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低碳城市建筑环境战略

低碳城市建筑环境战略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低碳城市建筑环境战略加的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Phil Jones,Jo Patterson和Chris Tweed波尔图大学Paulo Pinho引 言本书汇编了2004—2009年COST C23行动——“低碳城市建筑环境战略”的案例,本书由COST提供支持。COST C23行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欧洲19国(见图1)进行调查,得到如何通过合理的城市建筑环境设计和管理来减少碳排放。图1 C23行动参与国家调查包括各国的建筑环境和城市规模,着重于减少能源的使用以及降低相关的碳排放。
低碳城市建筑环境战略_低碳城市建筑环境

低碳城市建筑环境战略

加的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Phil Jones,Jo Patterson和Chris Tweed

波尔图大学Paulo Pinho

引 言

本书汇编了2004—2009年COST C23行动——“低碳城市建筑环境战略(Strategies for a Low Carbon Urban Environments(LCUBE))”的案例,本书由COST(欧洲科学技术合作部)提供支持。

COST C23行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欧洲19国(见图1)进行调查,得到如何通过合理的城市建筑环境设计和管理来减少碳排放。

图1 C23行动参与国家

调查包括各国的建筑环境和城市规模,着重于减少能源的使用以及降低相关的碳排放。

该行动调查了19个欧盟成员国在建筑环境减少碳排放方面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其中不仅要看建筑是否符合建筑能效指标(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Driective(EPBD))的要求,还要看这些国家或地区在减少城市区域内能源使用的规划举措。本书通过汇编一系列的案例研究,以说明城市层面及建筑层面上低碳战略的形成与实施。

全球性视角

目前普遍认为人类活动,尤其是引起大量CO2排放的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量消耗和垃圾污染的产生,使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应对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在2007年的报告中提到,目前90%的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结果。IPCC同时指出,如果要使人类免于遭受灾难性气候,必须确保全球平均温度在2000年的基础上只增加2℃,也就是将大气中的CO2浓度控制在450 ppm以内。即使如此,减缓气候变化的几率也只有五成。

然而,我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采取行动。事实上,如果我们在未来10年(从2007年开始)内不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一切都将为时已晚。在1997年《京都议定书》中,发达国家同意,截至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其中各个国家的减排目标有所不同,欧盟的目标是在2008—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8%。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完成80%的减排量,并在21世纪末达到全球碳平衡。

欧盟目标

欧洲的CO2排放量约占全球CO2排放总量的14%。CO2排放量与人口总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图2所示,欧洲人均CO2排放量大约是10 t(数据来源于C23成员国提供的资料)。

图2 欧洲19国人均CO2排放量

2007年3月,欧盟同意于2020年将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20%,并且欧盟能源结构中的20%为可再生能源。目前,可再生能源只占欧盟总能源消耗的8.5%。另外,如果其他发达国家也加入此行动的话,欧盟将承诺减少3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上,欧盟就如何分担责任达成了共识,英国与德国承担较大的减排责任(30%),而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承担责任相对少一点。但就目前来看,欧盟最初的15个成员国离《京都议定书》中制定的2012年8%减排目标还相差甚远。中国、印度及其他新兴经济体认为,发达国家应遵循最新的气候科学研究,到2020年,CO2排放量应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40%。

建筑环境

建筑环境的建造与运行,占了化石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较大部分,同时也消耗了很大比例的自然资源,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废料与废气。其中,建筑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占其CO2排放总量的50%,如果将城市交通也计算在内的话,这个数字将达到70%。

在欧洲,建筑环境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各个国家各有不同,在气候较温暖的国家大约为30%,在气候较冷且较发达的国家约为60%。图3所示是2004年欧洲国家建筑终端能耗。一些国家制订了很高的目标,比如奥地利计划在住宅建筑中减少70%的能源消耗。各国已意识到,要想达到目标,仅靠使用可再生能源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图3 欧洲国家2004年能源消耗

城市规划及基础设施

营造低碳社会不仅取决于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能耗状况及其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建筑的配套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其他一些满足居民生活功能设施的可持续性。为此,本书就建筑层面和城市层面分别阐述。COST C23行动就是根据国家的规章、指南,配以城市案例分析,为相关的国家计划和规划提供框架。

从整个欧洲来看,相比于建筑层面,城市层面很少受到一些重要人士的关注,如政治家、政府官员和执行人员等。除了个别地方性或区域性案例表现出的超前的、雄心勃勃的零排放目标和政策之外,本书中大部分国家在规划系统中并没有形成确切的、一致的监管体系,或者说至少没有形成一套清晰的政策指导方针以形成战略性城市规划也没有是制定新的控制政策,使我们的居住城市变成一个能源使用效率高、碳排放量低的建筑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为了响应欧盟政策,各成员国在建筑领域都开展了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特别是对EPBD的认可与执行,并使其转变为国家性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本碳册有效地证明了EPBD实行之后产生的积极、广泛影响。然而,整个欧盟范围内,在辅助性原则之下,城市规划仍然要考虑国家性、地域性、局部性干预等事务,因此近期正在尝试建立一个欧盟的领土议程,这个议程将会逐渐为处理这些事务打开方便之门。

与此同时,在相关法律性规划体系缺失的情况下,COST C23行动确定了一些重要的关于减少碳排放的地区性倡议、一些与规划相关的政策以及一些城市基础设施的创新方法。

书中前面的一些案例,展示了一些有效的城市政策,如遵照紧凑城市模型来重塑现有城市区域的政策,控制和恢复的政策,鼓励形成城市化、复合化和自我包含的城市居住区域政策,特别是“奥斯陆(Oslo)”及“大哥本哈根(Greater Copenhagen)”案例。

很多欧洲城市都是典型的历史中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末,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私有汽车的大量使用,城市迅速发展扩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许多可持续发展的例子。例如,奥地利的LINZ太阳能房,丹麦的Albertslund,希腊的Pefki太阳能村等许多太阳能住宅工程。它们主要采用“被动设计”的形式来实现低能耗,特别是通过规划布局来充分利用太阳能。

交通枢纽及紧凑城市的出现,以及城市中典型的四到五层建筑形式决定了许多欧洲城市的发展水平。一些在城市化蔓延和汽车大量使用之后被摒弃的方式如今又回来了,包括鼓励大众使用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哥本哈根“手指计划(finger planning)”推动的公共交通线路的发展。该计划形成了三分之一自行车,三分之一步行,三分之一公共交通及车辆,并且在市区内只有29%的机动车保有量的交通体系。奥斯陆同样遵循紧凑型城市计划,在20世纪90年代,采用去城市化的方式来替代50年代的扩张策略。而现在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规划立法与城市化相抵触,这与人们对城市生活越来越高的要求相悖。马德里交通系统构成中,巴士和地铁占53%,汽车占34%,出租车占9%。苏黎世同样也具有高度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交通的40%)和较低的汽车保有量(城市中约35%,两个最发达的线路约占50%)。其最新计划是建立几个“无车社区”。

波兰热舒夫市高架铁路同样阐释了向公共交通转变的重要性,政府对诸如像雅典和贝尔格莱德的轻轨(贝尔格莱德计划建设一个年预计运输能力达到4 000万人次的轻轨)等先进的交通系统进行投资,类似的还有快速郊区环形铁路(苏黎世),穿梭城镇间的免费巴士服务(瓦莱特和卡迪夫正处于规划中),以及改善街道和公共空间等,使其更适合步行、便于自行车(慕尼黑和卢布尔雅那的例子)、出租车和巴士行驶(特隆和姆的例子)。交通规划从传统的预测和提供范例向更有利于环境友好型的预测和预防稳步转变。

在COST C23行动中,雅典和慕尼黑从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获益匪浅。在雅典,50%的旅行依靠公共交通,其中20%是通过出租车(当时主要是依靠柴油提供动力),现在又有新的地铁项目,从每天58万人次的运量提升到100万人次。波尔图则从其欧洲气候之城的标志中获益不少。2005年,随着一个新型轻轨项目的建成,波尔图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公共交通的萧条。许多城市都立志于减少汽车使用,例如挪威的特隆霍姆计划在2008—2018年的10年间,减少20%的汽车使用量,与此同时,增加公共交通,从现在的42%提高到50%。

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显然是迈向低碳建筑环境的一个重要步骤,积极的政策旨在减少日常使用的有碳排放车辆。对于土地,则是有更好的复合型使用和功能,通过搬迁政策对土地的使用和功能进行良好的规划,使居住地点与工作地点更加接近,以此来满足当前的需求,构成一个更充分、更有效的城市规划政策。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的协调从1993年开始就是NNPP(挪威国家政策规定)的一个课题。在英国2007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政策说明》中同样清楚地说明城市规划在解决区域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作用。

当代社会正在快速变化,需要产生并吸收新的、鼓舞人心的想法和例子。如苏黎世市采纳的“2000瓦特协会承诺书”,丹麦阿尔贝斯特兰市议会采用的“条例2000”。事实上能源的消耗不仅仅取决于建筑环境的物理特性,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个人生活方式更为重要。在许多有着平稳和适度人口增长率的欧洲国家,随着单人家庭数量的增加,许多人又返回市中心以追寻更加紧凑、更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然而,另一方面,大量单人家庭的出现使人均建筑面积增大,与此同时将产生更大的能源消耗。

减少CO2排放量不是简单的减少能源需求,还需要高效、低碳的能源供应系统,一些城市正在初步推行大规模的能源供应。例如,慕尼黑50%的建筑供暖能源来自区域供热,他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建筑与机动车能源使用在1987年的水平上减少50%。波兰热舒夫市的CHP(热电联产)和SCHP(太阳能热电联产)项目,西班牙的查马丁项目都旨在通过区域集中供暖/制冷系统,减少40%的建筑CO2排放量。在英国,加的夫市(Cardiff)承诺将通过改善能源使用效率使其发展成一个低碳城市,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对其中央大学和公共建筑的大型供暖和能源系统进行可行性研究

现在也有迹象表明公共服务有下降的趋势,比如教育与医疗服务。自由选择最好的服务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这也是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间合理竞争的一种方式。无论距离远近,提倡父母为孩子们选择最好的学校。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法定权利的实践可以引申到许多其他的地域性服务中,并且对传统居住区域概念的消失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更多的传统形式中,其对地方认同、社会融合和不必要日常外出的增加等产生了负面影响。绿色城市——阿尔贝斯特兰市显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尝试。

以上讨论的各种观点可能是一些设想的城市规划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通常这些项目有很好的设计方案和创新想法,就像希腊的太阳能村,里斯本的PARQUE DAS NACOES,林兹市的太阳能城工程那样。然而,这些原本希望能与整个城市融合的设计,却不能与日常工作、周边的基础设施以及城市或区域的其他案例服务功能相融合。最近在苏黎世(特别是Sihlcity项目)和查马丁规划的购物中心是个例外,项目说明了创造高质量城市空间以及大型购物和服务设施是可行的。

过去的规划政策大体上并没有关注能源和CO2排放量。然而有一些案例已经考虑了能效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显然,在这个领域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仅靠法律和法规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整体性的方法(而不是决定性的方法),这些都需要一个更高要求的规章制度,健全的政策支持和积极的社区活动实践。

EPBD的执行

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在2002年12月正式通过有关建筑节能的2002/91/EC指令(建筑能效指令,EPBD),于2003年1月开始执行。尽管对于认证和检查的截止日期可以宽限到2009 年1月,但是这25个成员国需要在2006年之前将指令写入国家法律。

COST C23行动旨在鉴别行动中各成员国执行EPBD的情况,展示各国一些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低碳设计和建设案例。本书通过近40个建筑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各成员国对EPBD的执行情况。

尽管EPBD对象是欧洲,但执行过程中各个国家还是相差很大。这可能是因为各个国家的起点不同,一些国家(奥地利、德国、英国等)将新的规定衔接到已经建立的节能规章制度上。而在其他一些例子中,EPBD的要求促成了一些以前未生效的建筑规章条例的发展。

各成员国之间的其他差异也比较明显。各个国家都认为需要发展自己的计算程序与软件以满足条款3的要求。对于一些小国家来说,这个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因为他们缺少充足的专家就其具体气候条件或能源状况进行研究。另外,由于计算软件的潜在市场较小,所以很难吸引商业资本进入。

计算程序所采用的方法同样也有差异。一些计算程序是基于理论上的假想建筑,而不是实际建筑;而一些计算程序为新建建筑性能设立了绝对的标准。一些国家对各种不同建筑采用统一的计算方法,而有的国家则是针对不同建筑形成了独立的计算方法。例如英国,一些计算中没有制冷能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国家着重考虑一次能源消耗和CO2排放,而另一些国家则是仅仅考虑建筑直接能源消耗。

同样,在对建筑面积的计量、对热桥的处理方式等方面同样存在差异,这些都阻碍了开发形成全欧洲范围内适用的计算方法和软件。各成员国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气候上,还包括不同文化及态度上的差异。

由于在计算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能效认证(Energ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s)设计上自然也会存在分歧。根据认证上所提供的信息,用图形标志表示不同的能耗等级。

无论如何,EPBD的执行进度都是个问题,甚至是那些在建筑能源方面有悠久立法历史的国家也是如此。很少有成员国在时间进度上可以达到要求,而一些国家正在为达到这些要求而努力,例如,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计算方法等。这给立法系统在固有惯性方面上了重要的一课。新能源规章制度的制定、颁布、执行和实施的延迟将不可避免,因此需要在设计时就将其纳入考虑。COSTC23行动中关于合格建筑交付的延迟没有任何讨论,但是代表们就许多国家在建筑业中形成低碳建筑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供应链等重要问题做过非正式报告。然而在一些国家,还需要很多年才能形成低碳建筑规范。

低碳建筑

建筑的案例研究提出了许多低碳方法和技术。现在有一些新建建筑,既有建筑改造以及新型供热与制冷技术应用方面实验的案例。随着EPBD的实施,小国家很难在低碳技术上有较大发展,因此它们投入很多精力在制定严格的能源标准上。低碳发展也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在以供热为主的国家,因为供热与制冷相比将会消耗更多的能源,这些国家在低碳发展道路上将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些例子中许多展示的特征可能只出现在现代的低能耗建筑中。然而一些案例中展现的是国家级艺术科技,像比利时的空气源热泵和挪威的半透明薄膜太阳能电池。尽管能源转换技术十分重要,但许多案例中也加强了对能源设计原则的关注,如建筑方位、被动太阳能及高隔热性的维护效果等以降低能源需求的压力。从减少CO2气体排放的角度来说,由于不存在不耗能的能源转换,因此减少1千瓦的能源需求比转换1千瓦的能源要有价值得多。

许多国家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以鼓励高能效标准的实施,包括瑞士的MINERGIE(迷你能源标准)和英国的可持续法规。一些国家设立了一系列减少CO2排放的目标,如每5年减少25%。德国的PASSIVAUSO标准在全欧洲被当做是低能源设计标准。标准中要求单位面积的热负荷低于15 kWh/m2,供暖耗能低于1 015 kWh/m2,最主要的能源需求应少于12 015 kWh/m2。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采用资金援助和税收优惠等方式来鼓励节能。

到目前为止,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新建筑的设计上,虽然在减少CO2排放方面按照高标准设计新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还应该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既有街道建筑上,包括私人房屋和城市建筑。现在有许多既有建筑成功降低了CO2的排放,比如,在19个C23(执行COST C23行动的)国家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展示了既有建筑减少60%~90%CO2排放的例子,有些建筑通过减排还能够达到被动式建筑标准要求。而采用这种方案的回收期只有9年。节能技术通常包括提高建筑隔热水平、采用新型的高隔热型玻璃和新型高能效供热系统,还有一些更先进的技术,如在建筑表面涂一种双重釉面涂料,在玻璃表面镶嵌太阳能板(挪威)等。

许多国家正面临着社会住房问题:由于能耗高,许多居民需要从他们的收入中花费一大笔钱(在英国大概占居民收入的10%)来购买能源,使其经常面临家用能源不足的困境。为了应对这种困境,人们正在实施一些大规模的计划。比如威尔士,在对60 000所房屋进行调查后,政府采取了相应的低成本节能措施,使得这些房屋平均减少了10%的能源消耗,并使许多人摆脱了燃料不足的困境。在斯洛文尼亚,建于1945—1980年的公共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大部分公共建筑已经属于私人所有。由于功能的改变、能源与环境的威胁以及高昂的运行成本,要求必须尽快地对这些建筑进行改造。市区供暖公司已经确认有40多栋建筑(1 400 m2)交付的采暖能耗超过150 kWh/m2。在耶塞,作为计划的其中一步,也为了与当地政府合作,政府已经准备对大量居民用房进行维修改造。通过维修改造,预计将节约能源45%以上。

对于新建建筑,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是零碳排放或碳平衡。这意味着要减少能源需求及使用可再生能源,并将其融合进建筑设计或是使建筑设计基于使用可再生能源。通常可再生能源系统应该是发展的一部分,而不是设想。英国政策是到2016年所有新建住宅和学校实现无碳化。在威尔士,地区政府希望在2011年实现所有新建建筑无碳化。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碳建筑,但还是有一些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这些例子来源于COST C23行动,包括一些自由运行建筑(零碳排放)和许多超过现有标准节能达到75%的建筑。达到这种节能效果所消耗的成本并不大,调查显示,多数案例增加的成本低于6%。许多创新措施和良好的被动式设计标准得到认可。重视热桥产生的效应,通过合理布局获得太阳能,以及通过遮阳避免过多的太阳辐射得热都是很重要的。供热和制冷时,使用地源热泵系统对空气进行预加热或预冷却能缓解机械能源系统的紧张。另外,采用太阳能光热和太阳能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是很常见的。

然而,个别案例强调了独立设计建筑存在的问题。从讨论远离市中心,建立低碳住宅的行为中出现了“绿色蔓延”现象,也就是说鼓励城市居民远离低能效的市中心,每天乘车到市中心工作。这就强调必须加大力度解决城市和郊区低碳化发展方面的工作。

对于日益增多的建筑或区域供热供冷应用这种需要就比较明显,而区域供热制冷应用还存在季节性能源储存问题。因此,还需要对不同供应技术和储存技术的合理应用规模进行大量探讨。

COST C23行动的影响

自从2005年行动开始,世界经济已经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特别是世界上很多地方经历了经济衰退,其中一些国家已经衰退到20世纪末的经济水平,甚至是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COST C23行动的成员国报告了经济危机的变化程度,有些还报告了政府支持建造业的措施,同时还包括在推进减排方面取得的进步。例如,奥地利提出了提高能源效率的奖励措施,在这一艰难时期保持了建造业的发展,而意大利提供旧房改造的财政支持。在德国,国家银行提供很好的贷款政策。瑞士也申明,因为革新方面表现出的巨大积极性,使得建造业未遭受重大危机。

在COST C23行动的成员国中,EPBD无疑已经为许多正在实施或正在发展的新方案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它使一些国家意识到除改善建筑环境外,还有必要减少碳排放。瑞士“2000W组织”已经表明必须要作出严峻决择:保持现有的城市人口流动水平的基础上,人们得住在消耗很少或不消耗能源的住宅建筑中。更进一步说,住宅不应是“消极的”减少能耗而应是“积极地”产生更多的能源来满足人们对供热、照明、动力的需求。这样的建筑才会在实现无碳社会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EPBD的需求推进了低碳低能耗住宅的设计和建设方法。这里最重要的是德国的被动式住宅标准,它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动力,并应用于其他的建筑,如学校、办公室和医院。被动式住宅标准及其相似标准在其他建筑中得到重视,这是达到低碳和无碳建筑要求的最有效方式。

太阳能光伏(PV)技术的优点给建筑提供了新的用途。低效率(5%)、低成本的薄层光伏大规模的布置在建筑外表面。因此,介绍的案例里一般不重视光伏的使用,但它们也许最终会发挥一些突出的作用。例如,德国已经开始利用房顶空间来放置太阳能光伏,以大规模的收集太阳能。

虽然加大了对能效的关注以减少制热、制冷的能源需求,并且增大了可再生低碳能源的供应,但与此同时,建筑照明和小功率电器的使用也在全面增长。

新标准和建设方法要求有新的工具来模拟建筑性能。总的来说,这方面已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在许多研究中,也已经直接与EPBD的要求相适应。不管怎样,重点还应放在制造测试装置上,而不是在增强低碳建筑如何工作的理论上。

在城市,随着人均住房面积和单身家庭的增加,家庭人口在继续变化,这使高能效设计标准作用有所削弱。公共交通私有化限制了城市有效能源模式的转变。像学校和医院这样的公共服务机构的放松管制,使得日常出行增加。但未来的规划条例会更加注重减少碳排放。

结 论

总体而言,公共交通使用、高密度的城市生活形式及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低能耗改造设计都在增加。随着流动性的增长,在计算CO2排放减少量时,还需考虑人均住房面积增大与照明和小功率电器使用的增加所带来的问题。

为达到长期的CO2减排目标,第一要务是减少对能源的需求。建筑必须尽可能的设计成无碳化;必须进行既有建筑能耗的改造;必须使城市交通设计与建设发展协调一致。可再生能源供应与储存机制必须适应于城市建筑环境。COST C23行动表明,如此大的CO2减排目标是可行的,并且已经有很多良好的实践案例。低碳化的途径不应是单一确定的,而应该是全面的。这样全面的方法需要把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与支撑它们的交通体系联系起来。

尽管有很多很好的例子可以论证技术的可行性,但人们接纳它们的速度却相对较慢,这未必是由于技术上的困难或者成本的高昂。技术的应用更需要规划者、设计者和建筑行业转变思想,这样创新的想法才能被这样一个通常都规避风险的行业所接受。政府也必须有相应的监管和立法,以推出更有远见的低碳战略,从而实现目标。

社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进一步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关于建筑成本、建筑方案的实施以及人们和组织对这些变化的担忧。此外,人们也越来越担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否是一种更为舒适的生活方式。不应该把通过规划与设计的CO2减排看作是有限制的或是有副作用的。将绿色经济定义为这样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可以取得发展并创造财富,同时不破坏环境。因此,不仅需要了解为达到可持续性而规划设计的过程,还要了解人们每天的生活,这是整个建筑环境的一部分;对于建筑环境来说,要鼓励个人、集体和组织拥有范围宽广的可持续性生活方式。

致 谢

本文内容源自于COST C23行动,以及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丹麦、芬兰、法国、希腊、意大利、立陶宛、荷兰、挪威、马耳他、波兰、葡萄牙、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瑞士和英国等参与该行动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参考文献

[1]Directive 2002/91/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6 December 2002 on the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Official Journal L 001 of 04.01.2003].

[2]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2007).

[3]Kyoto Protoco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1997).

[4]UK Royal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0)Twenty-second report:energy,the changing climate;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command,Norwich:Stationery Office.

[5]http:∥www.passivhaustagung.de/Kran/First_Passive_House_Kranichstein_en.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