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三节科学主义的德育启示

第三节科学主义的德育启示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必须看到的是,科学对德育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如前所述科学主义对德育造成并增加难题;另一方面,科学主义所提供的思维方法却会为德育带来理性资源。

第三节 科学主义的德育启示

很明显,科学通过对物质领域的巨大改造与贡献对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同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实现了人们从事实领域到价值领域、从规律认知到自觉认知领域的跨越。而德育对我们来讲,它毕竟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这就意味着人们接受一种事实存在与接受一种价值观念,其感知与内化的方式或途径是不一样的。但科学对德育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科学主义带给德育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如前所述);另一方面,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也能为德育带来智性的资源。

智性资源

无疑,科学通过对物质生活与生产领域的巨大贡献也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实现着从事实领域到价值领域的迈进。必须看到的是,科学对德育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如前所述科学主义对德育造成并增加难题;另一方面,科学主义所提供的思维方法却会为德育带来理性资源。

如何在德育内容上截断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的联系,从而重塑价值理性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实践中秉承这种科学理性,使我们坚持反思,坚持怀疑的否定精神,不轻易陷入轻信、盲从境地,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去确立价值观需要我们重视由科学主义而来的新实证主义所倡导的那种自由探讨。如果我们在求真的科学研究中把这种思维模式应用于价值观教育,就会营造出一种更为宽松的思想氛围,使学生启动自己的理性思索去进行价值认识、价值评价,并通过实证的途径去进行价值体验与价值认同。为此,价值观的教育将脱离教条主义的轨迹,把学生在价值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激发出来,形成情感体验与认知互动,进而内化道德原则为既定的价值观,在这里要具有一个真实的态度。

当希腊兴盛之时,罗马人还处于野蛮状态。比如说雕塑,罗马人完全按真人制作,真人脸上有个麻子,就要给雕像脸上凿个坑;真人臀部有块胎记,就要给雕像上面抹一把草汁。

后来,罗马人占领了希腊,再给祖先做雕像时,脸上的麻子没有了,臀部的胎记也没有了。受到希腊先进文化的熏陶,这帮野蛮人终于明白了艺术要高于现实。

罗马全盛时期,雕塑艺术进一步发展,所有领袖的雕像,一律是高大健美的,比例遵循黄金分割率,尽管实际上其可能是满脸雀斑或矮小身材。

当罗马兴盛之时,日耳曼人也处于野蛮状态,他们的雕塑完全真实,有麻子就刻麻子,有胎记就抹胎记。但就是这帮只会真实表达的野蛮人战胜了罗马,正如当年罗马人战胜希腊。

真实世界有三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什么就说什么;第二种,能说什么就说什么。早期罗马人只会用第一种表达方式,后来学会了第二种,等到他们学会第三种表达方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时,日耳曼人长驱直入,颠覆了罗马。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的思维框架中,“真”优先于“善”,即知识追求优先于道德追求,这取决于人首先与自然发生联系的自然排序,但在知识求得后的运用,应该首先考虑道德对其的制约。正是人们在运用知识上根本不去受道德制约,即无论对自然怎么运用我们的知识,是在大江大河上建电站,还是制造转基因食品或是进行核实验,都与道德无关。于是,人以真实的态度拥有的“真理”越多,但如果其与诚的分离,科学主义的知识应用失去了道德的约束,现代人的征服力越强就越是置自己于险境……

如何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给予德育途径方法论的意义,它又是科学主义对德育的智性资源的贡献。

德育的途径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环境影响等方向。科学主义的兴趣推动了德育规范化教学与理性设计,它把科学的、理念的和逻辑等要求加之于德育之中,促使德育向规范必要的学科发展,并在方法上将理念结论赋予生活实践的案例之中,最终将知行与行知两种德育本质方法统一起来。

近乎于每个大学生都熟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悌观,儿子在上大学前,就能详解《三字经》与《弟子规》。从知走向明,从明走向心,却是一个普遍的德育难题,故而才有了今天大学生对德育的“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的态度。以何种科学方法来完成这一内化,却需要我们以何种科学主义的方法来设计使他们在从认识走向信念的教学理性——情感体验。

上高中的儿子总是顶撞母亲。因为“青春期”遇到“更年期”,他无法忍受母亲的唠叨。母亲气得半死,尽管儿子也明晰孝悌的道理……做父亲的约儿子一块儿出门散步,两人走了好久,父亲却不发一语,儿子很纳闷,一直快到家门,父亲才拍拍儿子的肩膀,以男人对男人的语气说:“等一下进去时,给我的女人一点儿面子!”儿子也因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义气,态度有了改变。更为惊奇的是,父亲深深地明白这不是用父亲的权威与暴力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支撑起了儿子对孝悌的认识并走向信念的内在逻辑,父亲随后告诉儿子,你以后能做到下列真切地发生在你和母亲生命中的任一事项,才有权顶撞母亲,且我将不予干涉:

一、连续3个月每吃完一餐都必须催吐(妊娠反应);

二、乳头被儿子吸到破皮流血达1个月(喂奶);

三、裤腰里塞一个篮球达3个月(怀孕);

四、接受皮鞭抽打48小时(生小孩);

五、10个月不能喝自己喜欢的冰水、咖啡、冰红茶等饮料(为腹中的胎儿);

六、5个月睡觉不能翻身,只对一个方向(胎位顺产保证);

七、10个月不能出游,不能跑跳(为腹中的胎儿);

八、10个月不能生病,或者生病不能吃药(为腹中的胎儿);

九、到育婴室把屎把尿1个月(产褥期);

十、晚上每2个小时起床一次(照顾孩子)。

儿子看完这一切,心中深深意识到:当娘真累!

近几年,学校在德育方面秉承科学理性设计了更真切、更生活化的方法,实属可贵,贵在以科学理性为指导,使学生对德育的内化由认识不断走向信念。近闻,济南市花园路第二小学,学生将特制的沙包绑在腹前系鞋带,体验“准妈妈”生活,了解妈妈在孕时穿鞋、提水、爬楼梯的感受,从而体验做妈妈在孕育中的艰辛,完成对孝悌的内化,就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好方法。

我们的大学生哪个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但为何整个馒头、一盒盒饭就不屑一顾地倒入泔水缸里?你不用再去进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怜惜粮食的美德教育,只需在盛夏六月,把他们带进下面近40℃的闷热,上面蚊虫叮咬的麦田里,割上一垅麦子,他们便真切地有了感受,原来一个馒头是这样来之不易啊!

真切的情感体验,可以获得深刻的教化啊!

前些年,被贴在南京某大学公告栏上的一封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引发了社会各界和大学师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到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儿善良的心?

记得《新三字经》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这个黄香温席的故事,相信很多孩子小时候都听说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故事中蕴涵的为人的道理,却被一点点地遗忘了。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孩子们丧失感恩之心?

首先,感恩之心是建立在对父母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认同的基础上的。只有了解父母辛劳的孩子,才会理解父母为了自己成长所付出的一切的价值,也才会用感激之心来看待父母,但现实中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多是轻易地予以满足。如此,就养成了一种错误的观点,相当多的孩子错误地认为家庭条件很好自己的要求都是家庭可以承受的正常开销。于是也就出现了孩子永远也无法满足的现象。

其次,沟通的缺失,是孩子感恩之心丧失的重要外因。相当多的孩子不了解父母的工作。他们的生活,每天都是在学校和家庭间循环着。父母工作中的辛苦,他们不了解;父母面对生活所承受的压力,他们不知晓。而父母为了让子女集中精神学习文化课,也不愿意让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压力和艰难。

曾经有过一个成功的感恩教育的例子。一个孩子逃学去上网并且大手大脚地花钱。班主任老师协助孩子父亲从网吧中把孩子找回来后,没有一句批评,只是让孩子用自己的手抚摩父亲的手20分钟。孩子先是麻木地执行着老师的指令,但几分钟后就开始泪流满面了。因为那做泥水匠的父亲的手实在太粗糙了。孩子在抚摩父亲的手的过程中,体味到了父亲工作的艰难,也就明白了父亲所给予他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从此,这个孩子痛改前非,很快就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最后,价值取向的双向误解,是感恩之心丧失的内在必然。相当多的父母给孩子从小开始就确立了“读好书”就是最好报答的价值观,而潜移默化中,孩子也自然就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所以当他真的开始长大,到了应该懂事时,他依旧用如此的价值取向来作为家庭道德评判的标准。因此,尽管进了大学,他也依旧会提出各种的要求,并希望父母能无条件地满足。但和不断长大的孩子相比,父母的价值观此刻却已经改变了,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懂事了,能够体谅自己的辛苦了。这样就产生了矛盾,产生了父母对孩子不懂孝道的埋怨。可见,那位父亲辛酸的根源就在于他忽视了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感恩的心态,因为这是形成一个人责任意识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