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几个问题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几个问题宣红岩一、凯恩斯主义理论是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1.凯恩斯主义理论首开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从资本主义萌芽开始,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不断地为这种社会制度编织它的理论体系,从重商主义到古典经济学,从新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新古典综合派,形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宏观经济课堂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几个问题

宣红岩

一、凯恩斯主义理论是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1.凯恩斯主义理论首开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

从资本主义萌芽开始,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不断地为这种社会制度编织它的理论体系,从重商主义到古典经济学,从新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新古典综合派,形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凯恩斯主义产生以前,围绕着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为其建立一个科学的、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一脉相承的理论延续中,形成了对资本主义自由价格制度崇拜,把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模式视为资源最佳配置的唯一方式,说明该模式在推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增进社会福利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无需国家(政府)的计划干预和调控。国家的经济作用仅在于保护社会不受其他独立社会侵犯;严正的司法机关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建设并维持公共事业和某些公共设施换句话,充当私人资本的警察和守夜人。在政策主张上强调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1]

1890年马歇尔发表了其《经济学原理》一书,微观经济学的雏形形成,后来瓦尔拉斯提出一般均衡理论使微观经济学趋于完善。但这一时期,垄断开始形成,加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发,“马歇尔冲突”这一问题摆在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面前,但由于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尚未突出显现,故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更多地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上。张伯伦和罗宾逊开始了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研究。

大危机在1929~1933年爆发,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眼前一片漆黑,理论上的准备几乎是一片空白,政府调控经济实践也仅仅是出露端倪,政治家们和理论家们陷入到迷茫之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到其发展中的一个黑暗时期。

对大危机的反思催生了凯恩斯主义理论,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他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巨著:《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建立了政府宏观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新的空间和领域,首开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

2.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重点

政府走上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是对自由市场经济模式重新思考的结果。从宏观角度观察经济活动会发现,经济内生机制的作用可以实现均衡国民收入,却无法实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之所以经常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源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的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基础,而这一心理基础又受到失业和萧条的侵蚀,由此产生收缩性的倾向,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因此,凯恩斯理论也被称之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从上述可以看出,凯恩斯理论体系构建中首要的问题是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它是理论体系展开的基础。在凯恩斯理论体系中存在着逻辑上逐层递进的四个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以简单的经济关系假设为前提、以产品市场为基础,以均衡产出就是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为核心,在分析社会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基础上,阐述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条件,推导了均衡国民收入的计算公式。

(2)IS-LM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为基础,将投资需求内生化,通过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各自均衡的研究,以IS-LM模型上升到两个市场的一般均衡,并从政策效果和政策实践的层面进行了扩展和验证。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以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基础,放宽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传承新古典的分析思想,分析了在短期和长期条件下均衡决定,扩展和补充了国民收入决定问题,并解释了在上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滞胀”现象。

(4)IS-LM-BP模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以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为基础,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不同条件下分析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均衡和外汇收支的平衡,丰富了经济均衡的内涵,更加贴近了经济现实,同时根据丁伯根法则,说明了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手段、工具多元化的必要性。

二、系统学习和掌握凯恩斯主义理论需注意的几个关键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形成,也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萨谬尔森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体系的梳理中发现了理论体系所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即从微观个体经济单位分析入手所得出的反对政府干预和从社会经济总体分析所得出的政府调控经济。为此萨谬尔森从两个方面对这一矛盾予以协调:其一,将西方经济学体系划分为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的对象的微观经济学和以经济社会总体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经济学,划分出两个不同的研究层面;其二,微观经济学以充分就业为假设前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西方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日益成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而要系统学习和掌握凯恩斯主义理论需注意下面几个关键点:

1.凯恩斯定理是理解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一把钥匙

凯恩斯定理:假设不论需求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从凯恩斯定理中可以解读这样几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上看,需求处于主导的和决定的地位,而供给处于被动的、适应的地位。当总需求发生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或收入的变动,来实现供求平衡,而不会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因此,价格水平P=1成为凯恩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特点。

第二,要实现经济的均衡,政府经济管理的要点是总需求管理,而非总供给的管理。总供给会自动适应总需求的变化,所以,均衡产出(或收入)就是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由此,凯恩斯理论主要致力于对总需求的研究。

第三,凯恩斯定理源于凯恩斯主义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面对资本主义大危机,凯恩斯所观察到的经济社会现象是工人失业、资源闲置、企业开工不足,总需求自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总需求增加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增加生产,而不会使要素价格上升,故而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基本上保持不变。

2.马克思和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不同的见解

同样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考察,但马克思和凯恩斯处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差异,两者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分析结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着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不断加深对雇用工人的剥削,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从而产生了相对于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而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由。凯恩斯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归于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他是从心理层面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层面解析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当然这源于他站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辩解阶级立场。

3.市场机制的缺陷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弥补

在经济内生机制的自发作用下,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实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但依据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所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经常地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因此,仅仅依赖于经济的内生机制,靠市场机制自身的力量,无法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宏观经济干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移动IS曲线或LM曲线,才能实现充分就业,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从而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实现充分就业成为政府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一。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向学生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两层含义:一是非干预条件下,经济运行内生机制自发作用所实现的均衡国民收入;二是政府主动干预条件下的充分就业的均衡国民收入。这一说明,对于学生理解“逆经济风向而动”的功能财政思想及以此为基础的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具有很大的帮助。正是均衡国民收入的两层含义,才凸显了政府宏观干预经济活动的价值。

4.凯恩斯主义理论建立在短期静态分析的基础之上

与凯恩斯主义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和时代背景相对应,正如前述所提及的凯恩斯定理,凯恩斯理论建立在短期静态的分析基础之上,这一分析基础,即凸显了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总需求管理的分析主线,也提供了掌握和学习该门课程重要的线索。

5.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在一系列简化分析的基础上形成

(1)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到IS-LM-BP模型

(2)从短期静态分析到长期动态分析

(3)从价格水平不变到价格水平变化

(4)从产品市场到国际市场

(5)从两部门经济到四部们经济

(6)从线性消费函数到线性投资函数

(7)从线性投机货币需求函数到线性交易货币需求函数

6.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发展

二战以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呈现出新的特征,通货膨胀、滞涨等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现实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客观上要求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在解释和解决滞涨问题中,凯恩斯主义理论陷入理论上的空白和经济实践上无能,这也形成了推动凯恩斯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凯恩斯理论的继承者沿着两条线索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一是从短期分析向长期分析拓展,注意到长期条件下价格水平的变动,加强了对总供给问题的研究,解释了通货膨胀和滞涨产生的原因,分析了供给冲击问题;二是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延伸,力图阐明经济增长的路径和内在动因。

三、结论

1.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作为教师必须对该课程有全面系统的把握,了解其产生的条件、背景,掌握其分析思路和思想脉络,才能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各门经济类课程是复杂而精深的,这首先源于该类课程在对经济事物和经济现象的描述中不可能包含全部的经济变量,只能趋近于现实经济生活,因此说:“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再者,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包容了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影响,无法用仪器去直接观测和捕捉,自然在其描述上多少带有描述者主观的心理感悟。

3.作为教师,必须要凝神静气地去感悟一门课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广泛的地去涉猎一门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尽量地去拓展自己的视野,深入地去挖掘它,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境界,切忌浅尝即止,用心浮躁。

参考文献

[1]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厉以宁.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出版社,1997.

[3]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4]P·萨缪尔逊,W·诺德豪斯.经济学.商务出版社,1989.

[5]E·夏皮罗.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于光远,董辅礽主编.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7]张志雄主编.中国经济学的寻根和发展.学林出版社,1996.

【注释】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下卷,P252~253).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