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三人研究小组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三人研究小组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时间:2022-05-0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三人研究小组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在裘师的指点和帮助下,《肝脏外科入门》译著的出版,表明吴孟超已经向这个方向进发了。当晚,吴孟超彻夜难眠。“三人研究小组”所拥有的只是三位充满抱负的年轻人,看来一切得从零开始。就在“三人研究小组”成立不久,一例肝脏外科手术的失败,引发了吴孟超深深的思考。

三人研究小组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在裘师的指点和帮助下,《肝脏外科入门》译著的出版,表明吴孟超已经向这个方向进发了。如果说郑宝琦教授满足了吴孟超当外科医生的愿望,那么裘法祖教授则是吴孟超从事肝脏外科的指路人。日后的一系列事实都证明,他的这条路是走对的。

就在吴孟超作出向肝脏外科发展的抉择不久的1958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日本的医学代表团曾来华访问,先到北京,后来上海。在上海参观讲学期间,代表团的一位教授在第二军医大学作了一场有关肝脏外科的学术报告,尽管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他报告的内容很肤浅,观点也不清晰,这当然也说明当时日本在这方面水准并不高。不过,在讨论时,一位日本专家针对当时中国的肝脏外科尚未成形的落后状况,傲慢地预言:“中国的肝脏外科要达到日本现在的水平,起码也要三十年!”

他的论断使在场的所有中国医生,包括人民解放军大尉军医吴孟超在内,都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成了一种难以抹去的心理创伤。

当晚,吴孟超彻夜难眠。十几年前西贡海关受辱的情景又栩栩如生地在眼前浮现,而白天那位日本人的傲慢的神态与无知的偏见,让他感到异常的胸闷。妻子吴佩煜劳累了一天已经入睡了,相继出生的三个女儿那天夜里也出奇的安宁,既没哭也没闹。越是安静,吴孟超心里却越是倒海翻江,不得安宁。想到紧迫处,竟不由自主地披衣下床,连夜赶写一份报告给院领导,表明自己是中国人,一定要为中国医学界争这口气。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医学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他伏案奋笔疾书,写就了一份给医院党委的报告,阐述了我国向肝胆外科进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等他把报告修改、润色并誊写完成,东方已露晨曦。望着窗户透进的第一缕曙光,吴孟超意犹未尽,又在纸上写下16个大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攀高峰。日后,这16个字就成了吴孟超进军肝胆外科的人生誓言。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上述誓言就是吴孟超高昂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他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境界。事实已证明:吴孟超正因为有了这种决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千方百计地为实现这个誓言而不懈努力,成功的辉煌也就在其锲而不舍的努力与奋斗之中一步一步变成现实。(www.guayunfan.com)无数历史事实也表明,大凡能够取得杰出成就者,无不是把自己的人生誓言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并忠实于自己的誓言,努力践行誓言的。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收到了吴孟超的报告,引起充分重视,并上报二军医大党委,并很快给予批复。

从1956年起,全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1958年的“大跃进”,又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攻关小组。也就在1958年,二军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成立了三个科研攻关组,分别是烧伤科、胸心外科和肝胆外科。今天,这三个科研方向已硕果累累,也成了二军医大的三个医术品牌。其中肝外科的科研攻关组就是由吴孟超任组长,带领张晓华和胡宏楷组成的三人肝脏外科小组(俗称“三人研究小组”),全院上下都期望他们能在肝胆外科上有所突破。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三人研究小组”的另两位成员,他们日后也都是对中国肝脏外科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写的人”。

下面摘录张晓华的一段自述:王宏甲、刘标玖:《吴孟超传》。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年,第114页。

我1929年阴历正月十五出生在安徽芜湖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张久荪祖籍安徽六安,早年考取庚子赔款提供的公费,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大学生物系。母亲章含贞祖籍安徽安庆,肄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他们负笈东瀛,在日本东京办完婚事,抱着“教育救国”的良好愿望,满怀激情,双双归国。先后为安徽省巢县中学、潜山中学和芜湖中学的创建进行策划和设计,为这些学校办学经费的筹措多方奔走。可是腐败落后的旧教育制度令他们四处碰壁。由于屡遭挫折,使他们心灰意冷,早期的理想逐渐淡化。于是,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代身上。遵照他们“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理念和方向,1944年我报考国立江苏医学院,得以顺利录取,从而踏上了从医的道路。完成五年在校学习阶段后,1950年1月来到上海华东军区人民医院实习。该院随后于1950年11月改为上海军医大学医院,1951年7月正式命名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1951年3月实习期满,在30多位同学中有4位留校,我留外科任住院医生兼助教。

我在实习期间就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前身),参加工作后入党。历任小组长、支委、支书。1958年医院成立肝脏外科研究小组,经党总支提名,院党委批准,由吴孟超、胡宏楷和我组成“三人小组”,自此踏上了向肝外进军的漫长历程。

“三人研究小组”的另一位成员胡宏楷已经去世多年,有关他的情况,吴孟超是这样介绍的:

胡宏楷原来在国民党的国防医学院念书,后来国防医学院搬到台湾去,他只好跟着去了台湾。在那里待了一年后,因为怀念祖国,思念亲人,就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起逃了回来,是坐小船偷渡回来的。回国后,又考了华东人民医院,成了一名军校生。1952年,他毕业后留在长海医院当医生。这里说的长海医院当时(1952年)还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作者注。1958年,和我一起搞肝脏研究。胡宏楷是个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人,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

万事开头难,医学领域的攻关尤其如此。肝胆外科“三人研究小组”初创时,既没有学术资料可资借鉴,也没有研究仪器可供使用,甚至连最起码的有关肝脏外科的医疗档案也没有。医院能提供给他们的,仅仅是一间类似窝棚的曾豢养过医用实验犬的动物房、几套旧桌椅、几把普通外科用的刀剪钳夹。“三人研究小组”所拥有的只是三位充满抱负的年轻人,看来一切得从零开始。

就在“三人研究小组”成立不久,一例肝脏外科手术的失败,引发了吴孟超深深的思考。那年,二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一位肝癌患者,经过专家确诊并多次会诊后,一致认为有手术治疗的可能。为了确保手术成功,医院做了精心准备,聘请了曾做过肝癌切除手术的上海市立第二劳工医院的徐宝彝主任来主刀。本院抽调了多名外科骨干参与手术,强大的手术阵容表明医院要确保手术成功的决心。当时,吴孟超虽是小字辈,但鉴于他娴熟的普外手术技能,也有幸成了手术组的一名成员。手术艰难地进行了足足5个小时,虽出血很多,但肿瘤还是被成功切除了,手术结束时患者生命尚能维持,大家一致感到手术很成功。不过两天后,这位患者还是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无论家属还是医生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痛苦地离去,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吴孟超也心如刀绞,因为他所了解的医院曾做过的几例类似的肝脏手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告终。然而,无情的现实是,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区,而肝脏的手术却一直是个“禁区”,难道真如那位傲慢的日本人所说的“起码也要三十年”才能有资格进行肝脏手术吗?原因究竟何在?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是人体最大的能量制造工厂和化学加工厂,所有吃进去的东西消化后,都要经过肝脏加工、代谢、解毒和储能。肝脏还与造血、凝血、胆汁生成等重要功能有关。因此,肝脏内的血管特别丰富,走向尤其复杂,而且除了纵横交错的血管系统,还有胆管、淋巴管叠合交错,其结构实在太难弄明白。若找不到准确与合理的止血方法,手术中稍有不慎就必然导致大出血或者因不断渗血而死亡。那个年代谁得了肝癌就等于得了不治之症,人们甚至看到黄疸或肝腹水病患者都避之不及,生怕被感染,即使像德国那样外科手术十分成功的国家,肝脏手术的成功率也是很低很低。

一连几天,吴孟超寝食不安,难道人类对肝癌就一直处于这么束手无策的境地吗?怎样才是找到外科制服肝癌最佳的途径呢?下一步该带领“三人研究小组”朝什么方向努力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