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音乐审美与体验能力的培养
锦州市太和区大薛乡校卫小学 郭云朋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新音乐课程基本标准,强调感受、审美、表现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我于音乐系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近十年的时间内,也一直致力于此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传统的审美教学中,对情感体验与表现缺乏系统的研究,音乐老师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往往费力不讨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回想当年我上学的时候,所谓的音乐审美课,无外乎老师用录音机放音乐,大家在下面听,一节课下来,听的是什么没有几个学生知道。自从从事音乐教育以来,我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因此有必要从音乐审美教学方式方法上、从教学手段的更新上进行研究,使音乐审美教学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达到丰富学生情感、增强音乐表现力的目的。
一、创设一个良好的审美氛围
良好的审美氛围有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能鼓励、帮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表现。
1.音乐情境氛围
小学音乐审美课程中,有很多童话色彩浓郁的歌曲和乐曲,我们可以利用童话情节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音乐中的角色不再是音乐书上,而就是同学们自己,这样,孩子们对音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运用了表演,不仅使音乐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色彩。如《数鸭子》《种太阳》等。动物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马上沸腾起来,同学们一个个非常高兴,争相扮演。音乐中的角色一下子灵活地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全都进入了情境之中。
2.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题的审美
音乐审美作品,其一要求学生动耳去听,动脑去想,真切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形象,使学生走入音乐情境中参与教学互动。例如在审美《龟兔赛跑》时,首先启发学生去听,音乐在描述什么?谁在干什么?当录音里单簧管奏出轻快、有跳跃感的主音调时,教师提示大家“谁蹦蹦跳跳出来了”(小兔子)。当大管深沉、浑厚的声音响起时,老师问:“谁慢吞吞地爬出来散步?”学生马上能回答是“乌龟”,然后请学生分别模仿“兔子”跳一跳,“乌龟”爬一爬。其二,要求学生动眼看、动口唱。有些音乐作品包含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体会。这时可让学生唱一唱这些乐曲的音乐主题,动口说说作品的表现特点。其三,也可以要求学生动眼看,动耳听,也就是边看边听。
二、由音乐审美转变成丰富的情感体验
以大人为例,有心事的时候往往以音乐抒发情感,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去歌唱的。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表现自己情感的愿望,因此情感体验是一些音乐以及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
1.以语言唤起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接触音乐之前,有一个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诗意的朗诵,带感情地讲故事,都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条件。有一节课我准备给学生审美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为了有更好的审美效果,我给他们在听音乐之前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从1796年起,贝多芬就感到自己的听觉日渐衰退,但他长期不敢面对这一残酷的事实。他在给一位医生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来我一直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能与人交谈,更不能告诉别人我是聋子。假使我干别的工作,也许我还能忍耐。”他精神沮丧,甚至想到过自杀,还写好了遗嘱。但是他终于战胜了个人的不幸。对于生活与艺术的热爱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坚定了他对生活的信念。正是在个人精神痛苦发展到极端的时刻,他及时克服了它。他说:“是艺术,正是艺术留住了我。在我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决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他勇敢地向命运提出了挑战:“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这是贝多芬写给朋友信中的一句话,同时也成为他一生的誓言。他振奋精神,拿起笔来,于1804年写下了《第三(英雄)交响曲》这一充满战斗的乐观精神的不朽作品。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后,学生们早已迫不及待地要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样的交响曲了。
2.贴近生活体验音乐情感
在音乐审美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当中去寻找、去探索,能更真切地体验音乐情感。风靡一时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简直成了这个时代孩子的最爱。上街的时候只要睁开眼睛就会发现连大街上林林总总的物品都冠上了喜羊羊的图片。那么在课堂中我们又为何要避开它们呢。有一次上课前一天,我给我的学生留了一项作业,就是自己把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用乐谱翻译出来。孩子们热情高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各种版本的翻译曲都被拿了出来。我并没有夸哪个孩子的对,批评哪个孩子的有问题,只是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各自修改,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给同学们。结果,40分钟的课堂时间根本没够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谱曲的一些简单知识,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对谱曲、表演产生了兴趣。所以学生们很快就体验到了音乐情感,并且能把这种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
三、音乐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
音乐的旋律,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它充满着芳醇浓郁、绚烂多彩的诗情画意,但只有通过幻想和想象,才能亲临其境,有所观赏和领悟。那些极富想象力的儿童音乐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如我最审美的著名歌词作家李幼容,就是我国儿童音乐幻想创作的典范。他从童年在母亲那儿听来的民歌、童谣、乡土传说等产生了童年幻想,得到了启发,又经过苦苦思索,多方探求,为儿童写出了具有东方色彩的幻想组歌。他的每一首幻想歌词,都以最能夸张的典型事物,以拟人化、移情化的手法,构成一幕幕童话世界,使音乐幻想更具特色、更有魅力。这些都是音乐幻想教育的最好教材。
给孩子想象的权利,才是真正正确的答案。我们的应试教育已经圈圈框框地困住了我们的天真可爱的孩子,如果连音乐这片乐土也被剥夺,那么孩子们愉快的童年将如何实现?曾经认识一个患有轻度自闭症的孩子,有一天去他家,他正在涂一个小白兔的头像。以我们大人的常理想法来看,几乎没有需要下笔的地方,不过五官要简单地涂涂颜色,而这个孩子却不然,他正认真地用粉色的彩笔给小白兔的头涂颜色。我问他,你是不是涂错了啊?小家伙抬起头,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没错,我给它焗油呢!我心里一惊,又很安慰。多么想给我们所有的孩子都留下这么一片心灵净土啊。
四、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写道:“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再唤起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因此,在音乐审美教学中,为了成功地体验作品感情,利用各种形式再现形象,是有益的、必要的。例如,唱一唱审美曲的主题或主要片段,用乐器演奏审美曲的主题或片段,熟悉音乐主题,结合音乐进行身体动作或表演,随音乐击拍、踏脚、拍手,做音乐表演和舞蹈动作等。在低年级学生中,采取比较浅显易懂的方式,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引起自由想象,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如模仿小鸟、大象笨拙的步伐、狮子的吼叫、小天鹅的翩翩起舞等。
以上只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些浅显的经验总结。音乐审美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通过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丰富的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和措施,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丰富,音乐表现力得到了提高。同样,在音乐审美的教学环节设计上,可以再进一步地设计得巧妙、新颖,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与陶冶,使学生受益终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