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三喜临门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三喜临门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时间:2022-05-0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三喜临门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吴孟超自进入二军医大后,喜事一个接着一个来,他与谈了10年恋爱的吴佩煜结婚当然也属于大喜之事。这时吴孟超则在二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当住院医生。直到今天,吴孟超还会为当年因举办“没有获得领导批复的”婚姻而被记过的事而爽朗地大笑。海外关系成了他入党的一大障碍,为了向党组织表示决心,吴孟超主动把父母和弟弟过去的来信全部上交,并忍痛中断了和马来西亚家人的联系。

三喜临门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吴孟超自进入二军医大后,喜事一个接着一个来,他与谈了10年恋爱的吴佩煜结婚当然也属于大喜之事。

吴佩煜大学毕业后,1949年就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当上了住院医生。这时吴孟超则在二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当住院医生。两人从1941年在云南宜良狗街的同济大学附中成为同学而相识、相爱,到1951年已谈了近10年的“马拉松”式恋爱。按理说,这两位年龄都到了二十九岁的大龄青年的结合,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可吴孟超和吴佩煜的结婚,还是闹出了一个“小插曲”。

自古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吴孟超和吴佩煜向领导打报告申请结婚,郑宝琦主任倒是挺理解的,可是医院领导没有批准。因为那时几乎所有医院均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住院医生不论年龄多大一律不准结婚。多少年来大家一直默守着这一条不成文的又不人性的规定,且成了习以为常的、不可变更的传统。虽然它的本意是为了让年轻的医护人员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和工作,却不免有悖于人性的基本需求,而且违背了新中国颁布的《婚姻法》。医院里的大龄青年都寄希望于“胆大”的吴孟超能勇敢地冲破这个老框框,成为第一位“吃螃蟹的人”,为同龄青年带个头。

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婚姻法》刚颁布,按《婚姻法》的规定,他们早就符合结婚的条件了。吴孟超是个处事很有原则的人,他注意到,医院的规定里有这么一句话:本规定内容与现行法律相抵触的,以法律为准。于是,就打了个结婚报告,在得到郑宝琦主任默许的情况下,就直接递给院长和政委了,因为那时科里是不敢批的。吴孟超的胆子也真够大的,竟敢僭越,一竿子捅到底。可是,这份结婚报告呈上去之后,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吴孟超天真地以为,我们的婚姻是合法的,国家的法律总大于医院的规定吧!

善解人意的郑宝琦主任给了吴孟超一个月的假期,实际上是默认他去度婚假的。(www.guayunfan.com)在领导没有批准的情况下,他和吴佩煜不仅去民政部门登记了结婚,还由同学们帮助操办,每位同学拿出4元钱,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那个时候的4元钱也确实很顶用,集几十位老同学和同事的贺礼,竟然能在上海当时最高的建筑——24层的顶级国际饭店举办婚庆宴席。当然,他们那时也曾给院领导发了请柬,不过领导都没来。

当吴孟超办完婚礼回医院上班时,院长问他干什么去了,他很诚实地回答“我结婚去了”,居然受到行政记大过处分。新婚没几天,在新郎吴孟超接到这个处分通知后,一点没有惊讶,也没有什么难受,这是冲破不人性化的陈规陋习的必然。因此,连爱人吴佩煜及同事们都知道,这不是什么错误。果然,过不了多久,这个处分就被撤消了。直到今天,吴孟超还会为当年因举办“没有获得领导批复的”婚姻而被记过的事而爽朗地大笑。“这个只能当作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能让人回忆起来开心大笑的小插曲吧!”

新中国刚成立,生活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吴孟超婚后的生活也相当艰苦。医院最初分给他们居住的只有一间房子。吴佩煜工作的单位是在上海西南角的长乐路上,离位于东北角翔殷路上的二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路途可谓“遥远”,加上吴佩煜的临床工作特别忙,白班夜班轮换倒,要两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生了第一个女儿后,由于早产,孩子在婴儿室足足呆了半年才接回家里来。吴孟超天天上班,吴佩煜又不能天天回家,只好请了个保姆带孩子。他们那间房外面有条走廊,夜晚保姆只能睡在走廊里。做了父亲的吴孟超怕保姆白天累了,晚上自己带孩子,在紧挨着大床的旁边支起了一张童床,他一边轻轻地摇着,让孩子在微微摇晃中甜甜入睡,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情,或查资料,或看书写文章,或整理病历……还有一件事是他要做的,那就是给婴儿换尿布。

1953年吴佩煜通过“互调”的方式,从第一妇婴保健院调到了二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的妇产科工作,从此也成了一名军医,他们才结束了“两院分居”的局面。

由于吴孟超和吴佩煜都是住院医生,以后按规定医院调整了他们的住房——一套两居室。那时吴佩煜的父母退休了,也迁到上海与女儿女婿同住,祖孙三代七口人,外加一个保姆和一个奶妈,住得十分拥挤。吴孟超和吴佩煜有时不得不在值班室里过夜。后来还是邻居借给了他们一间七平方米的小屋,这才解决了他们的栖身之处。

1955年吴佩煜到江湾医院轮转,三个女儿同时出麻疹,当妈的急得不行,但医院里又不准她请假回来照看,幸亏一位小儿科大夫曾是吴佩煜的同学,每天给三个小囡诊治……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当时,他俩的工资也不高,养活一大家人,经济上相当拮据。吴孟超和吴佩煜每月的工资领回来全交给父亲,由老人家管账,吴尧叔处处精打细算,连每天给三个小囡吃几块饼干、几块糖都列入家庭经济计划之内。吴孟超值夜班每晚有五角钱的加班费,吴佩煜在江湾医院轮转半年,夜班补贴有一角五分,他们夫妇连把值夜班的加班费都节省下来补贴家用。有一年吴孟超的胃炎发作,吃了一年的病号饭,没有钱,就把自行车和收音机都卖了。实在紧了还得借钱维持日常开支。工会见他们家生活困难,有意适当补助一些钱,吴佩煜把困难补助金的申请单拿回家来填,吴孟超见了就说:“我们家有什么困难?三个小孩都喝着牛奶呢!”那时,夫妇俩常熬夜为《大众医学》杂志写科普文章,一来是一种学习,二来文章发表后可以挣得一些稿费,虽然稿酬低得可怜,但对捉襟见肘的家庭经济开支不无小补。

吴孟超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工作分外努力,受郑宝琦主任的厚爱与点拨,在外科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年,吴孟超要在二军医大附属的第一(即现在的长海)、第二(即现在的长征)和江湾三家医院轮转,所以实践的机会很多,临床经验也积累得很快。

除了认真钻研医疗技术,吴孟超在政治上也严格要求自己,入党申请书写了一次又一次。海外关系成了他入党的一大障碍,为了向党组织表示决心,吴孟超主动把父母和弟弟过去的来信全部上交,并忍痛中断了和马来西亚家人的联系。这在今天看来显然是非人性化的,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甚至是不近情理的,但在50年代要求入党的青年知识分子几乎无不如此。

1956年初,中共中央召开了一个全国知识分子会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一切都是知识分子的福音,表明中央已把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放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党委也作出了相应的决定,制订了在知识分子中吸收党员的计划,以及让专业技术人员参军的计划。这个历史的机遇让吴孟超抓住了。

这一年,对吴孟超来说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三喜临门精神爽:

3月28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6月12日,被批准参军,并被授予大尉军衔

同年,职称获得晋升,由住院医生提升为主治医生,可以独立开展工作了。

这在同时参加工作的医生当中,可算是佼佼者。

然而,就在吴孟超春风得意的时候,从马来西亚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

1957年,吴孔钦患胆囊结石,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差,手术没做好,引起胆漏、黄疸而逝世。吴孟超得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十分悲痛,自己是一名外科医生,这种病在自己工作的医院完全能治好。可是,父亲当年不可能回到国内来,让做外科医生的儿子来治好他的病。再说,那时对因私出国控制极严,作为一名军医,吴孟超也根本不可能出国,为患胆结石的父亲去动手术。要知道吴孟超的父亲患的只是一种并不难治的胆囊疾患而已。

吴孟超心如刀绞。在父亲生前,他还没有来得及尽孝,父亲死后,也只能遥拜南天,用话语来慰藉父亲的亡灵:“阿爸,你放心吧!儿子没有辜负您和阿妈的期望,儿子已经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今后我还要更加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