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知能力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选择、加工、组织、编码的作用,对于非认知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重视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应注意加强对小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布卢姆的实验证实,有85%的学生可以达到通常人们所理解的优秀的水平,95%的学生可以达到掌握的水平。

认知能力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选择、加工、组织、编码的作用,对于非认知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重视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生智力的开发

提高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智力的研究表明,

智力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智力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幼儿期和小学时期是智力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如何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是摆在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教师应树立小学生智力是可变、可发展、可开发的观念

教师所持的智力观将决定教师的教育行为和积极性。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智

力是遗传的,如同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观点,“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无能为力,教育过程则会陷入机械论,教师只是学生智力水平的发现者、评鉴者,不会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去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智力具有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可变的、可发展的是绝对的,形成了学生智力可通过教育努力而得到开发和提高的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则会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想方设法去组织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所持的智力观虽然只是观念的东西,但它却因能指导、决定具体的教育行为,所以是学生智力开发中的实实在在的影响因素。形成这种智力观需要教师有对教育、对学生的热情,用心去观察,分析学生智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并不断反思自己所持的智力观是否具有先验性的成分,矫正不利于学生智力开发的消极智力观。

(二)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智力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从历史上看,有“形式训练说”和“实质训练说”之争。形式训练说强调通过官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实质训练说强调通过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现在的研究方向大致也是这两种:一种是强调智力与知识的区别,期望研究出一种提高一般智力的途径。英国剑桥大学思维技巧研究中心主任迪波诺(Debono)编制过一套“学会思维”计划和专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费尔斯坦(Feeurstein)编制了思维工具强化的实验教材,针对认知技能开展训练。他们的研究都是针对认知的具体技能而展开的。一种是强调智力不能脱离知识,应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智力。苏联心理学家卡尔科娃主张在学校教学影响下发展智力,要发展学生智力,“必须具备有关学生知识水平的资料,而且必须具备有关学生在教学影响下智力发生发展变化的资料”。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等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智力进行了五年的思维品质培养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数学运算中的思维品质在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思维活动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可以通过培养而提高。根据已有研究,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智力开发意识

相比其他学龄阶段,小学时期是儿童智力发展可塑性比较强的时期,有意识地开发学生智力比任其自然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因此,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需要教师有明确的意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有不少教师只具有单纯的知识意识,认为知识是绝对真理,向学生传授知识是自己的全部职责,掌握知识是学生的基本义务,很少或没有意识到,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具有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心理健康的任务。教师只有明确意识到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的任务,在教学行动中才会具有自觉性和开发智力的有效性。

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智力各要素的水平

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各个具体要素的发展而实现。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通过使学生清晰地感知教学内容,学会观察,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获取丰富的记忆表象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想象,使学生敢想、善想。创设问题情境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能长时间地贮存在记忆系统中。也可以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使学生能够“学得进”、“听得清、看得清”“想得透”、“想得鲜”“记得住”。

3.创设活动教学情境

学生的智力发展是在教学情境中实现的。教学情境既包括课堂教学情境,也包括课外活动情境。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是通过自主活动从事学习的,在活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综合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如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

使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在学生从事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为他们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事思维活动,并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只是模仿与记忆。教师为学生组织的学习情境越丰富,越具有挑战性,越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注重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因素

非认知因素是指认知因素以外的个体的心理因素,对于认知过程具有动力作用、定向作用、引导作用、维持作用、调节作用、强化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非认知因素比认知因素的可塑性更强。因此,应注意加强对小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培养。特别是小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肯定尤为重视,教师的肯定是他们自信的来源。

二、丰富小学生的知识经验

(一)教师应相信学生具有学会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他人”,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会通过自身的言行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期望的提高,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增强,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小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肯定尤为重视,教师的肯定是他们自信的来源。相信学生具有学会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不是教师的过于乐观的想法,而是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现实。夸美纽斯早就指出,“智力极低的人是很少的,正如生来便完全没有手脚的人是一样的少见”,“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力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来改造的田地”。如果说夸美纽斯的看法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话,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实验证实了学生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应该是值得信任的。布卢姆的实验证实,有85%的学生可以达到通常人们所理解的优秀的水平,95%的学生可以达到掌握的水平。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任,学生也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丧失信心。自卑是失败之源,当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之后,智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在小学阶段,有不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和信任,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教学责任,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比较明显。

(二)教师应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受教师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小学生因其年龄小,认知能力相对欠缺及对教师所持的绝对信赖态度决定了小学生的学习较其他高年龄段的学生受教师影响更为突出。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效果。教师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如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认知发展水平、学习新知识的心向等。了解了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对于教师开展学法指导提供了依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或策略是存在差异的,这些方法或策略在有效性上也不同,有些学生就是因为学习方法不良,辛辛苦苦,学习效果却不好。这些学生可能尚未意识到学习的落后是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因而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学习时间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布卢姆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分为两种:可用时间和实用时间。可用时间是在学校学习中所用的年、月、日、时之意义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样的,对学生学习差异没有解释力。实用时间是主动学习的时间,即学生真正专心于学习的时间。不同学生的实用学习时间差别是比较大的,如一个学生上一节课时用了90%的时间主动学习,另一学生只用了30%的时间主动学习,在一节课中,这两个学生的学习就有质和量的不同。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实用时间以及维持学习的原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时间诊断和管理,防止学习时间遗失,从而在时间上对学习起到保证作用。学习结果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会发生影响,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质量,对于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采取正确的学习方式是有意义的。总之,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出色地发挥自己的角色职责之必需。

(三)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布卢姆认为,学生成绩差异中有四分之一可由教学质量加以说明,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变量。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意义,高教学质量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比学习较好的学生更有意义。在小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自律性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更大,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合适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

三、认知方式的培养

(一)教师应提升自己对认知方式重要性的认识

在以往关于认知的研究中,多偏重于智力水平和知识经验对认知活动的影响,

对认知方式的研究较少。因此,许多教师对认知方式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表现在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价值,无视学生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学习的,对学生学习差异的原因常常归结为智力水平高低或已有知识经验基础,根本没有认识到有些学生的学习落后是认知方式不当造成的。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认知方式的表现是很明显的,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重视对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了解和培养是必要的。

()分析认知方式的特点,有意识地取长补短,加以培养

独立依存型、冲动慎思型和整体一序列型的认知方式中,每一种都有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方式需要教师对每一种认知方式的优缺点和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适当的培养目标,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对场独立性过强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和教师、同学一起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对依存性过强的学生,应引导他们独立搜索信息,独立思考、实践,对冲动型学生适当加以抑制,对慎思型学生鼓励他们果断决策,积极行动。对整体型特点明显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会对细节进行关注,而对序列型学生则从大局观、整体观方面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兼有对立的两种认知方式的优点,消除不足。

(三)采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赏识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采取肯定的态度和方法,鼓励学生、感染学生,提升自信的教育。赏识教育需要教师对学生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理解。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学生成功创造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产生成功者的心态。每个人在心理上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赏识,尤其是自己心目中重要人物的赏识。教师的赏识对小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中有一重要成分即受赞赏的内驱力。教师对学生经常性的赏识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心态趋向良好,积极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小学教师应特别注意,避免使学生产生悲观主义的认知方式。

思考与练习

一、思考题

1.智力与小学生成绩的关系如何?

2.智力发展的特点是怎样的?

3.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如何?

4.如何认识智力测验?

5.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是什么?

6.多重智力理论的内涵是什么?

7.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什么?

8.认知方式是什么?场独立依存型的特点有哪些?

9.悲观主义认知方式和乐观主义认知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什么?

二、讨论题

1.智力是重要的吗?

2.知识经验在认知活动中的价值。

三、实践题

观察分析一个小学生的认知方式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