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规律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德育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多种开端的规律,开辟多种渠道,有的放矢地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信、行几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德育过程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主动的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控制的人。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边活动的过程,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信、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信、行五个要素构成的,只有促使这五个要素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才能形成。知,即道德认识。它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是非、善恶、美丑判断时所伴随的内心情感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体验。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它是实现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包括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和行为关系密切,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信,即道德信念。它是人们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了解和认识,在自身强烈的道德情感驱动下,对履行某种社会道德义务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行,即道德行为。它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行为反应。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的政治思想觉悟高低和道德品质好坏的根本标志。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知、情、意、信、行五个要素彼此渗透,相得益彰,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信是保障,五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德育过程的实质是知、情、意、信、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统一实现的过程。从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看,在德育过程中,每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信、行的内在秩序,最后以形成行为习惯为终端。但是由于知、情、意、信、行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互渗透作用,每一个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并非一律沿着上述程序,实际上,知、情、意、信、行各方面都可以作为开端,德育过程既可以从传授政治、道德知识开始,也可以从陶冶情感开始,有时还可以从磨炼意志、培养信念或者训练行为习惯开始,这就为德育的每一具体过程的多种开端提供了可能性。在德育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多种开端的规律,开辟多种渠道,有的放矢地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信、行几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并不像智育过程那样主要通过一门一门课程的逐年增加和变换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各种思想品德教育在各个年级同时反复进行来实现的。每一阶段的教育内容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这一教育内容的结束,还必须在其他阶段结合其他内容,采用有效途径,在更高的层次上反复进行。这是由于受教育者在将政治观点、思想意识及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观念、情感、意志和行为时,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实践过程。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行为要求随着形势的发展、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长期性和反复性。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只有经过由知到行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当然这种反复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螺旋式向更高层次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品德素质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统一形成的。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告诉我们,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螺旋式曲折前进的。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其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出现反复,甚至较大的反复也属于正常现象。但这种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包含着新的发展因素。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不能一曝十寒,要有长远的计划,周密的安排,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念,抓反复,反复抓,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引导学生在反复中前进。

(三)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是在与外界的活动与交往中形成的,又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作为外部因素的教育影响,只有成为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对象时,才能显示出它的教育意义和作用,才能被纳入主观反映的领域,与学生的情感、意志、需要、动机等因素发生作用。受教育者只有在参与道德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活动和交往,外部影响便难以引起学生的思想矛盾运动。因此,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正式团体组织的活动和交往及非正式团体的活动和交往两大类。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正式团体组织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形式。在学习活动中,交往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重视学习活动的组织。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寓德育于学习中。但教学活动不是唯一的活动方式,学校在教学活动之外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生产劳动、参观访问以及社会实践,由于其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际交往多等特点,使学生能得到较全面、充分的发展,这也成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渠道。

然而,学生除参加学校班级和团队等正式团体组织的活动之外,还经常参与一些非正式团体的活动和交往。这些团体不是有组织的,而是以个人感情的好恶为基础形成的,如邻里关系、朋友关系,这些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同时,由于这些活动和交往的自发性,其中有些是不健康的。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教师除要指导学生参加正式团体组织的活动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非正式团体的活动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使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呼吁教育者必须记住,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自治的人,而不是被人所治。这种“自治的人”,是指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自我教育是青少年学生自觉参与自身思想品德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形成个人品德的根本动力。德育过程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主动的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控制的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道德水平的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他们抵抗腐蚀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这对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十分有益。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边活动的过程,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各种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教育的结果,但是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是教育的主体,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内因是很重要的。所以,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这种自我教育能力是在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强烈进取心的一种表现。受教育者一旦形成了教育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这种思想品德就作为个体的道德修养转化成为一种能动的自我教育力量。在德育过程中,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两种并存的教育力量,教育者要善于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将教育者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