是以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为主要尺度,在主题的选择上密切结合世纪之交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特点,着力体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文与科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交融。

它以时间持久,内容丰富,听众广泛,影响巨大而成为该校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极具特色的第二课堂

三、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广辟渠道,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包括:

首先,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公共必修课与选修课。

选修课原则上供全校全日制本科生选修,学有余力的专科生、成教生和自考生也可适当选修。从1995年开始,湖南大学开设了岳麓书院的历史与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虽然进行的是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却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目前,岳麓书院已建设起由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组成的相对稳定的一百多门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除了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与岳麓书院》外,还开出了“周易与中国文化”、“儒释道与三维人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古典诗词欣赏”、“秦汉法律与社会”、“古代科举与现代考试”、“中国传统艺术”、“岳麓书院历史与文化”、“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导读”等二十多门传统文化选修课。

其次,举办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

自1994年初教务处率先在全校举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修养系列讲座”之后,湖南大学先后安排了文学、音乐、书画、戏曲欣赏、建筑风格、民俗风情、曲艺创作等内容的讲座,取得了超出意外的效果,大多数讲座人数爆满,教室里挤得水泄不通。各种各样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与智慧领域,激发了真、善、美的情怀和创造的动因。

四、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组建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基地,学校设置了辅修专业,开设内容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已初步形成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态环境、经济管理六大类近二百门课程的较全面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确保每学期开出100门以上课程,满足13000~15000人次选修,学校明确规定理工类学生必须要选修6个学分(每门课32~36个学时)的人文选修课才能完成学业。另外为了保证人文素质培养的质量,把人文素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时数的安排上由教务处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科学管理,如给理工类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哲学、心理学、美学等课程,并规定学生要拿到一定的学分,方予毕业。

五、四川大学

在新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中,加大了学生自主选课的比重,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宽松环境。特别是加大了学生在全校范围内任意自主选课的比例,取消了限制性选修课程,学生任意自主选课的比例超过30%,所有必修课不得超过70%。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按学分、或按课程组、或按专业方向选择选修课模块。同时,加强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专门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国哲学概论、中国历史概论、艺术概论、生命科学概论、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管理学原理、普通心理学、健康教育等一百多门课程,并且还将开设更多更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供学生自由选择。在学分制体制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体特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学习的内容和进度,尤其是在各类课程组合中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主动选择性和个性化色彩。

这些学校都在实践中尝试找出切实可行的途径,使学生除理工科外其他学科也得到发展,增强理工类高校综合学术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