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对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并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模式。正常的智能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意志健全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心理健康的人,其意识与行为应该是统一的,言行是一致的。人际关系和谐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也是维护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对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并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模式。对于不同的人,心理健康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即使是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中,其反映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可能是不同的。一些心理学家,特别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多种模式。参照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概括,结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特征,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智能正常

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简称。正常的智能是指人应具有的与其年龄特征相一致的能力和智力,它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人们与周围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智力是人的心理智慧的重要表现之一,至少包含语言理解、语词流畅、数字能力、空间关系、记忆、知觉速度、一般推理七种基本因素。心理学把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分为超常、正常、落后三个等级。正常的智力指智商(IQ值)大于80的中等以上等级的智力水平。能力是保证人的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心理特征系统,包括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再创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常的能力主要是指个人应具备与年龄特征相适应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能力。正常的智能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

2.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自身某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态度体验。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一定事件引起相应情绪是情绪稳定的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遇到不幸反而高兴,获得成功反而悲痛,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情绪稳定的另一种表现是:情绪反应的强度应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情绪的作用时间应随客观情况变化而转移。如果一点小冲突便引起轩然大波,或几天不消气,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情绪健康的另一标志是心情愉快,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的和谐与满足。心理健康的人,能很快重新适应挫折带来的情绪反应,而不会常陷于悲哀中不能自拔。心情愉快,情绪健康的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对艰苦生活能持乐观态度,对生活充满希望,能经常保持愉快、喜悦、开朗、自信的心境状态。如果一个人经常情绪消沉、愁眉苦脸、郁郁不乐、灰心绝望,则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意志健全

意志是推动人们采取各种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意志健全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在行动中能表现出较多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机智灵活地克服困难,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受外界诱惑;意志坚强的人,对自己行动目的有正确认识,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达到预期的目标;意志坚强的人,善于明辨是非,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执行决定,其行为表现既非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又非轻举妄动、鲁莽行事;意志坚强的人,能长时间专注和控制行动去实现既定的目的;意志坚强的人,在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意志不健全者表现为:不良习惯多而难以改正,缺乏主动性,优柔寡断、轻率鲁莽、害怕困难、顽固执拗、易受暗示,灰心丧气、感情用事、容易更换目标等,甚至一曝十寒。

4.自我评价恰当

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能力和特点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能否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尺之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己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他们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缺点能客观评价;同时,能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能发扬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做到扬长避短。心理不健康的人常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正确的评价,自高自大,自我欣赏,还有的是自暴自弃。

5.人格完整

人格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质的独特综合。人格完整指具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包括:(1)人格要素无明显的缺陷和偏差;(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3)人生观正确,并以此支配自己的心理与行为;(4)人格相对稳定。如果一个爽朗、乐观、外向的大学生无缘无故地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那就有可能是他的心理不健康了。

6.行为协调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心理健康的人,其意识与行为应该是统一的,言行是一致的。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境下的行为表现也应是相似的,思维逻辑清楚,说话有条有理,前后连贯。心理不健康的人,思维混杂,常常自相矛盾,言行不一,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做事虎头蛇尾、三心二意,自理事情缺乏次序等。

7.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和谐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也是维护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与各种人交往,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物质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产生喜欢和亲近的情感,人际关系趋向和谐;反之,则厌恶和疏远,人际关系趋向不和谐。一个人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人际关系,就具有正常的心理适应,人际关系就和谐,使人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满足感,有利于情绪安定、身心健康;反之,就会导致心理失调,使人际关系紧张,使人感到不安,心情抑郁、烦躁、苦闷,影响身心健康。可以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而人类的心理病态,也大多因人际关系失调而导致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能充分认识到与人交往的重要作用,富有同情心,对人友善、理解、悦纳他人,采取恰当的形式与他人沟通,交往中不卑不亢,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时常表现出人际交往障碍,对人与人交往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结果人际关系紧张,缺乏知心朋友,总把自己游离于群体之外。

8.社会适应良好

社会适应指对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刺激能作出恰当正常反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不回避现实,主动面对各种挑战,妥善处理环境与自身的关系,创造条件使自己始终处于有利环境中。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则相反。学习与工作是一个人的主导活动,人的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挫折的耐受力,对克服困难的勇气,都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提高的。高职生正处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时期。成绩的好坏、能力的高低,对同学们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只要同学们乐于学习和工作,勇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即使素质一般或基础较差,通过提高抱负水平,刻苦学习,努力发展,也会取得好的成绩。相反,如果沉浸在忧虑与自卑之中,缺乏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是怨天尤人,其结果必然是自暴自弃,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