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论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徐中睿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知觉的统称。音乐审美感知是通过听觉而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像和总体知觉。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把音乐知识活化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师生经验的分享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逐渐成熟,学生的日益成长都显示出一种生成的美、动态的美。

论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徐中睿

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知觉的统称。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对音高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外在的、局部的、表面的感性状貌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主观映像。审美感觉是生理和心理的纯粹感性的直觉,也是积淀着理智、联想、想象、情感的感觉。它是整个审美心理的原发阶段,也是区分人的审美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当我们被一段优美的音乐所吸引,而凝神关照时,我们会被它抓住而陷入某种情绪体验。这种旋律的美作用于我们的听觉,而被我们的听觉所感知,这正是人的审美经验的起点和基础。

知觉是对事物的各个不同特征和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审美知觉具有特定的选择性,它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分类,而是透过事物的形式达到对它的情感表现的把握。审美知觉是各种审美感觉的综合和协调活动,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感觉和知觉是密不可分的,是以音乐感觉为基础,以音乐知觉为反映形式,因此称之为音乐感知。音乐审美感知是通过听觉而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像和总体知觉。一方面,通过音乐审美感知,形成了对音乐音响形式美的获得,包括对音高、音强、速度、音响的感知,对节奏、音色、和谐音量的知觉以及音乐情趣的辩别能力;并由此产生听觉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另一方面,通过音乐感知,为音乐审美中的音乐想象、情感和理解奠定了基础。审美感知的最终目标就是创造和引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

然而,人感知音乐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培养和发展的,学会感知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询音乐作品的美。

对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应在培养个体对音乐基本要素,如音高、节奏、力度、音色、速度、旋律感、和声感、配器、曲式结构的听辨力和对音乐音响的综合感受力的基础上,着重对个体的音乐审美的整体性感知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中,音乐审美感知是门户,一方面教师具有敏锐的审美感知,善于从教学活动对象及内容的细微处发现美的素材,才能领略美的风光,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殿堂。正如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音乐教学中处处存在着美的因素,审美教学活动犹如登山探宝,教师是向导,怎样带好路,探明知识的宝库是非常重要的,这首先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挖掘美,教师以美学的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欣赏美、品尝美、体验美,然后再把这种美的感觉与学生一体分享,一起体验。教师在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和创造美时,也必须经历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三个阶段。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为教材中所蕴含的旋律美、节奏美、意境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所感动、感染,被教学内容中五彩缤纷的美所打动,然后对各种美的因素细心品味、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素材融化在教案中,内化在自己创造的教学美之中,与学生一起体验美、感受美、为美所陶醉。另一方面,教学对象-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审美主体,他们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因素,他们身上流露出的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对探索世界的热望、对教师由衷的信赖、对知识的渴求,都是童稚之美、成长之美、灵动之美,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才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把音乐知识活化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师生经验的分享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逐渐成熟,学生的日益成长都显示出一种生成的美、动态的美。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各显其美,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感知是通过听觉而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像和总体知觉。在音乐审美活动中,音乐音响直接刺激人的听觉器官,引发听觉,通过感知、理解、联想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最终产生审美愉悦感。因此,对音乐音响的产生,到被人的听觉器官所接受,直至音乐审美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人的听觉,所以说,听是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也是音乐审美活动的核心。在教学中音乐听觉能力培养,是音乐感知力的必然通道,学会听就是学会用音乐的耳朵去发现、探询、揭示音乐作品的美,学会用心灵去感悟音乐的内涵及丰富的意境,而教会学生听,就是教会学生用音乐知识去听、去理解,用悟性去感悟音乐艺术的深刻内涵,用文化修养去感受、用意境想象去描述、用思想情感去体会。

欣赏音乐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实践活动,也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音乐的感受效果与欣赏者的知识水平与学习经验密切相关。没有对音乐的语汇的基本了解,就谈不上感受音乐,甚至于再好的音乐他听起来也会枯燥无味,不知所云。没有基本的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速度感、旋律感,就没有具备音乐语言的基本表达能力,所以也就无法听懂音乐。所以在欣赏音乐的实践中,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无疑是很重要的。其次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积淀是听懂音乐,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欣赏者对某作品的作者情况、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思想意境、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等相关文化知识的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将是重要而必备的基本素质。

例如,我在给学生教唱乐曲《黄水谣》的过程中,对这首声乐曲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境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首叙事风格三段体的歌曲的曲式结构,三段各作了细致的分析,各段的情感表达、力度的强弱,情绪的变化、音色的处理等,但当同学们在演唱的时候,总是缺少激情,唱的干巴巴的。但是,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到来,各种宣传媒体、电影、电视、广播、报纸以各种形式宣传那段让人刻骨铭心的历史,特别是随着电视剧《冼星海》的演出,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精神风貌、他们的情感历程,这个时候,我再让他们演唱这首歌时,他就能随着三段音乐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变化与情感。谣唱式的音调唱出亲切而抒情的旋律,表现在和平年代里,黄河两岸千里平壤,麦苗肥、豆花香的景象。深沉缓慢的节奏与音色表现出敌人侵犯国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种悲愤的控诉。用更加凄婉的情感展现出了山河破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凄惨景象,这时候他们不仅能表现出音色的变化,而且能表现出速度、力度的对比,非常饱满的感情。这意味着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不仅依靠单纯的听觉训练,纯技术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审美经验的积累而获得,包括丰富的生活感受的积累。就是说,音乐音响实际上不是单一的独立的乐音组成,而主要是由于乐音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多因素的乐音结构体,且在这个乐音结构体中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表情意义的表现力,而音乐审美感知正是个体情绪体验与音乐音响表现力形成了同一性的同构感应。而不是依靠单纯的音乐听觉去对单一音响或单一要素进行听觉训练和反映,是对作品完整的形式进行感知,赋予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简言之,就是音乐审美感知的形成不是单纯的训练敏锐的耳朵和听力,更重要的是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积淀,它要求个体不断将自然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审美信息纳入到自己的感知中,形成审美内储,逐渐提高个体的音乐审美感知的敏锐度和广度,从而为进入音乐世界更深领域开启大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