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文章 心理健康的最基本含义,大学生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基本含义,大学生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时间:2022-10-30 励志文章 版权反馈
【摘要】:(三)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综合考虑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及其依据的多种论述,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归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六条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

第四章 维护心理健康

1998年4月28日,广东某医学院临床医学系95级学生甄某用浓硫酸泼向同学,并用菜刀、匕首砍杀宿舍以及隔壁宿舍的同学,造成一死六伤。为了这次行动,甄某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精心的策划和准备:列出购买凶器的清单,并逐一准备,画好宿舍床铺方位图。作案前,将旁边宿舍的门反锁,以防止人们营救。作案时,其手段之残忍骇人听闻:将浓硫酸直接倒进同学的口中,并举刀相向,疯狂砍杀……死者是他的下铺小张。一审开庭,人们惊讶于甄某杀小张的理由竟然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同学们的心目中,甄某除了个子矮小,性格内向之外,其他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不明白甄某为何会把同学之间的那些正常的摩擦看得如此之重。

2006年4月,上海某所高校内,一名男大学生为了挽回女友芳心,手持水果刀在女生楼前扬言自杀,割腕后,他被闻讯赶来的老师和同学送到了学校医院。2007年11月,云南某大学一男生因恋爱纠纷,杀死女友后跳楼自杀。

据有关调查,全国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全国大学生自杀死亡率是万分之二,这成为导致在校大学生死亡的“第一杀手”。

【理论指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加剧,许多人不堪重负,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抑郁症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纪病”。许多人表面看来一切正常,但内心也在默默忍受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感受最敏感、对自己期望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较低的一个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更受着极大的威胁和考验。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心理健康的误解,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缺乏正确认识,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缺乏了解,遇到困惑不知道怎样排解、怎样求助,有的人甚至由此走向犯罪。因此,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维护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不仅要在知识方面收获,更应该在自我成长方面收获。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于表现,文化就无从施展,力量就不能战斗,财富就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

——赫拉克利特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同“无病即健康”的传统观念,认为“没有病痛、检查不出疾病,不吃药,不打针就是健康”。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94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新的健康概念,“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生理完满即身体健康;心理完满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完满即个体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并为他人所理解、所接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和最基本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是生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二)亚健康状态

近年,有些专家们提出了亚健康概念,他们认为除了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之外,还有第三种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如果我们把健康比喻为白色,疾病比喻为黑色,那么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的灰色就是亚健康状态。从医学上说,处于“第三状态”的人,虽然各项体检指标均为正常,也无法证明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与健康人相比却又显得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许多人常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腰酸腿痛、疲乏无力等不适。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处于“第三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显的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但外在表现为,学习、工作效率不高,注意力分散,情绪烦躁焦虑,缺乏生活目标与动力,常常感到无聊,提不起劲,人际关系不好,经常有矛盾和冲突。

在一项以全国12万人为例的抽样调查中发现,20%~23%的人发现有心理障碍,主要有学业的忧虑、人际关系的苦恼和因经济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以及由性和恋爱产生的心理困扰。据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患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的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64.4%,心理疾患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就大学生而言,患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毕竟为数不多,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曾经被“第三状态”困扰过。因此,大学生应学会识别自己的“第三状态”,调适自己,使自己处于健康状态,让学习富有效率,生活充满愉悦。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何判断心理是否健康?区别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正常与异常的标准方面,在刻画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行为特征方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过许多不同的论述。综合考虑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及其依据的多种论述,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归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六条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是指个体的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它是个体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人适应环境、谋求自我发展的心理保证,因而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智力发展各异,但都能使个人的智慧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并对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都能力求有效地认识和克服、解决。

2.情绪稳定和协调。情绪稳定和协调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满怀自信、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憧憬;第二,情绪的目的性恰当,即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当宣泄,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第三,情绪反应适度,即情绪反应的强度和引起反应的情境相符合。“当喜则喜,当忧则忧”,让情绪适度表现,适可而止。

3.意志品质健全。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性的重要精神支柱。心理健康者的意志特征:行动明确,独立性强;善于当机立断,果敢性强;行动不屈不挠,坚毅刚强;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

4.行为协调适度。心理是内隐的,只有通过外显的行为才能了解内心的活动,所以,人的行为像心理的镜子,反映出人的内心活动是否正常。心理健康者应具有的行为特点包括:第一,行为方式须与年龄特点相一致。第二,行为方式须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第三,行为反映强度须与刺激强度相一致。

5.人际关系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人际关系和谐的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的朋友;在交往中能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知人知己,不卑不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交往中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友好相处,能接受和给予爱与友谊;与集体能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并乐于助人。

6.人格完整独立。心理健康最终的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独立完整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志: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信念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与行为统一起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四)正确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

上面所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衡量尺度,所以在理解、把握与应用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

1.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是心理不健康。但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要持续多久才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

2.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方面。从内部来说,心理健康的人各项心理机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用正当手段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从对外关系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应周围环境,有密切的人际关系。

3.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不妨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视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两个极端,实际上大多数人都位于这两个极端的中间的某一个位置。因此心理健康就有高低层次之分。低层次的心理健康主要指没有心理疾病;而高层次的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意味着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4.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心理健康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通过不断调整、变化、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心理健康不是无失败、无冲突、无焦虑、无痛苦,心理健康者也不是对任何事情都能愉快胜任,而是在这些境遇下,在对环境与挫折的反应上,能作有效的自我调整,更好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从而能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学习状态和工作状态。这是心理健康者与心理不健康者的最大区别。

5.上述心理健康标准不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最高境界。上述心理健康标准仅仅反映了大学生个体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的境界。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追求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这才是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健康的最高境界。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经历了青春期的风风雨雨和黑色高考的洗礼,心中总是郁积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 绪

一个人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或处于激烈情绪的状态下,就会造成情绪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会受到影响,出现很多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若不及时采取各种调适措施,就可能引发出严重的后果。

1.焦虑。焦虑是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情绪,其特点是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焦虑是应激状态下的人的一种最常见的情绪反应。凡威胁机体健康的任何情境,都可引起焦虑。例如:对身体有害的威胁,对个人自尊的威胁,做那些超过个人能力限度的工作之压力以及各种冲突和挫折情境,都可引起焦虑。

研究者用电击老鼠的方法做实验,证明焦虑对生理影响很大。电击老鼠,它会感到疼痛,只要有可能,它就会努力逃避。实验者将老鼠分成三组,一组在电击前先听到“吱”的一声,一组受到的电击是突然的,另一组听到“吱”的一声但没有电击。结果,没有受到电击的老鼠没有任何症状,受到电击的老鼠患了胃肠溃疡。值得注意的是,预先十秒知道受到电击的老鼠胃、肠的溃疡程度更为严重,因为它不断处于焦虑状态的时间和强度都超过了其他老鼠。

2.抑郁。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苦闷,行动迟缓,常感到力不从心,思维迟缓,联想缓慢,因而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语音低沉或整日不语。引起抑郁状态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具体的,但抑郁状态产生之后具有很强的弥散性,使人感到生活和生命本身都没有意义,具有强烈的无助感,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或采取自杀的行动。如果一个人的抑郁情绪超过三个月,应该寻求专业的医生的帮助,需要一定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3.冷漠。冷漠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无论是悲、欢、离、合、爱、憎都漠然视之。冷漠者初期主要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心情平淡,出现抑郁状态,随后发展到强烈的空虚感,内心体验日益贫乏,不愿进行抉择和竞争,缺乏责任感和成就感。例如:一女生曾这样认为,从小父母就教我与人竞争,别人会弹琴,我也得会弹;别人会跳舞,我也得会跳;别人考试第二,我得第一。比来比去,虽然上了大学,但我觉得好没意思,父母真不该把我带到这个社会上来。所以平时这个女生表情平淡呆板,行动无生气,懒散,对他人的奋斗进取精神不理解。

(二)学习障碍

对大学生来说,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学习心理的健康状况占重要位置。学习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考试焦虑,等等。

1.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主要有:一是容易走神。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经常想一些与学习毫无关系的事情,思绪远离当前的活动;二是易受干扰。很容易被外界的无关刺激吸引,偏离当前的学习活动,比如听到房外的谈笑就出去看看;三是多余动作增多。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往往伴随一些多余动作或无关动作,如:东张西望,玩弄手指、摆弄笔杆儿、或这儿摸摸,那儿翻翻;四是效率低下。学习时间没少花,学习效果却很差,一个晚上可能一页书都看不完。

2.考试焦虑与怯场。研究表明,80%的学生在教师宣布考试时会感到紧张,这种紧张也称为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程度高者表现为:在考试前后精神紧张恐惧,心烦意乱,无精打采;肠胃不适,可能出现原因不明的腹泻、多汗、尿频、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迟钝、学习效率下降等。

考试怯场是学生在考试中因情绪过分激动、焦虑、恐慌而造成思维和操作困难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满脸通红、出汗、头昏、烦躁、恶心、软弱无力、记忆受阻、思维迟钝等,有的全身发抖、两眼发黑、甚至晕倒。

(三)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完成学业、发展人格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们不愿意再依赖家长、老师,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结交朋友,但由于心理的成熟度有限,适应能力不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一些反常心理,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1.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是双方的,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获得一定的满足,才有可能继续维持和发展交往。如果只想自己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对方的意愿和利益,这种交往必定会失败。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主要表现为:强调评价标准的自我性,即我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注重自己目的的实现,即我想获得什么利益就获得什么利益。例如:一位身材矮小的男生,为了保护自己,与一位运动员同学结成了好朋友,可当一次与外系同学发生冲突时,这位运动员朋友并没有为他“出气”,一怒之下,他再也不与这位运动员朋友来往了。

2.羞怯。大学生普遍重视交往,具有一种强烈的交往意识,但在实际交往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又无勇气。无勇气来源于害羞或胆怯。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是自卑性羞怯。这种人对自己的现状悲观,觉得自己不得志,不如某某人,因而害怕与人交往,尤其害怕与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二是敏感性羞怯。有的同学一到人群中就觉得不自在,紧张不安,感到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自己或敌视自己,以致无法安下心来做事,他们常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把别人看做自己的法官;三是挫折性羞怯。曾经在人际交往中有失败的体验,而且非常看重这种失败,以至于不能走出,害怕与人交往再次出现相同的情景。

3.狭隘。狭隘通常是在人际交往中他人不能与自己观点一致,自己又不能让他人认同自己,而引发苦恼、焦虑。狭隘的人总是将自我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交往范围之内,对他人的一些个性特点往往“看不惯”,因而懒得交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因一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挑起事端,自伤和气。更严重者,当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容易意气用事,情绪激动,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将事情引向极端,做出对人对己都十分不利的傻事。所以,狭隘是大学生交往中一种极其有害的心理障碍。

(四)恋爱心理障碍

大学校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两性共生活、学习的生活场所,其间必然为两性情感培养提供便利的机会。大学生恋爱是大学校园里最独特的风景,同时,由此而来的问题也是大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如失恋、单恋、婚前性行为、同居,甚至是自杀、情杀。据专家保守估计,自杀在中国大学校园意外死因中已上升至前5位,因情感问题的自杀成了当代大学生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大学生在智能、体能、性机能等方面的发展已趋成熟,他们常将性意识和爱情紧紧结合在一起。由于性生理与性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大学生有着比较强的性冲动。另一方面,学校缺乏性知识教育,对待“大学生恋爱”不支持也不反对。加之,社会上越来越开放的性观念,屡禁不止的卖淫嫖娼等一股股混浊的“黄”流对校园的冲击可谓不小。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障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

1.恋爱心理问题。大学生在对待爱情问题上,表现出对爱情的强烈向往和大胆追求。校园里恋爱族越来越壮大。但是很多大学生玩不转“爱情的魔方”,不能驾驭爱情之舟,在“剪不断,理还乱”中备受折磨与煎熬。一些学生不能处理好学习“主业”与恋爱“副业”之间的关系;有的人“错把友情当爱情”,有的人则在“游戏爱情”等。总之,很多谈恋爱的大学生深深地陷入了恋爱的心理误区,对恋爱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主要有:如何追求、吸引异性;害怕男友或女友移情别恋;怎样处理恋爱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失恋的应对;单相思带来的苦恼。所以,当恋爱族们遇到心理困惑时,往往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2.性心理问题。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常会遇到一些使他们困扰的问题,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甚至是心理辅导。常见的性心理发展障碍主要有性压抑与异性恐惧症。大学生处于性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有时会出现一些性需求和性冲动是正常的,本可以通过适当的异性交往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而性压抑的青年表现为对性的问题一概回避,认为性问题令人羞耻,甚至下流,对自己的“非分”念头产生罪恶感。因此强制性地把自己的本能冲动和对异性的兴趣和爱恋压抑起来。对性的问题避而远之,内心却充满矛盾、冲突和痛苦。青春发育期,身心的发育自然带动着体内最原始的一种冲动,有关性的思考和幻想也随之爆发,当这种理性与本能之间的矛盾、性妄想与性禁忌之间的冲突形成的心理漩涡反复出现,消耗的心神能量超越限度时,就会激发为对异性的恐惧症。

(五)个性心理障碍

人生的悲剧往往是个性造成的,个性不良的人在生活的道路上一定会有许多坎坷,感到人生充满痛苦。不良个性的各种心理表现很多,依赖、偏执、强迫等是其中比较常见的障碍。

1.依赖。大学生中依赖的现象是比较普遍,如生活自理能力、处世交际能力、经济能力等都很差,不能够独立,许多人在父母的百般宠爱中,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有的同学甚至连自己的衣服也没有洗过。离家出远门读书,父母不放心,家长经常不顾旅途遥远前去探望,甚至,有的家长在校外陪读。很明显,这种依赖会使人失去自谋生计的能力,一旦离开了过去所依赖的“靠山”,人生的支柱就会倒塌。

2.偏执。偏执性格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过于自负,自我评价过高,常常固执己见,独断专行,因此免不了和别人经常争吵、争辩,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在事实非常明显的情况下,也要强词夺理或推诿于客观原因。这种性格往往喜欢嫉妒,喜欢从细节挑别人的小疵,不大愿意承认别人的成绩。二是表现过分敏感,多疑又多心,总以为别人要和自己过不去,时刻带着“警惕”的眼睛准备发现“可疑的痕迹”,因此常常造成误会,使关系紧张。

3.强迫。强迫性格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心理上时刻笼罩着不安全感、常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比如出门前要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做作业反复检查是否出错;二是思虑过多,非常敏感,对自己做的事总无把握,别人一表示怀疑,自己就不安,所以做事优柔寡断;三是行为拘泥,不知变通,循规蹈矩,办事刻板。自己爱好不多,清规戒律倒不少。自我克制、自我检点很明显,在生活节奏正常、万事顺利的情况下,还勉强凑合。可是一遇到势态的突然变化,节奏的迅速加快,他们便很难适应,如果遇到强烈的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刺激,则可能导致强迫性神经症。

【自我训练】

一、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自我保健主要在于完善保持自己的心态稳定,维护自我心理健康。心态稳定是指自己的心情平静、精神安详、自我感觉满意的一种状态。大学生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合理认知,阳光思维

有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洗衣店的老板,小女儿嫁给了一个伞店的老板。每天,这个老太太一起床,就先看看天气状况。如果天气晴朗,她就会唉声叹气,因为她担心小女儿家的伞卖不出去;如果天阴下雨,她还是会唉声叹气,因为她担心大女儿家洗的衣服晾不干。这样,无论天气好坏,她都不开心。后来,有一位老者对她说:“老太太,你愁什么啊?天晴好晒盐,

天阴好卖伞,无论怎样的天气,你都有可乐的事啊!”

这个故事似乎很简单,但是我们经常在有意或无意中犯这样的错误,遇事总爱往坏的方面想。所以我们提倡,要学会阳光思维,也就是凡事尽量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只想它阴暗的一面。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境,都能够随遇而安,积极地寻找生活的乐趣,发现生活的光明面,正如苏轼所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现在大学校园里,不少大学生常常将“郁闷”挂在嘴上,总觉得自己有数不尽的忧伤悲哀,处处不如意,事事不称心,甚至觉得“四面楚歌”,以至于终日闷闷不乐,既对往昔悔恨懊丧,又对未来悲观绝望。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一定的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必定会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其实,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的认识,尤其是思维方式有关。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的心理负担并不是别人或外部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加给自己的。他们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就为自己营造了心理牢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而这些心灵上的包袱几乎都是由他们的认知偏见造成的。正所谓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怎样看待问题才是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对外部事物和自己都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是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

(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大学生要注意对积极心态,如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某门学科的热情等努力保持与稳定,防止三分钟的热度,浅尝辄止;而对于遇到挫折后产生的消极悲观情绪,如失恋后的自卑、考试失利后的失望、人际冲突后的愤怒等要及时调整,用正确的方式宣泄心中的烦恼,而不是以破坏性的方式去发泄。在这里,我们简单地谈谈几种常用的合理宣泄的方法。

1.谈话性宣泄。当出现不良情绪时,找一个你认为最能理解或最值得你信任的朋友、亲人或师长,尽情地将心中的郁闷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一吐为快。这样,一方面使不良的情绪得以宣泄,另一方面你在倾诉烦恼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并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等。

2.书写性宣泄。书写性宣泄是指通过写信、写文章、写日记等方式,将内心的消极情绪宣泄出来。它的好处在于,可以把那些因各种原因而不能直接对人表露的消极情绪排解出去。当然,为了避免日后引起更大的纠纷和麻烦,最好等消极情绪消除后就将其焚毁。

3.运动性宣泄。运动性宣泄是指通过打球、跑步等方式,将消极情绪宣泄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直接宣泄消极的情绪,又能达到锻炼身体、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容易产生激情的人,而且也很适合青年大学生。

4.哭泣性宣泄。哭泣性宣泄是指通过号啕大哭或偷偷流泪等方式将消极情绪宣泄出来。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流泪能将人体内导致情绪压抑的化学物质排除,从而令不愉快的情绪一扫而光,消除心理上的压力。当然,哭泣时应该注意时间和场合。

当然,在采用这种方式时,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论采用哪种宣泄方式,都要以“合理”为前提,不能以宣泄作为借口放纵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要注意宣泄的对象、方式和场合,不能无端迁怒他人,把别人当做自己的出气筒或找“替罪羊”,更不能对引起自己不快的对象大动干戈。

5.锻炼意志,培养心理承受能力。挫折与失败是人生最无法避免的事情。有的人在挫折中磨炼意志,增强能力,面对挫折,越挫越勇;有的人一遇挫折,就一败涂地。两者的差异就在于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习得的。怎样培养挫折承受力呢?首先,要有自信心,获得自信,坚定自信,是培养成功心态的基石。其次,大学生应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从自己经历的事情、自己的交往和观察中,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把每一次失败当做一次机会,战胜了,就获得成长。再次,期望是人生的第二灵魂,正视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把它看成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生顺境十之一二,逆境十之八九。心里永远不停地暗示自己,眼前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没有这种黑暗,黎明是不会到来,挺过这阵就可以看到绚烂的朝阳。

6.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许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就是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困扰无法倾吐、迟迟不能解决。社会支持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是指个体得到并知道有可以依靠的人在照顾、尊重和爱护自己的一种心理力量,实质就是一种有益于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生活阅历,缺少社会经验,许多人进入大学后才开始独立地观察认识社会,因此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消极情绪比较严重的学生。这种支持系统有一种稳固的人际关系,或者说是一个小集体,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分享快乐,分担痛苦。这样的集体可以是自助小组,也可以是同宿舍的同学、同班同学,或者是学生社团;或者是有老师、长者、亲人参加的朋友圈,信任并有较固定的心理咨询老师。

二、寻求专业帮助,利用心理咨询

曾经有一位美国的教授问中国的教授,说:“假如有一对恋人约会,结果男孩迟到了,女孩问为什么迟到,男孩说,‘去找心理医生了,所以来晚了一点’。请问中国的女孩对这位男孩是什么态度?”中国的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要是中国女孩就会与他吹了。”但是如果是美国的女孩会更加喜欢这位男孩。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懂得用心理咨询方法调整自我的人,一定是对自己负责的人。对自己负责的人,也才能对他人负责。而且这样的人不会把他的消极情绪转嫁到别人头上,不会把别人当做发泄情绪的对象,所以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必然和谐。

现代人重视心理健康,就应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来维持健康,包括重要的手段——心理咨询。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咨询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大型综合医院都普遍设立了心理咨询门诊,为现代人保持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各地高校内部也普遍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或辅导中心。大学生朋友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珍贵资源,增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开发自身的潜能,为迎接未来社会中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做好全身心的准备。然而现在还有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有偏见,以为去心理咨询中心的人都是有病的,不正常的,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责是助人自助,尤其是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主要是帮助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所以不善于运用心理咨询中心实在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少了一个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帮手。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

2.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你常用哪些方法调整?

3.当你遇到心理困扰时,你会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吗?为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