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任务。离开这一点而大谈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无异于痴人说梦。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想象力要尽力予以保护。语文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对比阅读”都是训练求异思维的好形式。

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而创新思维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思维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素质的优劣,取决于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一个人,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在实践中取得创造性成就,才能被社会认可为优秀人才。

从全球局势来看,未来的世纪将是人才优势竞争的世纪。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江泽民同志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任务。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万物土中生”,没有土壤,就不会有参天大树,也不会有五谷丰登。创新性思维是相对再现性思维而言的。创新性思维是“人类心理非常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主要精神支柱”(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但是,再现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换言之,再现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土壤,我们应该重视培育再现性思维的沃土。再现性思维是一般性思维活动,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再现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般性的思维方式,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字词句章方面的基础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使其再现性思维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离开这一点而大谈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无异于痴人说梦。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许多阶段性的结论(成果),也产生了人们景仰的精英分子(名人)。这些精英分子(名人)的实践结论往往为人们所迷信,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框框。如果人们的思维为这些框框所约束,就会导致思想僵化,泯灭创新意识。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破除迷信,具体地说,要引导学生敢于怀疑,疑书疑人(包括名人与老师)。

事实上,无论名人的言论还是书(包括教材)上的内容,都有许多可疑之处,以供我们引导学生怀疑。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雨中登泰山》中的注释就有科学性错误:“摩崖”,被误注为“磨崖”。而《拿来主义》一文,虽然是鲁迅先生杂文的名作,是白璧,但也有微瑕。其文有句云:“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文中“几位”与“们”表达重复。“几位”已表示复数,“们”字便成累赘,应该删去。

想象,是创新性思维非常要好的伙伴。创新性思维的过程,有时就是在现成的材料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从而解决别人所未能解决的问题的过程。格林·克拉克说:“人类所有才能之中,与神灵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因而,90年代以来语文高考特别重视想象力的考察。例如某一年关于“圆”的想象作文,1995年关于“鸟的对话”的作文等。

我们在平常的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的思想展翅翱翔。例如:教完《我的叔叔于勒》,我们可以以《于勒的结局》为题让学生作文。教完《项链》,可以让学生续写路瓦栽夫人后半生的境况。教完《雨霖铃》,可以让学生想象情人别后各自的生活……

再如:教材中的名家散文,不乏充满想象的精品。如朱自清的散文,有许多充满想象的比喻。《春》中把春天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荷塘月色》中把出水的荷叶比喻为“亭亭的舞女的裙”;把零星点缀着的荷花比喻为“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把荷香比喻为“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典型的范例,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想象力要尽力予以保护。学生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应该充分予以肯定,切不可轻率地否定,挫伤学生想象的翅膀。郑文成、唐恒的《课文“误读”与学生创造力培养》(《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9期)一文载:

有位教师教《陌上桑》,有好几位学生对罗敷有没有丈夫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后商讨一通后,竟在课堂上集体发言,一反老师的观点。学生们说:“罗敷没有丈夫。‘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大概只有十六七岁,怎么会有四十多岁的丈夫?再说她的丈夫既然当了大夫怎么还会让年轻美丽的夫人在乡下采桑养蚕艰苦劳动呢?罗敷所说的‘夫婿’指的是蚕,想的是蚕,说的也自然离不开蚕。面对‘使君’的无礼纠缠,她灵机一动,借对‘洁白’的蚕的形象描绘来打消‘使君’的不良念头。‘十五府小吏’,是说蚕长到半个月时,还是小虫子。‘二十朝大夫’,是说蚕养到二十余天,把头抬起来睡眠,像跪拜皇帝的朝中大夫。‘三十侍中郎’,是说一个月后的蚕经过几次睡眠,成了一条胖乎乎的大虫。‘四十专城居’,说的是四十余天后,蚕就要做茧,独个儿住在城(茧)里。当官的谁不穿绸缎,有哪个不夸蚕呢?所以‘皆言夫婿殊’了。”

几个学生的这番意见自然难为定论,但是,他们想象新颖、奇特,并能自圆其说,我们就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如果我们老师死抓住教参上的结论不放,那么势必会摧残学生想象力的花朵。

思维定势往往阻碍人们的思维创新。它就如一条狭窄的独木桥,阻塞交通。我们应该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广开思维通道,增加思维创新的几率。

在广开思维通道方面,我们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议论文单元知识训练中《第三只小板凳》这则材料,就可供我们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几个方面立论:(1)成功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挫折和失败是成功之母。(2)只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终会获得成功。(3)不要光看“做得怎样”,更要看“怎样去做”,以成败论人是不足取的。(4)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要求我们同中求异。语文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对比阅读”都是训练求异思维的好形式。求异思维还要求我们打破常规,从另外的角度,甚至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寻找出与原来截然不同的结论和方法。田忌赛马开始败于对手,因为他按照常规方法,以上等马敌上等马,以中等马敌中等马,以下等马敌下等马。后来孙膑帮助田忌转换思维角度,以下等马敌上等马,以上等马敌中等马,以中等马敌下等马,结果转输为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转换思维角度而另辟蹊径。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可以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们常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喻说明“逆境成才”的道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问题,指出“苦寒”对梅花来讲并非逆境,从而指出这个比喻不妥当。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大千世界,事物现象纷繁复杂,貌似无序,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综合归纳使其有序,这本身就具有创新意义。

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条件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高三复习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朱自清的散文进行归纳:朱自清的《春》《绿》《荷塘月色》《威尼斯》,从选材、意境到语言(特别是语言,多用女性为喻),体现出了女性美。又如: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朱自清的《背影》,可以归纳出民间注重谐音手法的运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鹿”谐音“禄”,要求学生对着鹿行礼,寄寓了先生希望学生学而有成,享受俸禄之意;《背影》中的“橘”谐音“局”,扬州人称“走运”为“走局”,旧俗买橘赠送行人,有祝“走局”之意。

(四)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客观存在,但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的触角及矛盾的特殊性,本身就具有创新性质。鱼不能上树,这是事物矛盾的一般性。中国有“缘木求鱼”的成语,比喻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但是,有人注意到热带雨林地区有一种鱼确实能够爬到树上。这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发现了它,就具有创新意味。语文知识中有许多特殊现象,可以培养学生对矛盾特殊性的注意能力。如“寡妇”,一般指“死了丈夫的妇女”,而古代在特殊情况下也指“丈夫外出的女子”。文言文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这是一般性规律,但是,有时却未必如此。干宝《搜神记》中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却往往不前置。

(五)多供给课本之外的“杂粮”

营养学的角度讲,人们应多吃一些杂粮,不妨以之为喻,语文教学中也应多供一些课本之外的“杂粮”。历史资料表明,许多人的创新灵感是“杂粮”滋养的结果。唐代书法家张旭看公孙大娘舞剑而产生灵感,使书法大有建树便是明证。沈元在中学课堂上顺便谈及“哥德巴赫猜想”,却吸引了陈景润,使他日后刻苦攻关,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青年教育家魏书生深谙此道,他不仅为学生提供语文学科的课外“杂粮”,有时还跨越学科,为学生提供历史、地理、生物、物理等方面的“杂粮”。

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利用课外时间组织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读书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杂粮”,都是滋养学生创新性的营养。《语文学习》1992年第7期刊载了程海林创办班级争鸣园地的成功经验。他开辟“争鸣园地”专栏,给出一些具有发散性的话题,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并要求学生“崇尚新思想”,畅所欲言,避免雷同。活动的结果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发(具体事例,请参看原文)。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很多,这里只是举其大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创新。

2000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