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遇到识才的知音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遇到识才的知音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时间:2022-05-0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遇到识才的知音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刚解放的上海,社会动荡不安,要寻求一份理想的工作确实很不容易。冥冥之中似乎也确实有一双手在拨弄着吴孟超的命运。不过,吴孟超身上确有一种特殊的气质,给人印象很深。在很有逻辑的坦诚叙述中,吴孟超唯独回避“1米62风波”。说真的,吴孟超想要做一名外科医生的强烈愿望深深打动了他,作为外科主任,作

遇到识才的知音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解放的上海,社会动荡不安,要寻求一份理想的工作确实很不容易。再说,吴孟超在上海举目无亲,没人能举荐他,但性格倔强的吴孟超深信“天无绝人之处”。冥冥之中似乎也确实有一双手在拨弄着吴孟超的命运。

那时的上海,百废待兴。华东军区领导指示有关部门接收了原国民党的国防医学院,在此基础上筹建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原国防医学院属于国民党军队系统,医疗设备较先进,技术力量也较雄厚,其医疗水准在当时的上海是很有名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部接管了该院,除了硬件设施之外,还包括教授、助教、技师、学员、技工、工人等人员,经考核量才录用。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于1949年6月开始筹建,同年9月12日正式开学。1950年10月改称“上海军医大学”,也就是现在第二军医大学的前身。

1949年6月27日,以军事接管委员会后勤部第四处的名义,在上海各大报纸上刊载了一则通知:

前国民党国防医学院员工注意

本处举办之国防医学院人员登记,原定在江湾国防医学院旧址进行,兹因江湾离市区太远,交通不便,许多人员未能及时登记,纷纷来函请求在市区内另设登记处。现为使有关医务技术及教育人员继续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起见,特奉准自即日起至七月七日止在南京西路九六二号设立登记处,凡未经登记之员工(包括教授、助教、技师、学员、技工及工人)均可携带工作证件前来登记,以备量才录用。此告(www.guayunfan.com)军管会军事接管委员会后勤部第四处

六月二十七日

一所崭新的人民军队自己管理的高等医学院诞生了!当初大部分教学和医务人员是原国民党的国防医学院留用人员,随着事业的快速发展,马上觉得人手不够,因而急需在社会上招聘人才,以补充新鲜血液。

紧接着在同年的8月6日,上海华东军区人民医院,也就是后来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登报向社会公开招聘医生。招聘通告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后勤卫生部招聘医生启事

本部为适应今后人民国防卫生工作建设需要,拟招聘正式医师三百名。

一、 条件:有志于新民主主义国家卫生工作建设,诚心为人民服务,而在伪国民党教育部立案之公私大学医学院、医科专校毕业者,并在公私正式医院担任医师两年以上者,均可报到应聘,已在公家机关或医院服务之医师,不在招聘之列。

二、 待遇:凡报到应聘人员,经本部报到处审查合格确定聘用者,待遇与各市立医院同等技术之医师待遇相同,有特殊技术者,待遇还可从优。

三、 报到地点日期及手续:A地点:1上海江湾翔殷路原国防医学院旧址,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筹备处。2上海军管会卫生处。3南京原伪中央卫生部旧址招聘医师报到处。B日期:自七月二十五日起至八月二十五日止。C手续:有学联、各公私医院、医学院之证件及解放军团以上机关介绍信者,即可前往报到。

其实,这几个月来,吴孟超通过同伤病员的接触,尤其是参加救护中国人民解放军伤病员的教学实践活动,已经对解放军产生了莫大的好感,并且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够参军,成为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员。

那天,吴孟超在外面寻找工作,跑了整整一天,由于没有一点希望,情绪十分低落。再说,同济医学院已通知他必须尽快搬离宿舍,他真的要成为无家可归者了。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昏暗的路灯下,偶然发现上述贴在墙上的报纸。看了这则启事,他顿觉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去应聘。

第二天一早,就直奔江湾翔殷路原国防医学院旧址,找到了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筹备处。没料到,这次吴孟超遇上了一位改变他日后命运的“识才伯乐”——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外科主任郑宝琦教授。

郑宝琦教授是国内著名的普外科专家。1936年毕业于南京军医学校,曾任中央医院医师。1946年赴美,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进修,一年后回国。先后任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即后来的第二军医大学)外科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主任、副院长等职。20世纪50年代初就成功施行巨脾切除术,后又开展腹主动脉瘤切除术、人造血管移植术、肝叶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门脉高压症分流术等。由于在我国外科界享有较高的威望,郑宝琦教授还曾担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

郑宝琦教授后来回忆:一开始根本没想到会录取小个子吴孟超,因为无论成绩还是形象,他都不突出。而且那年整个医院的外科仅招收几名外科医师,而前来应聘的却有十几位。不过,吴孟超身上确有一种特殊的气质,给人印象很深。

8月7日,郑宝琦刚上班,吴孟超已经到了。尽管前不久的“1米62风波”深深地刻在脑海里,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信心十足。吴孟超胸有成竹地向主考官述及了自己的简历:从5岁时随母亲出国以寻找父亲的懵懂儿童,到生活在南洋的赤脚割胶少年;从17岁抱着参加抗日决心的回国游子,到在云南宜良狗街刻苦攻读的同济学子;从在四川李庄昏暗油灯下整理生化实验的报告,到中美医院外科手术室的拉钩、缝皮……坎坷的经历,简明的话语,令主考官听得出神。在很有逻辑的坦诚叙述中,吴孟超唯独回避“1米62风波”。作为主考官对眼前这位头脑冷静、说话有条理的小个子有了初步的好感。翻阅了吴孟超的简历,知道这是一位从著名的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的高才生。然而,令郑宝琦奇怪的是,吴孟超明明摆着好端端的工作,能留校同济大学,却偏偏要到我们这所初创学校的附属医院里来应聘,究竟图的是什么?

郑宝琦话锋速转,“为什么非要到我院来竞聘外科医师?”

看到主考官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色,吴孟超如实相告:“学校留我干小儿科,我不愿干,就到这里来了。”

郑宝琦问:“那你想干什么?”

吴孟超语气坚定地回答:“我想做一名外科医生。”

郑宝琦微微一笑:“你外科才考65分,为什么偏要搞外科?”

吴孟超当即把心掏给了主考官:“当一名外科医生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和追求,外科很适合我的性格,我胆大心细动作利索,我从小就养成了很强的动手能力……”他愈说愈激动,“我就是要当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让那些说我不能搞外科的人看看!”张鹏:《吴孟超画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主考官郑宝琦收敛了笑容,变得严肃起来了。说真的,吴孟超想要做一名外科医生的强烈愿望深深打动了他,作为外科主任,作为教授,作为主考官,他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执著的应聘者。说实在的,他就是喜欢像吴孟超这样,对事业一往情深,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有大志者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与有无大志相比,一个人的身高对于当一名好的外科医师绝对是次要的。能不能当好一名外科医生,最主要的是取决于对外科事业的热爱程度和是否有献身的精神,并不在乎个子长得高与矮。这样考虑着,权衡着,郑宝琦用充满信任的目光在吴孟超身上停留了好长时间,当即决定:“今天你的面试通过了。你再办理一下有关的手续,过两天就到我们这里来工作。我想安排你到外科,做我的助手,好不好啊?”

吴孟超激动万分:“好,好,谢谢你,郑教授!”

吴孟超万万没有料到,郑宝琦是这样一位“知音”。除了喜悦与激动,吴孟超头一回变得语塞了,他下意识地站起来伸出双手与这位未来的导师紧紧握手。

当年担任主考官的郑宝琦教授很有成就感地说:“吴孟超身上有一股劲,一股年轻人永不服输的冲劲,一股让人对他刮目相看的韧劲,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而这正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应该具备的素养,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正是由于吴孟超能给主考官留下如此强烈的印象,他才从这么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如愿被录用。郑宝琦慧眼识才,录用了吴孟超,让人类肝胆外科的一颗新星从此冉冉升起,正是这颗新星日后照亮了人类肝胆外科的夜空。

吴孟超当外科医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郑宝琦教授也就成了吴孟超从教室跨入临床的第一位恩师。以后的事实证明:吴孟超从郑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郑宝琦也聊以自慰的是,当年选聘吴孟超的决定,绝对是正确的,是负责任的。

1951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全军医学院校校名有统编序号,上海军医大学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其附属的华东医院改名为第一附属医院。吴孟超作为第二军医大学的助教,还在其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作住院医师。他的外科生涯从这里正式开始了。

如愿当上了外科医师后,吴孟超的工作格外努力。同时,还积极要求参军、入党。像他这样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是部队所欢迎的。吴孟超很快成为人民解放军队伍中的一员,至于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是华侨,亲属又都在国外,自然需要经受长期的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