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

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教育这一社会活动存在的根本目的或教育目标都要符合时代要求,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决定,而不是某位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预先确定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仅是教育总目标中的一个分目标。应根据需要,不断调整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各要素的组合方式,使人文素质教育目标适应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
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_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一、时代性原则

素质教育就其基本内涵而言,存在于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时期,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但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或教育目的,而这些教育目标或教育目的又受到一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思维模式的制约。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教育这一社会活动存在的根本目的或教育目标都要符合时代要求,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决定,而不是某位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预先确定的。任何教育都不能离开教育观念,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但它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因此,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时,要根据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适时地重新确定教育目标,及时地更新教育内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

(一)教育目标的与时俱进

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应当以人文精神培育和提升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具备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精神品质为目标,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学会自省自律、互助合作、尊重和关心,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和发展前途品质的时代新人。

(二)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要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就必须与时俱进。应重视教材的选编,更新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教育内容,不断充实反映时代特征、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

(三)教育手段的与时俱进

在网络时代与信息化的时代,人文素质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要想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人认同和接纳,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人文文化教育的网络化和技术化是时代的要求。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研发人文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开展网络教学,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兴趣。

二、系统性原则

理工类大学要保持人文教育的系统性,就必须处理好与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人文教育的关系。

大学人文教育需要考虑大学与中学尤其是高中教育的关系。不注意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也就不能设计好的大学人文教育课程。哈佛大学1945年的著名红皮书《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对二战以后的美国通识教育影响很大,它谈的是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教育,但花了非常多的篇幅来谈中学教育。如果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与中学的课程过多重复,不能保持高中生进大学后的新鲜感,教学效果将是非常失败的。

另外,人文教育具有延续性和长期性,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从小抓起,需要长期的乃至终身的获取过程。而且,人文教育的目的——人文精神的内化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也正是因为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使得其教育成果不易显现,也不像科技教育成果那样易于量化。这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高校而言,显然很难成为其真正的兴奋点。另外,人文教育成果的显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有的高校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这显然也不利于人文教育的复兴和发展。

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就是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对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研究、规划、组织、管理等,从而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达到最佳效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仅是教育总目标中的一个分目标。因此,一定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到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去,才能全面、整体、科学地考虑和确定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从当前来看,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为目的,以大学生本身的人文素质状况为着眼点,以综合素质教育总目标为约束条件,来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本身的要求。因此,只有把上述四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目的的正确目标,才能避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明确高校人文素质培养方向。同时,人文素质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舆论导向、目标引导、保障机制、教师培训、监督反馈、评价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等。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因素和环节,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只有与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其他诸因素和诸环节相互作用、相互整合,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

三、层次性原则

如前所述,人文素质教育系统是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而这些要素又是由低一层次的要素组成,这就决定了系统要素的层次性。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体系,如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包括忠诚祖国、奉献社会、立志图强、不屈不挠等精神和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时,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围绕总目标,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确定不同的任务目标,进而实现教育目的。

四、传承性原则

人文素质教育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其核心目标的人文精神,是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和升华。人文精神的宏观体现,就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魂;人文精神在微观方面的展示,则表现在人们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如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优良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养成和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分析中国五千年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炼出最能代表传统美德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并赋予它时代内涵,使之具有稳定性和变动性相统一的特点,以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传承性。

五、可调性原则

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可调性,是指它的弹性、可调节性。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是以人的思想为对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目的。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与人的思想的运动变化密切相关,人们思想状态的变化决定着人文素质目标体系的变化。应根据需要,不断调整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各要素的组合方式,使人文素质教育目标适应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也就是说,要按照内容和对象的特点选择方法和时机,把目标和内容等信息传递给客体,并随着客体的不断变化对要素的组合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