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培养学有专长的高端人才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培养学有专长的高端人才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时间:2022-05-0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学有专长的高端人才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中国的肝胆外科要发展,就需要一支梯队,我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培养学生身上。”这是吴孟超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反复强调的。但是我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尽快为我国肝脏外科培养出学有所长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党委很快研究并批准了吴孟超的申报。出于当时科研的实际需要,吴孟超给这两名研究生确定的课题是“肝癌的早期诊断”。

培养学有专长的高端人才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中国的肝胆外科要发展,就需要一支梯队,我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培养学生身上。”这是吴孟超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反复强调的。方鸿辉:《肝胆相照》。《中华读书报》,2008年11月19日。

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为契机,我国的科研和教育机构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相继恢复了研究生的招生制度,恢复了学术职称的评定工作。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对于有准备的吴孟超,浑身像装了发条一样都充满了动力。这一年,他已晋升为教授,完全有资格带研究生了。作为心系肝胆外科事业的学科领路人,他深知培养学有专长的高端人才是当务之急,就算自己的本事再大,“吴氏刀法”再高明,自己毕竟不是千手观音,每天埋头手术,也只能救治有限的病人,肝胆外科事业要想更上一层楼,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尽快培养并造就一支优秀的人才梯队。

吴孟超压抑多年的渴求人才的火苗,借着科学的春风升腾起来。

当时,不少和他一样有资格带研究生的老教授,对申报培养研究生这件事都顾虑重重。不知道怎样带教和培养研究生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深层的原因还是心有余悸。“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被当作“臭老九”,被整得太惨了,难免会产生“一朝被蛇咬,三年怕绳草”的畏惧心理。瞻前顾后,教授们都生怕重蹈覆辙,再被扣上“培养资产阶级苗子”的大帽子。因此,尽管二军医大校方竭力鼓励学有专长的教授、副教授们申报招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却呈现曲高和寡,应者寥寥的景象。(www.guayunfan.com)“是否要招收研究生”,环绕这个问题,教授群中折腾得够呛,那个阶段吴孟超常常为此而夜不能寐,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勉强被压下去了,但“我国肝胆外科亟须有一支人才梯队”的想法又执拗地浮了上来,而且后者似乎更强势,更成熟,也更坚定。征求老伴吴佩煜教授的意见,却被警告:你吃了豹子胆啦?现在大家都在等待观望,你是不是嫌“文化大革命革”的苦头还没有吃够?大家都害怕“枪打出头鸟”!

吴孟超固执地认为:这是一个时不我待的重大机遇,我国的肝胆外科实在是太需要人才了,为此我已足足等了20年了,总不能老靠科室里少得可怜的这样几个人,势单力薄地去专攻肝胆外科呀?

吴孟超是个主意打定,说干就干的人。他可管不了那么多瞻前顾后的忧虑,全国科学大会都开过了,科学的春天已扑面而来,他确信国家现行的政策,先干起来再说。于是,写了一份申请招收研究生的报告。

当吴孟超把自己的打算向其他教授和盘托出时,岂料十之八九都摇头耸肩,怕政策有变,怕再关入“牛棚”。为了慎重起见,吴孟超又特地征求了著名胸外科专家蔡用之蔡用之(1917—1989),胸外科专家,广东大埔人。1937年入广州军医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46年该校迁上海后改为国防医学院,蔡任副教官兼联勤第二总医院外科主治医师。上海解放前夕,拒绝随迁台湾,受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人民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上海长海医院)从事外科临床与教学工作。作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心外科创建人和第一任科主任。1955年开展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及其他心血管手术。1963年在国内首先开展人造心脏瓣膜的研究工作,并于1965年6月12日在国内首次应用国产球型心脏瓣膜替换二尖瓣成功,推动了我国心脏瓣膜外科的发展,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评为当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教授的意见。蔡老对申报培养研究生项目也心存顾虑,他对吴孟超的决定表示了钦佩,但语重心长地说:“你的想法确实好,我们国家和学校也都需要补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可是,孟超,你的实验室条件还很差呀!”

吴孟超信心十足:“没有条件,咱们创造呗!蔡老你当初搞中国的人工心脏瓣膜,不也是白手起家的吗?”

蔡用之仍有些犹豫:“这种事还是严谨一点好,到时候不要误人子弟啊……”

吴孟超说:“你知道,我现在急需人才。我先干起来再说吧,总得有人先行一步,带个头么!”

蔡用之被他的执著感动了,握着吴孟超的手说“好,那就干吧!有困难我支持你。”张鹏:《吴孟超画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关于申报培训研究生这件事,吴孟超后来有一段肺腑之言:

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我想这是一个好机会,原来人员受限制。过去没有接受过研究生培训,不知道怎么个搞法,所以学校里面很多老教授也没有信心,大家议论很多,都不敢申请。说实话,我当时也顾虑很多,怕条件受限制,没有好的实验室,误人子弟。但是我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尽快为我国肝脏外科培养出学有所长的高层次人才。于是,就顶住压力决定申请培养研究生。

吴孟超心里很清楚,我招收研究生是为了把我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面对未知的领域,我该引导学生去探索,我也会与学生共同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造就学生的科研能力,并获得探究性成果。学校党委很快研究并批准了吴孟超的申报。由于吴孟超的带头,其他几位老教授也相继申报了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二军医大将他们的申报按照程序分别上报总后勤部和国家教委。1978年9月23日,国家教委公布了“文化大革命”后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第一批硕士点,第二军医大学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生理学、外科学、影像医学、药物化学等六大学科榜上有名。吴孟超领衔的肝胆外科也列入了第一批硕士点,指导老师当然就是这一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吴孟超教授。

吴孟超申报的硕士培养点获得国家教委批准后,做了细致准备,于1979年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由于吴孟超是著名的肝脏外科专家,肝胆外科又是一门亟待开发的专业,慕名前来报考的年轻人很多。吴孟超招收研究生,除了国家规定的政治条件和学业成绩以外,他还有他附加的录取标准:

一、 字体要工整,做事要认真;

二、 思路要清晰,思维要新颖;

三、 学习要努力,工作要刻苦。

吴孟超设的硕士生门槛确实较高,因为他培养的是国家急需的人才,到他这里来混文凭、滥竽充数,或者把他这里当作跳板,都是绝对不允许的。

1979年,按照严格的筛选标准,吴孟超第一批招收了两名硕士研究生:一名是从云南来的陈训如,另一名是屠振兴。出于当时科研的实际需要,吴孟超给这两名研究生确定的课题是“肝癌的早期诊断”。从肝胆事业的发展来说,欲攻克肝癌非得从源头做起,他已是57岁的人了,这个课题只能指望有志的年轻人去完成。他这样安排课题的用心是很深的,既具有启迪创新的意图,也带有承前启后的性质。

继1979年招收了两名硕士研究生以后,吴孟超便一发而不可收,年年都有优秀的年轻人才进入他的研究生系列。

1981年,吴孟超又申请并建立了第二军医大学的第一个博士培养点,以培养更高一级的肝胆外科专业的精英。他招收的博士生既有经过他培养的硕士生毕业后再进一步深造的,也有从其他院校(研究所)或其他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改读肝胆外科的。

吴孟超培养研究生带有明显的裘法祖当年带他成长的痕迹——“六字诀”的要求。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适应时代的要求,吴孟超把“六字诀”作了全新的诠释:

会做,能准确判断,具有良好的手术技巧,动作干净利索,手术成功率高;

会讲,要博览群书,精通理论,重视临床,善于表述,有走上国际医学讲坛的勇气和能力;

会写,善于将临床经验和实验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概括,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

“这可是看家的法宝啊!我自己从中获益匪浅,你们按照它的要求去做,也会一生受益无穷。”

对每一位新招收进来的研究生,吴孟超都是这样要求的,他相信传火于薪,薪不尽,火亦愈炽。这是学术层面的要求,更是做人的基本素养。正是一代代传承并光大了裘法祖开创的“六字诀”,才使吴孟超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吴孟超还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并结合研究生个人的特长,以两种类型的方向引导他们发展:如对杨甲梅、杨广顺等学生着重培养他们向临床实践上发展,令他们手术技艺精益求精,并力求开拓新的领域;如对郭亚军、丛文铭等学生则着重让他们向实验研究上发展,瞄准世界医学科技走向,以期在理论上有所发现或突破。这两类人材互相配合,共同提高,这是导师吴孟超一贯的思路:由临床实践到实验研究,再回到临床实践,而每一轮循环都意味着使肝胆外科达到一个新的水准,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