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生的人文素质

医生的人文素质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刻病人需要的就是医生善解人意的规劝与人文关怀和沟通的艺术。裘法祖与吴孟超是师徒,同被誉为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荣获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被称为“破译了肝胆密码的人”。吴孟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死亡,对于久病疼痛折磨的人是一种解脱,对亲人而言则永远是悲痛。医生的品行、医德,总是令人钦敬,与享有声望的医生攀谈,不仅仅是健康情况的咨询,更是人生知性上的一种享受。

医生的人文素质

医院的空气里,总是弥漫着来苏水的气味。

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诞生与潆灭,来了又走,走了又来,都与医院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在寻医问药中,潜意识里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记忆,除了那些冰冷的医疗器械,例行的医学检测及医生异于常人的敏锐观察力,大多数人还是期许遇上一个信得过、医术高明及医德高尚的专家来为自己诊病,这是所有人的心愿。

对于患者自身来讲,治病救医的过程,也是医患角色与医患沟通的思考。有这么一位患者,身体并无大碍,但他就是信不过医生的诊断,总认为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什么状况,不停地由内科转外科,再到耳鼻喉科、康复理疗科……以下是他与医生的对话:

医生好!

好,您身体有什么不适?

我需要量一下血压,量一下体温吧?

你常服用什么药物?

我脸色是不是很难看,没事吧?

你可能有点累了。

不!我隐隐作痛…我钻心地疼…一跳一跳地疼…我感到剧疼…好像针扎似地疼…我头晕目眩…我没有一点食欲…我浑身发冷…我鼻子堵了…我在流鼻涕…我想吐…痒痒…我把手给烫了…我崴脚了…我肩膀疼…我眼睛发酸…我嗓子疼…我流血了…我需要动手术吗?

……

这不是精神病人与医生的对话,这是一位有着正常思维的人,疑心自己哪儿都需要诊治的人,他看似混乱的逻辑,却宣告着潜意识里对一些“意外”的心理担当。因为从最基本的生理角度来讲,没有一帆风顺的健康与生存。总会担忧有些让他疼痛或不安的事情发生,为此他手足无措,烦恼着、不安着、浮躁着。

他穿梭于医院迷宫似的空间区域,习惯了楼梯通道里摩肩接踵,习惯了医院各类计算机的操作,那些眨眼把人吞进去的医疗器械,习惯了医生在各类检测报告中难解的字母符号……但专家经过论证,分析则是他自身心理的健康问题。给每一位来医院的患者多一些时间的交谈,对患者是有一定好处的。此刻病人需要的就是医生善解人意的规劝与人文关怀和沟通的艺术。

当医生把他内心的需要耐心细致地分析于他与他的爱人,给予情感的需要,他身体的不适竟奇迹般地消失了。这不是奇迹,他先前所有的类似疾病状况,都是为了引起所有人对他的重视和关心,所以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情感的缺乏,心病还需心病医呀!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不乏诸多的佐证,有的病人从几百公里外的山区赶到医院看病,摸黑挂号排长队,好不容易轮到自己,满肚子关于病情的话还没说完,想请教的问题还没有说出口,若被医生一句“你不懂”或“下一个”顶回去,这样的遭遇若遇上,对于当事人来说,内心的苦楚难以言诉不说,想必还会加重自身的病情。因为在寻医问药的过程中,更像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过程。现今的医患关系已随着社会变革从传统模式中脱离出来,不再是简单的“求医”与“看病”,而是医患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医生必须学着去读懂患者,患者必须学着去理解医生。并从中发现医生可以为医患关系做点什么,要让患者对医护人员树立信心。人,无法选择是否患病,但至少我们应尽力让每位患者都有选择如何面对和治疗自己疾病的权利和尊严。充分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在制订治疗方案时更多地针对“人”而不是“病”,对患者而言应当会大有裨益。

比如已故的裘法祖院士,裘法祖院士是我国外科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外科的一把宝刀”。他有着自己从医67年的感悟:“做一个医生不难,做一个好医生很难,永远做一个好医生难上加难”。医生对待病人的一言一行,都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和生活,工作中出现任何小疏忽,都可能造成病人多年的痛苦,甚至终身残疾。裘法祖院士提醒年轻的医生,不要太依赖先进医疗设备,而忽略了望、闻、问、切等最必要的身体检查。

裘法祖与吴孟超是师徒,同被誉为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荣获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被称为“破译了肝胆密码的人”。使屡受诟病的医患关系有了崭新的诠释。吴孟超院士不仅医术高超,医德更让人感动,对待病人更是胜似亲人,患者吻医者的手,医者吻患者的脸,这些细微温馨的举动怎不令人动容。假如中国所有的医生都能像吴孟超那样做,医患关系何愁不和谐,医生又怎不被患者尊敬。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胡占凡这样评价吴孟超:吴孟超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心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颁奖词: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是啊,一个病人愿在全身麻醉的状态下,让医生在他的肉体上动刀,是对医生莫大的信任,医生理应以亲人的态度热忱相待!

美国佐治亚医学院教授休斯敦认为,是否尊重患者的心理感受,是医生区别于兽医之所在。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也有云:“我之惟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善良、同情、悲悯等人文情怀,本该是医生最基本的品质。

爱人的同学汶川地震赶赴灾区,回来后讲述了这样一则真事:一位年轻的姑娘,地震袭击了她,医学没能挽救下她的生命。姑娘匆匆地走了,留下惟一的愿望是洗个澡,换身她最喜爱的衣服。医生最后能够做的,就是实现姑娘临终的托付。然而在那样的情势与条件下,这不可能办到,于是医生的心里便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听完这个故事,引起了我一连串的联想。死亡,对于久病疼痛折磨的人是一种解脱,对亲人而言则永远是悲痛。死后进入天堂的传说,也只是活着的人一种心理的慰藉和安抚。“死亡可能是生命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转化”,这不失为诗人浪漫色彩斑斓的假设。说得世俗一些,谁也不希望亲人过早地转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毛毛虫之类,在我们凡夫俗子的世界里,超脱如庄子者,毕竟少而又少,至今也还没有出现。

毋庸置疑,医院是救死扶伤的,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医生的品行、医德,总是令人钦敬,与享有声望的医生攀谈,不仅仅是健康情况的咨询,更是人生知性上的一种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