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工类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现状

理工类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现状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师是关键。高校教师应是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自觉性的一个群体。然而,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理工科教师人文精神缺失,其自身素质的这种不平衡直接制约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很难适应新世纪教育的要求。可见,大学教师对中外历史事件和哲学常识掌握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理工类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现状_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形象地说明了教师素质与学生素质的关系。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师是关键。高校教师应是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自觉性的一个群体。然而,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理工科教师人文精神缺失,其自身素质的这种不平衡直接制约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很难适应新世纪教育的要求。

一、人文综合素质偏低

在我国,理工类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人文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2006年《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报告中对我国1101名大学教师进行文、史、哲基本常识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教师在中外历史名人、中外历史事件、哲学常识、文学常识上的认知度分别为80%、63.88%、78.18%和79.64%。可见,大学教师对中外历史事件和哲学常识掌握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其主要原因在于理工类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理工类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所学的课程内容较少涉及人文学科,人文知识先天缺乏。部分教师人文精神弱化,把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收取学生红包,为其考试、考证开绿灯,再如教育界的“教而优则仕”、“教而优则商”等现象已成蔓延之势。

二、育人观念较淡薄

部分大学教师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仅仅满足于教书,育人观念较为淡薄,对学生缺乏真诚的关注:或者忙着“制造”文章、申报课题、参与评奖,或者忙着参与各种社会办学,根本没有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职业理想

三、科研态度功利化

任何一所高校在教学岗位的教师都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而科研最需要的是自觉地对人类未来负责的责任心,但一些大学教师在科研中缺乏“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语)的从容与坚执,更缺乏“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潘懋元语)的豪气与魄力。一些理工类高校教师,本身是在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训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长期从事专业性很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还面临教学、科研、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诸多压力,因此对人文素质重视不够,甚至有个别教师对人文素质还存在一些偏见,否认其科学性等,自然无暇顾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尽管有很高的专业学术造诣但在人文素质方面却存在严重不足,如:缺乏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念,教学中语言单调、缺乏感染力等等。他们关注科研背后的功利更甚于关心真理、关心价值。在科研功利化的思潮影响下,教师的工作变成了机械的操作,教师积累的一点点人文素质被消磨得越来越少。有些高校教师只埋头于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对社会政治漠不关心,在人际交往中也往往会缺乏主动与别人沟通的热情和能力,对社会问题缺乏相应的认识水平,不能对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