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增进心理健康

如何增进心理健康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如何保持身体健康谈得比较多,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如何增进心理健康还讨论得比较少。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是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在蒙受某种心理创伤后,是否能很快复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新编大英百科全书》有条目注明:“心理卫生就是用以维护心理健康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种种措施。”

1.3 如何增进心理健康

近年来,人们对如何保持身体健康谈得比较多,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如何增进心理健康还讨论得比较少。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健康状况,涉及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方方面面的心理活动,其核心是要塑造健全的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健全的人格;二是能适应环境。

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格,一般指的是人的心理特征,除了性格、能力、气质等个性特点之外,还有尊严、品格等社会学方面的内涵。塑造健全的人格,说起来似乎有千言万语,其实就是学会做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具备以下特点:(1)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对事物的真假、得失、善恶、美丑等作出自己的辨别、分析和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轻信谣言或受人欺骗、愚弄。(2)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智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以自我为中心和感情用事,不主观片面和任性固执,并有自我批评的精神等。(3)有自控能力。能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且能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愉快和稳定。(4)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勇于和善于应对挫折,克服困难,能妥善解决各种矛盾。(5)能保持心理活动的强度。如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都能保持一定的强度和持久性。从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塑造健全的人格其实与完善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是一回事。

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适应环境。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是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人际关系融洽。平等待人,乐于助人,以“给予”为乐,以“索取”为耻。师生、干群、同事、同学、朋友、邻里之间相处时,以信任、友好、谅解、尊重为重,力戒嫉妒、猜疑、敌视和恐惧。(2)家庭和睦。发扬敬老爱幼、父慈子孝、贤妻良母的家风,做到“八互”(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3)心理康复能力强。关于心理困扰的“A—B—C理论”告诉我们:A代表引发的事件,B代表个人受到的刺激,C代表情绪反应,直接引起情绪反应的是B而不是A。在同样的社会心理因素刺激下,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在蒙受某种心理创伤后,是否能很快复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心理康复能力强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要提倡心理卫生。要从纵横两方面开展活动:纵的方面是指个体心理卫生,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是要提倡优生、优育,减少各种遗传性疾病。孩子出生以后,要正确开发智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到了青少年时代,要针对心理断乳期的特点,做好学习和成才、人际交往、性心理等方面的心理卫生课题。中年期要承受工作和家庭的繁重压力,需要不断保持心理平衡,防止心身疾病的发生。进入更年期以后,由于内分泌激素等一系列变化,更需要遵循心理卫生的原则,以便顺利度过这“多事之秋”。到了老年期,开展心理卫生,保持情绪稳定,是推迟衰老、安度晚年的重要措施。横的方面是指群体心理卫生,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各种不同的职业都有不同的心理卫生要求。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繁荣稳定和民族的繁衍进步,增进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新编大英百科全书》有条目注明:“心理卫生就是用以维护心理健康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种种措施。”只要我们重视心理卫生,不断努力,心理健康的水平就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