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图洛书遗址地,见证中华文明史

河图洛书遗址地,见证中华文明史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这说明邵雍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其言不虚。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乃阴阳五行之数。河图、洛书是《周易》的基础,虽然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是天上的天体运动都是相同的。
河图洛书遗址地,见证中华文明史_名都记:洛阳

洛出书处遗址位于河南省洛宁县西20公里的长水镇,这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峡入川交界地。河洛文化之源——洛书就出在这里。现在,洛书的标志——刻有“洛出书处”四个大字的汉魏时期和清雍正二年的一座大碑遗存在此。此碑恰在洛河上下游分界处,上游多系深山峡谷,下游一马平川,为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其西侧为龙头山,山顶有“禹王庙”“洛河龙神庙”和“洛书赐禹之地碑”等古遗迹;其北为龙头山,山南有紫盖寺遗址及明代吏部尚书耿裕墓;其南临洛河,对面石壁上有“岳武穆行军至此”的石刻和武穆营遗址。碑相邻“仓颉造字台”,西有“灵龟负书处”的玄沪水,在悬崖峭壁上刻有广东道进士西蜀刘武臣书石刻诗一首,碑址在千亩淡竹包围之中。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曰《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洛出书处碑额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做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皆可追源至此。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溯2.5万年前。这说明邵雍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其言不虚。

现将河图释义如下。

一、河图之象

河图用10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形如下:

北方:1个白点在内,6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3个白点在内,8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河图

南方:2个黑点在内,7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4个黑点在内,9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5个白点在内,10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7个星宿,共28宿。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的四象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二、河图之数

(一)天地之数

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为30,阴阳相加为55。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二)万物生存之数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

(三)五行之数

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1、3、5、为阳数,其和为9,故9为阳极之数。2、4为阴数,其和为6,故6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乃阴阳五行之数。

(四)大衍之数

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五)天干交合之数

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六)六甲纳音之数

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10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

(七)河图、洛书和28星宿,黄道12宫对照图

河图、洛书和28星宿有密切联系,和西方的黄道12宫也是相同自然规律的不同表述。

河图、洛书是《周易》的基础,虽然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是天上的天体运动都是相同的。河图与28星宿黄道12宫对照。河图之理如下:

1.河图左旋之理

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1、3、5、7、9,为阳数左旋;2、4、6、8、10,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图象形之理

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龙为水,故为风水。乃天星之运,地形之气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纳天地五行之气也。

3.河图五行之理

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图阴阳之理

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

5.河图先天之理

什么叫先天?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图之理为方为静,故河图主静也。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暂且论之。

中国易学关于八卦来源的传说,最初指天赐的祥瑞。河洛之辞,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又见于《论语·子罕》。《尚书·顾命》曰:“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臣》曰:“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认为八卦乃据河洛推演出来。汉人多宗此说,以河洛解释八卦来源。

实用九宫图

(1)河洛所指,后世理解不一。西汉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汉代纬书有《河图》9篇,《洛书》6篇。以九六附会河洛之数。宋初陈抟创“龙图易”。吸收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提出一个图式,名龙图,即河图。西蜀隐者则以陈抟之先天太极图为河图。刘牧将陈抟龙图发展为河图、洛书两种图式,将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南宋朱震于《周易挂图》中载其图。南宋蔡元定认为刘牧将河图与洛书颠倒了,将九宫图称为洛书,五行生成图称为河图。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载其图。后世所称一般以蔡说为准。南宋薛季宣以九数河图、十数洛书为周王朝的地图、地理志图籍。清黄宗羲的《易学象数论》、胡渭的《易图明辨》亦认为河图、洛书为四方所上图经一类。今人高亨认为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另有人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或以为河图为天河之图。众说不一,尚在继续探求中。

(2)河图,洛书的关系。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割。汉代刘歆认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1]南宋朱熹、蔡元定认为:“河图主全,故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并认为河图象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地方,其数为二,为偶。[2]蔡沉认为:“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并认为河图主象、洛书主数;河图主偶、洛书主奇;河图主静、洛书主动。[3]

清万年淳以图之方圆论河洛关系,认为“河图外方而内圆”,“中十点作圆布”,“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然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精其外,包裹河图之象。”“河图已具洛书之体,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因将图书奇偶方圆交互表之以图。”[4]

近代杭辛斋认为:“河图为体而中有用,洛书为用而中有体。”“有以图书配八卦者,多拘执而不能悉当,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即后天。”“故图与书,相互表里,不能分割。”还有人认为河图重“合”,具有奇偶相配、阴阳互抱、生成相依的特点;洛书重“分”,具有奇偶分离,生成异位的特点,两者一分一合,体现对立统一、盛衰动静的辩证关系

《易·系辞上》载:“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相信河图、洛书的存在,并以二者作为《易》的四条依据之一。九宫对河图、洛书的图形文献一直保存至今。河图实际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构成中宫,奇数为阳,白色,代表天数(生数);偶数为阴,为黑,代表地数(成数)。洛书实际是九宫,即1~9排列而成,横、竖、斜三个数相加之和都是15。河图、洛书形式不同,本质相同,都表示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时八节、八卦、九宫及五位统一的体系。十月太阳历与《河图》有相通之处,原因在于它们有同样的源头。

《尚书·顾命》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传认为河图即八卦。有文献说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也有尧、禹受图的说法。《竹书纪年》载轩辕“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沈约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风后受图的说法流传很广。有人以为龙马为东方七宿的龙与天马四,与《山海经》中的“马身而龙首”相符,当为上古龙马图腾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龙马。从贾湖文化来看,8000多年前有卜卦是事实,产生河图一类的图文是可能的。后来相传,成为“帝王受命之瑞”。

汉代认为洛书即《洪范》九畴。“天兴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汉书·五行志上》认为《尚书·洪范》中从“初一曰五行”到“长用六极”是洛书本文。《易纬·乾凿度》所说太乙行九宫之法,成为后世术士所用的洛书。太乙即太一,所行九宫为:中央招摇,北宫叶蛰,东北天留,东宫仓门,东南阴洛,南宫上天,西南玄委,西宫仓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宫的日期为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节。八节又与八风相应。八卦的八个方位加上中央就是九宫。八卦的方位与八节对应,从日运行方位和斗柄指向均可得到证明。以后天八卦为例,震为东,代表春分;巽为东南,代表立夏;离为南,代表夏至;坤为西南,代表立秋;兑为西,代表秋分;乾为西北,代表立冬;坎为北,代表冬至;艮为燕北,代表立春。后天八卦由周文王定,以前的先天八卦则是:震东立春,离东春分,兑东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周代以前八卦和美洲印第安人八卦都是得天独厚天的八卦。

我国发现了很多“八角星”图案,距离大约6500年的崧泽文化多处遗址及江苏坯县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遗址是比较早的。距今4000年的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小河沿文化仍有类似图案。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一只玉鸟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图案,而夹在玉龟腹甲与背甲之间的长方形玉片上的图案,即为上古的洛书。玉片边缘的贺孔数,为四、五、九、五,是表示太一自循行至四,还至中央五,自六循行到九,还至中央五。湖南安乡汤家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图案,与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阳历石有相似的格局。楚缯书的十二月相图四方书的十二月相图四方各一棵扶桑树,与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坛台八卦扶桑图的扶桑树相似。密斯特克的扶桑图作八卦九宫格局。可见,河图、洛书就是八卦九宫,四时四方五位与八节八方九宫只是把一年和方位进行四分与八分的区别,中宫之位无关紧要。

上古的河图、洛书正如考古所见,应只是图形,没有数字。2000年前传下来的数字的河图、洛书,虽然一个是10个数,一个是9个数,本质上却相同。其论证参看葛志毅先生《明堂月令考论》一文的相关部分。[5]

河图、洛书的意义:

第一,证实了《易》关于卜筮与天地相应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体体现。

第二,承认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八角八芒图案和美洲太阳历石为历法,就应该承认6500年前的相似图案也是历法。

第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早期八卦无文字形式,良渚文化已有用数字记录的卦文,周原遗址则出土了用—、……表示卦象,但八卦在中华文化的漫长历史中至少8000年连续传承,并分布到环太平洋地区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讲史、写史不应忽视这些事实。[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