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龙陵日军侵华罪证遗址遗迹

龙陵日军侵华罪证遗址遗迹

时间:2022-08-1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龙陵日军侵华罪证遗址遗迹主要分布于龙陵县城及附近的龙山白塔村一带,为抗战期间侵华日军在滇西地区所犯罪行的一组相对集中且保存较好的实物证据。它们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军在侵华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种种罪行,为有效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丑恶嘴脸,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1944年8至11月中国远征军反攻龙陵,在这一带遭到日军长时间的顽强抵抗。2003年该旧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陵日军侵华罪证遗址之一。

龙陵日军侵华罪证遗址遗迹主要分布于龙陵县城及附近的龙山白塔村一带,为抗战期间侵华日军在滇西地区所犯罪行的一组相对集中且保存较好的实物证据。现存遗迹主要包括日军入侵期间所设的驻龙日军司令部旧址、龙陵日军军政班本部旧址、龙陵日伪县政府旧址、龙陵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旧址、龙山杨家祠堂日军农业试验场旧址、龙山白塔村日文学校旧址和龙陵东卡日军碉堡等几个项目。它们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军在侵华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种种罪行,为有效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丑恶嘴脸,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为便于大家了解,现分项简介如下:

一、驻龙日军司令部旧址

驻龙日军司令部旧址位于龙陵县城西北侧白塔村后的西山坡山麓上,为当年侵龙日军军事指挥中心所在地。这里原是白塔村赵姓人家祖祠,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由一正两厢和一座面楼组成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由于宗祠居高临下,地势险要且内部空间较大,1942年5月日军占领龙陵县城后,为了切实加强控制,遂将宗祠强行占用,作为侵滇日军第56师团前线指挥所和驻龙日军司令部驻地。先后有驻龙日军总指挥板口静夫少将、第56师团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和师团参谋长水上源藏少将等日军高级指挥官来此坐阵,指挥调度所属第148、113、146联队和相关工兵、炮兵等部在腾冲、松山、龙陵、平达等地与我远征军周旋作战,为强化日军对这些地区的血腥统治发挥了枢纽和核心作用。1944年8至11月中国远征军反攻龙陵,在这一带遭到日军长时间的顽强抵抗。后经调整部署,左右夹击,猛攻数日,终以牺牲数百人的代价将守敌全部击溃。战后,宗祠被长期用作当地白塔小学校址。2000年小学搬迁扩建,祠堂最终回归赵姓宗族管理。2003年该旧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陵日军侵华罪证遗址之一。

驻龙日军司令部旧址——白塔赵家祠堂

二、龙陵日军军政班本部旧址

龙陵日军军政班本部旧址位于龙陵县城西北侧的白塔村内,系当年侵龙日军为强化对地方的殖民统治而设置的军政管理机构所在地。旧址原系当地富户赵世钊私宅,修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筑为传统土木结构瓦房,由一正、两耳、两厢和照壁、大门等建筑组成一个院落,占地面积84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1942年5月日军侵占龙陵后,将其强征为新成立的龙陵日军军政班本部驻地,先后由通晓汉语的驻龙日军军官田岛大尉和江口大尉为本部长,率领20余个具有一定行政管理经验的日军官兵入驻这里开展所谓的“中日亲善”工作。在此后两年多时间里,先后网罗当地赵鹏程、钟镜秋等一批地痞恶霸,组建了龙陵维持会、日伪县政府、警察局等汉奸组织,打着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旗号,不遗余力地配合驻龙日军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拉夫封马、派粮派款、无恶不作,对全县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1944年11月,中国远征军反攻收复龙陵,横行一时的日军军政班崩溃瓦解,原被强占的房屋也随之回归赵姓后人,至1950年土地改革时,被地方政府征收为龙陵县农场驻地,归县农业局管理。2003年该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陵日军侵华罪证遗址之一。

龙陵日军军政班本部旧址——原白塔赵世钊户住宅

三、龙陵日伪县政府旧址

龙陵日伪县政府旧址位于龙陵城西北侧的白塔村内,为当年日军在龙陵组织成立的伪县政府所在地。房址依地形坐西向东,建筑布局为三进两院,由大门、过厅、正房和两厢、两耳共7幢建筑组成,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旧址原为当地恶绅赵鹏程家族宅院,修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年。1942年5月日军入侵龙陵,赵鹏程因主动投降而受宠,被日军封为伪县长。之后,为了配合日军龙陵军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兹对地方实施的殖民统治,主动将家族的住宅捐出来供伪政府使用,公开招降纳叛,组成包括民政、司法、财政、内务、警事等科室在内的伪政府工作机构,配合日军统治地方。并以此为中心,将触角延伸至县内的龙山、镇安、帮迈、勐冒、象达、平达等乡镇,网络了一批奸伪小人组织成立相应的维持会、自警团等机构,帮助日军在全县开展征粮派款、抓丁派夫、捉拿“嫌犯”以及进行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等活动,成为日军在龙陵实施残酷殖民统治的主要帮凶,留下了千古骂名。该旧址现为当地赵姓村民使用,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陵日军侵华罪证遗址之一。

龙陵日伪县政府旧址——原白塔赵姓私宅

四、龙陵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旧址

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旧址位于龙陵老城区西侧的董家沟巷道内,为当年侵龙日军当局为安抚士兵而设置的主要性服务机构。旧址为一土木结构的串连式四合院,由大门、面楼、正房和两厢共5幢建筑组成,占地面积840平方米,建筑面积367平方米。建筑原属当地董姓富户私宅,修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建筑用材结实,内部雕饰精美。1942年5月日军占领龙陵后,该建筑因位置隐蔽且装饰豪华,被龙陵日军军政班强行征用为“龙陵军人服务社”(即慰安所)驻地,由一个叫阿云婆的日本老鸨负责管理。先后从日本本土和朝鲜、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国家等地掠来慰安妇20余人,长住该地供驻龙日军官兵淫乐。在之后两年多时间里,还通过轮换、交流等方式,先后从芒市、腾冲等地转来慰安妇50余人到此开展“服务”,满足日军的兽欲。1944年11月初,中国远征军反攻收复龙陵。日军在最后一刻将时有的20余名无辜慰安妇强行押到龙陵观音寺山脚杀害,在其侵华史上写下了最丑恶的一页。该旧址于2003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陵日军侵华罪证之一。后经各级投资进行维修,现已改建成“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罪行展览馆”供人参观,以警后世。

龙陵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旧址

五、龙陵日军农业试验场旧址

龙陵日军农业试验场旧址位于龙陵老城区东南部的龙山社区县委党校内。为当年侵龙日军设置的龙陵农业试验场场部所在地。旧址为传统中式土木结构建筑群,共有大小建筑物7幢,依地形纵向布设为三进两院,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原为当地村民义学校址,后经杨姓家族出资扩建,改为杨家宗祠。1942年5月日军占领龙陵后,为了有效地弥补后勤供应的不足,乃由当时的日伪县政府出面,将该宗祠征用作为新成立的“龙陵农业试验场”驻地,派驻10余个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日军官兵,同时强征附近农田300余亩,招募当地民工200余人,按照日本本土的技术模式开展粮食、茶叶、蔬菜等农作物的速生、高产种植试验,以期为日后的长期占领做准备。据实地调查得知,该农业试验场于1942年下半年正式开办,前后存在了近两年时间。期间,曾有多批日军技术专家和高官前来指导视察,被吹嘘为“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示范。1944年下半年中国远征军围攻龙陵时,日军技术人员被召回参加战斗,农场随之解散。之后,场址回归当地杨姓人家,仍作宗祠使用。1950年土地改革时,宗祠被政府征收,作为龙陵县委党校校址沿用至今。

龙陵日军农业试验场旧址——龙山杨家祠堂

六、龙陵白塔日文学校旧址

白塔日文学校旧址位于龙陵县城西北侧的白塔村内,为当年日军在龙陵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实证之一。旧址为传统土木结构建筑,原系白塔村民赵志广户私宅,始建于民国初年,由一正一厢两幢房屋组成一个院落,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1942年5月日军占领龙陵后,为了推行所谓 “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谎言,有效实施殖民统治和奴化教育,在当地汉奸地痞赵鹏程等人的配合下,将该户住宅强行征用,指派曾经学过日语的伪政府教育科科员赵寿钦出面创办白塔日文学校,招收汉奸和部分为日军办事的当地人前来学习日文。据实地调查,在此后近两年时间里,前后开办日语学习班两期,共招收学员50余人。期间,为方便上课,日军还将正房内的两棵中柱锯掉一截,以扩大教室空间。1944年下半年,中国远征军围攻收复龙陵,日伪政权瓦解,日文学校随之解散,房屋回归原主居住使用。如今走进该院,仍可见到当年日军将其用作日文学校的诸多痕迹。

龙陵日文学校旧址——白塔赵志广户住宅

七、龙陵东卡日军碉堡

东卡日军碉堡位于龙陵老城区入口处的东卡高地上,为当年日军侵占龙陵后为控制城区出入要道而设置的军事防御关隘之一。原有4座,分设于路口左右两侧,现仅存右侧路边一座。碉堡依地形坐西南向东北,以钢筋混凝土浇铸成六边形,占地面积10平方米,高1.8米、壁厚0.2米。碉堡西南面为螺旋状入口,其余各面分设三组窄槽状射孔,可对公路及周边田坝形成俯射控制之势,当年曾常驻一个小队的兵力防守。1944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三路大军合围龙陵,负责东卡一线攻击任务的第8军荣誉第1师数千人在这里遭到守卡日军的顽强阻击。在多次炮火轰击和组织敢死队冲锋均无收效的情况下,从增援部队调来新式火焰喷射器实施火攻,才最终将守敌460余人彻底清除,打开了大军攻取龙陵城区的主要通道。东卡之战是整个龙陵反攻中最为惨烈的要塞攻坚战。目前碉堡上尚存的累累弹痕,向人们展示了这场激战的血腥历程。碉堡作为龙陵日军侵华罪证之一于2004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陵东卡日军碉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