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隆阳、施甸境内的抗日驻军遗址

隆阳、施甸境内的抗日驻军遗址

时间:2022-08-1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隆阳、施甸两县区,即历史上的保山县境。一时间,保山大地枪炮林立、战马嘶鸣,各个兵种、各种级别的军政军事设施遍布城乡各地,成为战时地方的一大景观。旧址于2010年被公布为隆阳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阳板桥马王屯远征军长官部旧址二、郎义圆光寺第11集团军司令部旧址郎义村圆光寺第11集团军司令部旧址位于隆阳板桥郎义村西北侧的圆光寺内,现为民营保山曙光中学校址。

隆阳、施甸两县区,即历史上的保山县境。这里地处滇西沧、怒两江之间,东连永平、昌宁可通大理昆明,西临怒江峡谷可控龙陵、腾冲,自古以来就是滇西边地连接我国内地的主要战略通道。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日军乘势入侵我滇西边地的德宏、龙陵、腾冲等地,使原本为大后方的保山顿时变成抗日的最前线。为了阻止日军的进攻,确保西南后方安全,同时为日后的大反攻做好准备,国民政府于1943年4月重组中国远征军长官部,调来大批作战部队组成新的远征军战斗序列进驻保山前线。此次军事集结,共抽调陆军16个师,炮兵、工兵、通讯兵、运输兵19个团以及美国陆军作战参谋团和空军地勤部队等,共计20余万人。一时间,保山(隆阳和施甸)大地枪炮林立、战马嘶鸣,各个兵种、各种级别的军政军事设施遍布城乡各地,成为战时地方的一大景观。这些设施,多是对当地的大批寺庙、宗祠、学校、民宅等公私建筑加以利用,为保障部队的训练和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后几十年来,虽历经变迁,至今仍有一部分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为我们今天认识了解这场爱国战争的历史进程及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将笔者多年实地调查的结果分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板桥马王屯远征军长官部旧址

马王屯远征军长官部旧址位于隆阳板桥镇马王屯村东约500米的马王山丘陵缓坡上。坡地为东—西走向,包括两条山洼和三个山头,范围约2平方公里。具体设置包括四大部分:一是西南部山梁一带的长官部驻地旧址,具体包括长官部及所属各部门办公区、食宿区和停车场、阅兵场等设施;二是北部山头洼地间的仓库区,具体包括枪炮仓库、弹药仓库、服装仓库、停车场及保卫部队营房等设施;三是中东部山洼间的军事训练场所,主要包括操练场、打靶场及边坡土坎间的防空壕、防空洞等设施;四是东南部山梁高地上的防空阵地,具体包括高射炮炮台、高射机枪掩体及相关的防空壕堑、观察哨位等设施。由于解放后长期用作驻军营地,大部分建筑设施被改造利用,原有规模已不完整,但风貌尚存。马王屯形成于元明时期,系因马、王两姓军户在此屯垦居住而得名。1939年滇缅公路通车后,因其地山势平缓,交通便利且森林较多,环境隐蔽而被选作当时的外援物资屯集基地,建有多个大型停车场和大量的仓库建筑。1944年滇西大反攻前夕,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从楚雄移驻保山,为充分利用该地有利的环境条件和大量空置的房屋设施,乃将其选为司令长官部驻地。先后入驻的机构有长官部指挥机关、远征军炮兵指挥所、工兵指挥所、通讯兵指挥所、兵站总监部、汽车指挥所、军法执行总监部、美国陆军作战参谋团等10余个部门。入驻时间从1944年3月至1945年1月,前后长达10个月之久,为指挥协调远征军各部队开展渡江大反攻,夺取滇西抗战的全面胜利,发挥了核心主导作用。战争结束时,前来保山劳军的中央慰劳团团长于斌将其命名为“立煌营”,以彰显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率部驱除日寇,恢复国土的历史功绩。 1949年以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保部队营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期驻军裁撤,改为保山预备役部队训练基地直到现在。旧址于2010年被公布为隆阳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阳板桥马王屯远征军长官部旧址

二、郎义圆光寺第11集团军司令部旧址

郎义村圆光寺第11集团军司令部旧址位于隆阳板桥郎义村西北侧的圆光寺内,现为民营保山曙光中学校址。寺址座西向东,建在一个三面环山,竹木葱翠、地形隐蔽的山间洼地上。原有建筑依地形纵向布设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四进三院,共10余间房舍,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历经改造,现仅有中、后院两院的通道、台基、照壁、围墙等部分设施尚可窥见当年的建筑格局和风貌。据史籍记载,郎义村圆光寺最早创建于唐宋时期,元明以来屡毁屡修,规模影响日益扩大,为保山坝子北部与卧佛寺、光尊寺、金鸡寺齐名的佛教寺院之一。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日军派快速部队尾追我溃散部队和华侨难民攻入滇西国境,矛头直指我西南后方腹地。同时派大批战机对我滇西重镇保山实施大规模轰炸,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紧要关头,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奉国民党中央军委会之命,从昆明星夜驰赴保山挽救危局。于当年5月8日到达保山,率所部机关入驻郎义村圆光寺,前后驻扎近两年时间。此间,宋希濂先是指挥所属第71军第36师等部紧急增援惠通桥并沿江布防,有效遏止了日军的东侵攻势。之后又相继召集从缅甸败退回国的远征军将领和地方军政要员多次开会,深刻总结了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的经验教训,追查了部分败逃军官的罪责。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军心民心,对当时最急迫的怒江设防拒敌、远征军溃兵收容、华侨难民安置及霍乱、鼠疫防治等重大事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为确保西南后方的安全和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1944年大反攻开始后,宋希濂率部前移施甸、龙陵指挥作战,寺庙归还宗教部门使用。1969年“破四旧”时做了较多的拆修改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寺院被私立曙光中学收购作为校址,直到现在。

郎义圆光寺第11集团军司令部旧址

三、板桥卧佛寺云贵监察使署旧址

卧佛寺云贵监察使署旧址位于隆阳板桥云崖山麓的卧佛古寺内。寺院坐西向东,北、南、西三面为山崖遮挡,东临一天然池塘,地形隐蔽,环境优雅。寺院由山门、湖心亭、弥勒殿(过厅)、正殿及左右两厢8幢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其中,大殿利用云岩山脚的天然洞崖开凿修砌而成,外为重檐歇山顶样,内为宽敞的天然洞厅,风格独特,气势巍峨。据史料记载,古寺最早形成于汉晋时期。唐代佛教大盛,南诏高僧些岛利用洞内天然巨石凿成一身长二丈的卧佛供人膜拜,故名卧佛寺。明代永乐年间太监段义奉旨督军,曾组织地方绅商广泛捐资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扩建,使其成当时金齿(永昌)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佛寺,长期被认定为永昌著名的“外八景”之一。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滇西德宏、龙陵、腾冲等地相继失守,危急关头,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激于民族大义,不顾年迈体衰,与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星夜驰赴保山挽救危局。卧佛古寺以其隐蔽的地形和优雅的环境被选为监察使署临时驻地,前后入驻3个多月。此间,先生一方面配合宋希濂多次召开紧急军政会议,上书国民政府,要求依托保山,强化怒江防线,挫败日寇东侵阴谋,确保西南后方安全;一方面奔走呼号,动员地方政府和民众紧急行动起来,支持军队抗击日寇,做好清除敌特、安置难民和防治瘟疫等重要工作,为确保西南后方的安全和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战争结束之后,古寺交还宗教部门管理使用。在之后20年间,地方部门曾多次组织维修并延请名师在大殿洞厅内增塑五百罗汉,使其成为西南地区继成都宝光寺、昆明筇竹寺之后又一处佛像最多最全的佛教名刹。1961年缅甸总理吴努访华,曾专程前来观光礼佛,在中缅交往史上写下了感人的一页。1969年“破四旧”运动中,古寺被改为驻军通讯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驻军撤走,佛寺回归地方管理。经各方多年筹资修缮,苦心经营,古寺大部分设施现已基本恢复原有的规模样式,并从缅甸购回汉白玉卧佛一尊置于洞厅内供人观光膜拜。寺址于2012年被公布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金鸡文昌宫“保山军民抗日联席会议”会址

金鸡文昌宫“保山军民抗日联席会议”会址位于隆阳金鸡乡金鸡街文昌宫内,现为金鸡中心小学校址。宫址地居金鸡古镇中心,依地形坐北向南,布设为三进两院,外加西向临街山门,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宫内建筑原有前厅、中厅、正殿及左右厢房共7幢。其中,山门、中厅、正殿为飞檐式建筑,其余均为穿斗式硬山顶瓦屋。各主要建筑门面多有雕刻和壁画装饰,为当地较有影响的古建筑之一。据史料记载,金鸡文昌宫最早创建于明代初年,系当地绅商士庶为倡扬文教之风而修建。之后各代屡有修复扩建,长期成为当地绅民子弟求学上进和文人雅士谈经论道之所。清末民国初改办金鸡小学,是为保山最早开办新学的地方。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日军越界侵入我滇西国境,并连续派大批飞机轰炸保山城乡,大有一举踏平我西南后方的势头。面对严峻的边境局势,国民政府高层在不了解滇西地理大势的情况下,一度准备放弃怒江天险和保山古城,集中力量退守澜沧江和大理。事关地方存亡大计,前来保山收拾战后乱局的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和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于6月3至5日在金鸡文昌宫召集在保各级军政要员和地方绅商名流300余人举行保山军民抗敌联席会议,就是否坚守保山和如何阻止日军东侵事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上,李根源先生发表了著名的《告滇西父老书》,号召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御敌,保家卫国。这一号召,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赞同和响应。原云南护国军中校团长兰馥、原省督学使张笏等地方乡耆名流纷纷慷慨陈词,对坚守保山、阻敌东进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作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一致提请李根源、宋希濂向国民政府中央军委会拟发电文,分析放弃保山、退守大理的弊端和严重后果,表达了地方军民要求坚守怒江、坚守保山的决心和意志,从而促使当局最终作出进一步强化怒江防务,全力坚守保山的决定,保证了保山乃至整个西南大后方的安全。战后以来,该建筑长期为金鸡小学管理使用,但因缺少必要的维修保护,主建筑正殿已在风雨中倒塌,其余建筑也亟待抢救维修。

隆阳金鸡文昌宫抗日军民联席大会会址

五、板桥光尊寺第87师师部兼长官部作战会议旧址

光尊寺第87师师部兼长官部作战会议旧址位于隆阳板桥镇北端世科村光尊寺内。寺址为一东西走向的坝边缓坡,建筑布局由低到高纵向排列为山门—过厅—斗姥阁—文昌宫—大雄殿—观音殿及侧面的五瘟殿和戏台六个院落共23幢建筑,总占地面积9000余平方米,为目前所知保山坝子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据地方史料记载,光尊寺系唐代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南诏王皮罗阁组织修建,以光大西方尊神佛法之意命名“光尊寺”。明代以后,随着传统儒、道两教正统地位的逐步加强,遂逐步演化为佛、道、儒三教融合的建筑格局。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保山爆发回汉之争,古寺在战火中被彻底摧毁。光绪年间战乱平息,由板桥镇官绅士庶集资重建,历十余年而成。民国初年,一度被改成板桥国民学校校址。1942年5月滇西抗战爆发后,中国远征军第71军进驻保山,以第36师、第88师驻防怒江前线,以第87师为后援进驻保山板桥,乃将光尊寺辟为师部驻地,指挥部队在板桥等地开展训练,前后半年多时间。之后,第87师师部移驻施甸接替第36师防守怒江下游,该寺一度被改为师部留守处。1944年3月远征军长官部移驻保山,被改为直属通讯站,并多次在此召开高级将领会议,研究部署怒江前线兵力调动和反攻作战计划,为日后顺利组织各路大军强渡怒江和分头实施大反攻,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了铭记中国远征军在抗战中所做出的不朽贡献,经地方各级协力捐资,又在这里创建保山“远征中学”作为永久的纪念。之后,远征中学奉命撤销并入保山县立中学,古寺于1950年被保山县粮食局征用作粮食仓库,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古寺于200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经各级各界多方筹资予以修缮,古寺目前已基本恢复了当年的规模和气势,成为当地重要的凭吊和观光旅游休闲场所。

光尊寺内的远征军长官部作战会议旧址

六、蒲缥方家寨第88师江防司令部旧址

方家寨第88师江防司令部旧址位于隆阳蒲缥方家寨近代著名爱国华侨梁金山先生故居内。故居原为一简易草房,民国前期梁金山先生入缅办厂致富后,于1928年出资做了全面扩修。扩修后的故居宅院,依地势坐西向东,横向排列为三个完整的四合院,总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各院建筑均为木结构硬山顶楼房,按传统四合五天井格局布设,各房之间以走马串角楼方式连接沟通。房间廊道以方砖铺地,庭院大门用石板铺设。整体建筑布设合理,居住舒适,出入方便,为目前所知当地众多民居中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完备的建筑群。1942年5月滇西抗战爆发后,中国远征军第71军第88师奉命承担怒江河谷芒宽双虹桥以下至施甸太平满八腊以上一段江面的防守任务。为了就近指挥,师长胡家骥于当年6月将司令部及所属的副官处、军械处、特务连、政工队等机构从保山移至与怒江前线只有一山之隔的蒲缥镇驻扎。期间,为方便工作,曾借用方家寨的梁金山先生私宅作为司令部驻地,指挥督促所属262、263、264团各部在怒江沿岸的龙潭渡、白崖渡、惠人桥、道街渡、石头渡、百花渡等交通要口附近修筑工事,设置关卡,严密监视江西日军的一举一动。为确保江防稳定,阻止日军东犯,发挥了重要作用。1944年5月滇西大反攻开始后,第88师渡江反攻龙陵,该驻址交还房主使用。1975年梁金山先生逝世后,由其后人继承。该址2012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经多方协调,隆阳区政府已将中院征购收归国有,准备维修整治后作为梁金山爱国事迹陈列馆供世人参观学习。

隆阳蒲缥梁金山故居88师江防司令部旧址

七、瓦房上寨王家大院第20集团军司令部旧址

王家大院第20集团军司令部旧址位于隆阳瓦房乡瓦房上寨王姓人家私宅内。宅院坐落于村子中上部一个小山包上,依地形坐西朝东,具体分设为上、下、左三个院落。其中,下院为封闭式四合院,系房主王凤珠于清光绪年间修建,远征军入缅作战期间曾设集团军机关办公室于其中;上院为一正两厢院落,系房主崔文秀于民国初年修建,远征军入缅作战期间曾为总司令霍揆彰住所;左院为三房一照壁院落,系房主王爵于民国初年修建,远征军入缅作战期间曾为美军联络组办公处。从布局上看,以上三个院落既各自独立成组,又有门道连接沟通,并以一堵半圆形的长墙将其围成一个整体。院内建筑均为传统木结构硬山顶瓦屋,梁柱粗壮结实,门窗雕饰细腻且在墙壁间绘有简洁精美的山水壁画,不失为当地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群之一。瓦房地处怒江东岸怒山腹地,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保山至腾冲段古道北线的重要驿站。1942年5月滇西沦陷后,这里曾是远征军第71军骑兵团(团部驻汶上)驻防怒江前线的重要前沿和腾冲敌后抗日游击队的主要后方基地。1944年5月大反攻开始前夕,远征军右翼反攻主力——第20集团军大部队曾以此为主要通道进入怒江前线。为了便于就近指挥作战,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于5月9日即大反攻开始前两天,率总部机关并美军作战联络组从保山瓦窑、老营等地进驻瓦房街,并在此后20多天里以上述三家民宅为中心,直接指挥调度所属第53军、54军各部队迅速强渡怒江,向江西高黎贡山灰坡—北斋公房、大塘子—南斋公房等处日军阵地发动进攻,为大反攻初期渡江作战的胜利发挥了主导作用。1944年7月,第53、54军相继攻破日军高黎贡山防线,霍揆彰率部前移腾冲指挥作战,原总部住址归还房主使用至今。2010年被公布为隆阳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阳瓦房上寨王家大院第20集团军司令部旧址

八、芒宽芒岗村第53军作战指挥部旧址

芒岗村第53军作战指挥部旧址位于隆阳芒宽白花林村芒岗自然村内,为村民李应达私宅。据了解,该宅院最早由李应达祖上于民国初年修建。由正房、面楼和左右厢房组成一传统的中式四合院。建筑样式为普通穿斗式硬山顶瓦屋,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是当时村内较大较好的宅院。1944年5月10日中国远征军发动滇西大反攻,第53军军长周福成率所部第116、130师自瓦房向西从双虹桥、大沙坝等地强渡怒江。先于5月14日兵分两路攻克双虹桥西岸烫习大尖山敌阵,又于5月24日三路合击攻克保腾古道驿站大塘子,矛头直指敌高黎贡山南斋公房核心阵地。为紧随部队前进步伐,就近指挥作战,周福成于部队收复大塘子当日,将司令部从江东瓦房打朗村西移至江西芒宽芒岗村,借用该村李家大院作为司令部驻地,前后驻扎近1个月时间。此间,周福成曾多次在此召开军事会议,根据高黎贡山南斋公房地势险峻,大部队正面攻击难以展开的实际调整部署,采用前后夹击策略,派第116师主力及第130师一部沿保腾古道中线从正面攻击南斋公房;同时派第130师主力沿芒黑河小路绕过山顶,切断袭敌后的江苴杨家坡、林家铺、撒马坝等后援通道,为在短期内夺回南斋公房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发挥了主导作用。战后,该驻址归还房主管理使用至今。近年虽将正房做过部分改建,但整体风貌未变。

隆阳芒宽芒岗村李家大院第53军前线指挥部旧址

九、由旺子孙殿第11集团军前线指挥部旧址

由旺子孙殿第11集团军前线指挥部旧址位于施甸由旺镇西南1公里山洼中的一座小山上,俗名龟山园。这里地处由旺少保山麓,南临施甸河下游河谷,东、北、西三面为高山环护,地形隐蔽,环境幽静。寺依地形坐北向南,整体布设为三进两院,由山门、玄帝观、子孙殿及厢房等7幢建筑组成,占地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寺内建筑均为传统木结构硬山顶样式,梁架柱头和廊道门窗多有雕刻彩绘装饰,为当地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据史料记载,由旺子孙殿最早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初为子孙殿,后增玄帝观。清代以来曾多次维修改建。1942年滇西抗战爆发后,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第71军进驻保山前线,所部第36、87、88师受命沿怒江东岸布防驻守,为便于靠前指挥,由副军长陈明仁等于此设前线指挥所,协调所属各部与日军隔江对峙,前后近两年时间。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动滇西大反攻前夕,第71军指挥所前移怒江前线,负责左翼龙陵方向反攻任务的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又将原驻保山郎义村的集团军总部迁至由旺,指挥所部各军开展渡江作战,前后在该寺驻扎近两个月时间。之后,集团军总部前移,又被转用作部队野战医院驻地,为推动大反攻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结束后,一度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1969年破“四旧”期间,寺庙被改成施甸县供销社烟丝加工厂。1988年,烟丝厂被当地企业家杨正安收购改成正安皮革厂,出资做了局部修复,并于寺内设置相关的抗战纪念墙、抗战展室等设施以为纪念。之后,因工厂停业,房屋随之空置,现为杨正安后人管理使用。2012年被公布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甸抗日驻军遗址群之一。

施甸由旺子孙殿第11集团军前线指挥部旧址

十、由旺李家大院第11集团军美军联络组驻地旧址

李家大院第11集团军美军联络组驻地旧址位于施甸由旺镇主街西北侧的沈家村内,现为由旺镇人民政府驻地。据了解,该大院初为原云南省政府田粮处长李郁高私宅,1927年延聘著名木工彭文澡父子修建。宅院依地形坐西朝东,沿中轴线纵向布设为三进两院。现大门已毁,主院落尚存。由前后主房、左右厢房、耳房及前院的围墙月拱门等设施组成,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主建筑样式为传统硬山顶木结构瓦屋,用材精良,空间宽敞、装饰简洁,加上铺设规范的方砖地坪和平直连贯的走廊通道,整个院落给人十分优雅大气的感觉,不失为当地传统民居中的代表性建筑。1942年5月滇西沦陷后,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第36师奉命驻防施甸怒江前线,师长李作鹏为便于就近指挥,率部进驻由旺古镇,经协商,房主李郁高同意将自家私宅腾出供其使用。1943年下半年第36师调防后,改由接防的第87师继续使用。1944年5月滇西大反攻开始前,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所部从保山移驻由旺,又被改设为驻第11集团军美军联络组及所属战地医院驻地。期间,宋希濂和美军联络组长司徒德上校曾多次在此开会研究中美盟军地空配合、步炮协同作战等事宜,为有效推动大反攻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战争结束后,该建筑回归房主使用。1950年土地改革时被作为富产予以没收,交由旺乡(镇)政府长期使用至今。目前,除大门被拆毁改建外,其余建筑设施均保存完整。2012年被公布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甸抗日驻军旧址群之一。

由旺李家大院11集团军美军联络组驻地旧址

十一、由旺王家大院第6军军部旧址

王家大院第6军军部旧址位于施甸由旺镇由旺街少保路,原为当地富户王姓人家私宅,为四进三院格局,俗称王家大院。现大门和前院已毁,尚存中院和后院,由由旺村民委员会管理使用。院落依地形坐西向东,由前后2幢主房及相应的左右厢房、南北耳房共8幢房屋组成,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样式均为传统硬山顶木结构瓦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装饰简洁,给人予优雅舒适的感觉,为当地传统民居中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据了解,该宅院最早的主人王诚系当地有名的武生,清代咸丰年间因参与平息回汉战争而立功受奖,被诰封三品顶戴武功将军,乃于同治年间出资扩修祖宅以示荣耀。1942年5月滇西沦陷后,中国远征军第71军前线指挥所进驻由旺,曾借用该宅作为部队驻地之一。1944年5月大反攻前夕,第71军部队前移,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6军军长黄杰随总司令宋希濂进驻由旺,再次将该宅作为第6军军部驻地,指挥所属新39师、预备2师等部从潞江坝至施甸太平一带渡江参与反攻作战,为推动大反攻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土地改革时,该建筑被作为富产没收,先后由施甸县供销社、土产公司、医药公司、糖业烟酒公司等单位使用。并对大门、前院等建筑和内部装饰做了部分拆建改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改交由旺村委会管理使用至今。2012年公布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甸抗日驻军旧址群之一。

施甸由旺王家大院第6军军部旧址

十二、由旺何家寺第11集团军军民合作办事处旧址

何家寺第11集团军军民合作办事处旧址位于施甸由旺镇南5公里的中村村口。何家寺本为何家祠,因寺、祠两字发音相近而误读。据了解,系当地中村何姓人家为祭祀祖先而修建。祠堂始建年代不清,现存建筑系自清代光绪年间以来陆续重建。祠堂坐西朝东,背靠小山、前临河流,依地形布设为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样式均为穿斗式硬山顶瓦屋,前厅一正两耳,内院一正两厢,布局对称严谨,结构简洁大方,是当地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之一。1942年5月滇西沦陷后,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第36师进驻施甸怒江前线抗敌,曾被用作部队驻扎点之一。1944年5月滇西大反攻前夕,第11集团军总部移驻由旺子孙殿,为了有效争取地方政府和民众的支持配合,乃将原第36师、第87师的军民合作站合并扩设为第11集团军军民合作办事处,住址从由旺杨家宗祠迁至位置更佳、规模更大的中村何家宗祠,具体承担集团军总部与地方政府之间粮秣物资征购、民夫骡马调派等合作事项的沟通协调工作。期间,先后征购粮食10余万斤,调派支前民夫数万人、骡马数千匹,为推动大反攻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战争结束后,祠堂归还何姓使用。1950年土改后,祠堂被政府征收,先后有由旺农中、施甸农中、施甸县委党校等单位入驻使用,并做过局部改建。后因县委党校搬迁另建,交由当地老年协会使用至今。2012年被公布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甸抗日驻军旧址之一。

施甸由旺中村何家寺11集团军军民合作办事处旧址

十三、甸阳闻家大院第87师师部旧址

闻家大院第87师师部旧址位于施甸甸阳镇文武办事处杨赵村内,为当地闻姓人家私宅,人称“闻家大院”。大院依地形坐南向北,由东西两座横向相连的四合院组成。院内建筑物包括两院的正房、面楼和左右厢房、耳房等,大小共9幢房屋,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结构样式均为硬山顶土木结构瓦屋,庭院地坪均以石板、地砖铺设平整,门面以雕花格子门、大圆窗装饰,墙壁转角多绘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整体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装饰简洁,给人的感觉十分优雅舒适,为当地传统民居中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据了解,该宅院最早是由闻姓祖人于清朝末年开始修建的。先于光绪年间修成东院,后于民国初年添建西院。当时为了方便出进,乃将原东院厢房打通作为过厅,使东西两院连成一个有机整体。1943年3月中国远征军第87师接替第36师进驻施甸,曾借用该宅作为所部第259团驻地之一。1943年11月,侵滇日军从龙陵平达偷袭施甸酒房打黑渡后,第259团移至接近怒江前线的施甸南部姚关街。该宅院又被用作从由旺前移的第87师师部驻地,指挥所属第259、260、261团在施甸怒江下游的何元攀枝花、三江口和酒房打黑渡等地严密布防,防止日军再度渡江东犯,为确保怒江防线和我西南后方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1944年5月大反攻开始后,第87师全部渡江反攻龙陵,宅院归还闻姓房主使用至今。2012年被公布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甸抗日驻军旧址群之一。

施甸甸阳文武办事处闻家大院87师师部旧址

十四、太平街远征军军医室旧址

太平街远征军军医室旧址位于施甸太平镇太平老街子杨国茂户店铺内。店铺坐西朝东,临街而建,前为主房,后为庭院。主房为穿斗式木结构瓦屋三格,室内用木板铺设地楼,室外有方砖铺设廊道,门面用雕刻格子门和方窗装饰,整体风格典雅实用。据了解,该建筑系由现房主的先人杨庆昌于民国初年修建,主要是作为商铺经营使用。1942年5月滇西沦陷后,中国远征军第 71军第36、第87师先后入驻地临怒江前线的太平镇,在太平街东侧的观音寺设野战医院以救治伤员。期间,为减轻医院的压力并确保安全,又在太平街借用杨庆昌户的商铺设立单独的“军医室”,由野战医院派军医轮流坐诊,为当地民众看病治疗,有效缓解了当地民间长期以来缺医少药的不良状况,融洽了驻地军民关系。1944年5月滇西大反攻开始后,野战医院前移,军医室随之关闭。由于得到房主的加意保护,当年远征军在铺房内粘贴的“I5RIPS军医室”标志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后人了解这段不该忘记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2012年被公布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甸抗日驻军旧址群之一。

施甸太平街远征军军医室旧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