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早在中国周代的《易经》和《诗经》中,就有关于两性关系的不同描述或总结。中国的性学研究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初,尤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关于性学方面的著作开始增多。“文化大革命”时期使性学研究工作几乎停止,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性学研究再次开始复苏,大量的性学著作涌现。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早在中国周代的《易经》和《诗经》中,就有关于两性关系的不同描述或总结。尤其是《易经》中,滋阴补阳、阴阳相合的理论对中国人性观念的产生、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尽管汉代以来统治者力推《礼记》和班昭的《女戒》等书,严格男女交往的礼节及规范,但性学研究并未中断,如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简中就有《含阴阳方》、《天下至道谈》等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性生理、性心理和性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性学专著。大概在隋前成书的《素女经》被誉为中国性学的集大成者,对今天人们的性爱生活依然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22]隋唐时著名医师孙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从养身保健的医学角度广泛讨论性的医学价值,详细记述男女性交合意就会使人长生不老,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更为重要。据考证,自秦到宋涉及性的著作有30多部、390多卷。仅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简中就有五部著作讨论性科学和性教育的内容。[23]以后在“性禁锢”主流文化的压制下,近千年的儒家封建思想使性学研究深受影响。

中国的性学研究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初,尤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关于性学方面的著作开始增多。但“文化大革命”使性学研究几乎停止并出现倒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全面复苏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出现了大量性学专著,在性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以下分类介绍我国的性学研究情况:

1.从心理学、生理学角度研究性的成果

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研究性的专著较多,大多集中在性学研究初期。如1912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撰写《色欲与教育》一文,主张对性积极地加以引导,这是近代中国提倡性教育的最早论述。[24]1924年北京大学的张竞生博士,通过对中国性文化的深入研究,出版了《恋爱与卫生》、《第三种水》等性学著作。在中国首次系列讨论性生理、性心理、性变迁等问题,同时提倡把性科学和性美学结合起来,通过避孕、节制生育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25]周建人在20世纪20年代曾在《妇女杂志》上发表过关于性教育的文章,指出性教育在我国一方面被蒙上一种封建神秘的色彩,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的侵蚀,许多男女青少年没有正当的性的教育而染上恶习。如果不进行正当的教育,无论与青年个人的生长发育和道德品质,还是与国家民族的前途都是有极大的妨害。这种教育需要通过父母和教师循其自然地进行。教育的方法就是要用科学知识来战胜愚昧,使儿童和青少年对性的本能既不视为神秘和秽亵,又不养成恶劣的习惯,使他们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卫生习惯。1946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指出:人的性行为在社会延续和稳定中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破坏社会结构的潜在力量。正因为性具有正、负作用的两重性,所以人们必须正确对待两性关系,社会要规范男女的性关系,对男女的性关系加以严格控制。[26]1956年在王文彬、赵志一、谭铭勋的《性的知识》一书中,几位专家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给青少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文化大革命”时期使性学研究工作几乎停止,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性学研究再次开始复苏,大量的性学著作涌现。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如周建人的《性教育与家庭关系的重要》一文,提出对青少年如果不进行正当的性教育,就会对他们的生长发育和道德品质产生不良影响,就会对国家的前途存在极大地妨害。1982年著名的医学家、社会活动家吴阶平出版了由他主持编译的《性医学》,从医学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性生理、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等方面的知识。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性学和性医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在我国的建立。1985年阮芳赋教授主编了《性知识手册》一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行编写的第一部中型性学读物,为性教育提供了一个现代的性科学知识基础。在此期间,一些学者还先后出版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性科学著作和普及性读物,如姚佩宽主编的《青春期教育常识》、朱维炳主编的《学生青春期问题100例》、洪嘉禾教授等编著的《性的教育》等。[2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性生理、性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大幅度增加,具有代表性的有十几本。1995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雷渡桥的《混沌初开——来自当代大学生心灵的报告》,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及性爱。1996年向娅的《男女十人谈》收录了10篇涉及不同群体的性观念和性心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群体的性爱观和婚恋观。1996年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相继出版的《性生理学》、《性心理学》;1997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潘小平的《季风来临——女大学生性心理实录》,从女大学生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的性心理问题。1999年郑日昌的《大学生心理诊断》一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分类以及解决途径。2002年卢文玉、孙百忍编写了《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一书,详细全面地介绍了当代健康的概念、意义、目的、任务以及大学生应该有的健康知识。其中论及了大学生的性心理障碍的诊断治疗、青春期性心理、恋爱心理以及青春期生理心理特征与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2005年由郭晋武与谭晓东主编的《大学生健康——生理卫生与疾病防治篇》与《大学生健康——心理卫生与行为健康篇》,成为21世纪高等学校健康教育系列教材被广泛采用。上册从大学生的性生理健康及性传播疾病防治等方面切入,下册从心理健康的概念、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人格与健康、情绪与健康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阐述了大学生的性心理特点,性与恋爱的心理困扰与调适,欲望、性冲动与想象,性行为的分类,性与道德、性与爱情、性与婚姻等方面的内容。提出在现代生活中通过婚姻来满足性欲才是符合道德的观点,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法律保护的错误的性行为;认为我国目前应该注重早期的性教育,将各种性问题预防在发生性结果之前是明智的选择。2007年周盛平的《呼唤阳光——你不了解的艾滋病群落》,用介乎纪实和深度研究的笔法,揭示艾滋病在我国发生、流行、蔓延的最新情况的报告。

除以上专著外,大量出现了从心理学、生理学角度研究的论文,均从青少年的心理角度对性教育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某一地区、某个群体的性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实践层面上研究对个体的性教育问题。

2.从文化学、人类学角度研究性的成果

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部:

1988年由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瘦马、毕四海和朱幼棣的合著《人工流产》一书,描写了许多人工流产背后的喜怒哀乐,作者用翔实的材料揭示了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和婚姻问题的复杂性,并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反思。1989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天狼的《当代大学生的性意识》,该书笔录了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大学校园内的性意识的萌动,80年代大学生性观念变革的过程,以翔实的纪实故事描写大学生丰富而复杂的恋爱方式以及不同类别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方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性学研究成果颇多,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部:1991年性社会学专家刘达临教授编著的《中国古代性文化》一书,详细论述了中国人数千年来性的发展史。1995年他的《纵横华夏性史》以专题的形式论述了中国的性发展史。1996年他的专著《世界古代性文化》,对中外古代性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内容包括了性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婚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禁欲和纵欲;性压迫与性剥削;神秘的古代房中术;性小说、春宫图神秘文化和性与异常性行为等方面。从对历史的梳理中发现了中国古代性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规律,重点阐述了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性的地位和作用,古代的性文化对现代性文化的影响等。1999刘达临教授的《性与中国文化》一书通过全方位的视角,对我国性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认真梳理。重点阐述了性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过去的性文化对现代的影响,并指出学习过去的性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为创造幸福、健康的生活增添光彩。1999年赵建国与汉林的著作《危险关系》中反映了当代畸形恋情的危害,作者认为如果爱情的对象不受限制,人的情感就会陷入危险关系中,将对自我的身心健康及幸福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进入21世纪以来,性学研究较为广泛,大多成果开始向纵深拓展。如2001年范可钉的《情爱文化纵横谈》,该书共四章,前三章从横向的角度梳理情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最后一章从纵向的角度阐述西方情爱文化的历史闪光点。2002年石方教授的《中国性文化史》一书,详细考察了人类史前期的性文化,奴隶社会的性文化以及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两宋时期、辽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性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这是第一部系统涉及中国性文化发展史的理论巨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2003年性社会学专家李银河教授编写出版了《性文化研究报告》,考察了中国从1979年至1999年20年间性文化的变迁,作者通过对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自慰、性快感、同性恋、卖淫等问题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了应该揭开性的神秘面纱,将性的问题看成是与人的权利有关的问题,打破传统文化只强调义务而忽视权利的失衡局面,将性的问题与人的快乐、幸福及精神生活的质量紧密联系起来。建议中国要进一步完善性道德、性政策及性法规等社会规范,从而建立起一套健康的性文化体系。2006年出版的权雅宁的《中国女性道德的文化透视》一书,通过引用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资料以及社会学调查报告,梳理出一条上到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历程、下到当代中国女性的道德建设清晰脉络,用人类学方法对女性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同年南京大学的张红教授出版了《从禁忌到解放——20世纪西方性观念的演变》一书。该书通过对20世纪西方的性道德发展轨迹的历史梳理,勾画西方性道德的发展从零到高峰,又从高峰滑至半山腰的曲线图。指出西方的性解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方社会的传统性观念,大多数西方人仍坚守传统观念,性解放知识削弱了人们性关系中的宗教禁忌,使人们的性选择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同时人们接受了多样化的生活方式。[28]这些研究成果均从文化学、人类学角度研究的性学,标志着性学研究向纵深方向拓展。

除以上著作外,这一方面的论文也有很多,如齐海的《试析自然主义文化因素对大学生性道德观念的影响》;王明旭与李兴民的《中国古代的性教育》;苏红与任永梅的《对我国性教育的历史追溯、比较分析及其反思》;王雪峰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性教育的兴起》;梁景和的《五四时期的“性教育”思潮》;史成礼的《中国现代性科学》;朱梅的《20世纪初中国的性教育》和雷良忻、漆书青、席殊的《中国大陆性教育的发展(1979—1995年)》等,这些文章都是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性教育的经验教训。而孙萍的《当前我国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更多地分析了出现性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指出:大学生自身性生理成熟前倾与其性的社会成熟滞后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的“不教育”与网络时代传播媒体的“泛教育”是大学生性道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29]

3.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性的成果

这一角度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实证研究上,其内容之多,数量之大堪称空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专著有以下几部:

1995年刘达临教授的《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2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精华本)一书,被誉为“中国的金西报告的巨著”,围绕着中国人性观念和性行为等内容,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了2万例样本的性行为和性观念现状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中学生、大学生、城乡已婚者和性罪犯在内。作者通过调查结果指出青少年的性问题非常突出,但我国缺乏应有的指导,并提出社会应该正确控制人们的性问题,而人们应该自觉接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控制。1997年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的《全国大学生的异性交往》一书,以抽样调查为基础侧重于高校大学生两性交往的行为研究。

进入21世纪,性学方面的调查研究明显增多了。如2000年潘绥铭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一书,从13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性观念及性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内容涉及大学生的生理发育;性观念和性行为的自我评价;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水平;异性交往程度;性骚扰程度;对于性教育的需求;制约性行为的因素;同性性行为、独自性行为和人际性行为等。2004年潘绥铭教授与美国性社会学之父盖格农等联合出版了《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该书通过为期一年的大量的问卷调查,详细地分析了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误区以及性革命的历程,提出了当代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性道德这一复杂问题。作者主张:当“性”即将发生和发生之后,判断道德与否的关键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是否侵犯他人的同等权利,如果没有侵犯,那么这种以爱情主导的性行为是符合社会规范的。2004年5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潘绥铭教授和杨蕊的《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该书首次严格采用社会学规范的实证调查方法,对中国大学生从1991年—2001年10年间的性观念与性行为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变化的轨迹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大学生的性观念、性发育情况、异性交往、性交易、同性恋、防预艾滋病的知识水平和对性教育的需求等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总结了大学生在这十年中性爱行为的总体变迁情况,是一本标志中国性社会学日臻成熟的研究成果之一。另外,2004年胡珍教授的《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研究》,以2000年—2003年对5070例大学生性文明调查和2002年在四所大学进行的调查为基础形成的大学生性教育实践探索的对比研究。通过调查系统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性教育现状,大学生在中小学接受的性健康教育,我国高校的性教育及大学生性知识现状,我国高校恋爱观教育的变迁,大学生对性教育的评价及思考,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性生理现状。分析了大学生性冲动的诱因及大学生性缓解的方式,并专题研究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是一本迄今为止在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性教育方面最为全面的实证数据的总结。

除实证研究成果外,还有一些性社会学专著值得令人关注。如2006年著名性社会学专家李银河著的《李银河说性》,作者试图在与性学有关的问题上传播一种冷静、客观、理性和正确的观察角度和理念,期望人们能够改变一些错误的性观念,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享受到快乐的人生。李银河教授对性的理解科学而前卫,她的观点融中西文化于一体,对于中国社会当前的性状况认识深刻、透彻。另外,2009年李银河教授相继出版了十本有关性社会学方面的专著,如《生育与村落文化》、《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性的问题》、《福柯与性》、《后村的女人们》等。她提出了一些前卫的、独特的观点:按照中国传统的性观念,在性领域中,任何行为都是可接受的,只要不是过度挥霍生命精力。在中国文化中,性既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也不是有罪的事,它是一件有益于健康和人伦,因而是很自然的事情。尽管有些观点人们褒贬不一,但对人们的性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2006年陈乐、唐毅红的《性社会学》,向读者展示世界与我国最新的性社会学科研成果。结合当今世界性学发展形势,引用中外最新的数据资料,以“性”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研究与分析。2006年方刚博士的《第三性男人:男人处境及其解放》,作者在大量阅读了男性研究与男性运动的英文书籍基础上,提出了男性解放的新思路和新观点,探讨了男性解放的诸多问题。2007年祝平燕和夏玉珍主编《性别社会学》一书,从性别差异的角度阐述性的问题。除以上著作外,有些论文从个体的具体行为出发,提出了一些指导异性交往的方法。

4.从哲学、伦理学角度研究性的成果

从哲学、伦理学角度研究性学的成果也较多。主要有:1992年王伟、高玉兰主编的《性伦理学》。该书从性的伦理本质;性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原则;婚姻关系中的性伦理;婚前婚外关系中的性伦理;性犯罪中的伦理研究;性教育的伦理内涵;性革命的伦理评价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性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以科学的态度展现了人类性道德现象的方方面面,并对这些现象的规律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目的是引导人类性文明朝着健康、有序、积极的方向发展。该书中提出:在当代中国,如果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伦理学,关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性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性道德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2006年刘文明、刘宇编著的《性生活与社会规范——社会变迁与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性》一书指出,古今中外大多数社会,都力图对性行为予以规范,将它限制在婚姻许可的范围之内。然而,不同文化与社会,对男女关系的看法不同,对婚姻的理解不一样,因而造成了人类文明中性道德与婚姻形态的多样性。作为人类本性的性,从生理上来说是人类普遍的本能,但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因不同的社会规范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行为方式。该书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人类文明中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性生活与性规范进行详细考察。由此揭示出人类性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当前在我国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性道德和性规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除此之外,还有2007年胡晓萍著《价值与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从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性和谐的价值以及性生活中的伦理规范。

2008年性社会学家刘达临教授与胡宏霞博士联合编写出版的《性学十三讲》一书,是以性心理和性社会学为视角写给大学生的性健康方面的专著。作者通过回顾中国性的历史,利用六章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当今世界因性问题所引起的色情文化、卖淫问题、性病、同性恋和性犯罪等消极现象以及性文明与性健康的关系。旨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价值判断能力,指出大学生应遵守的性道德的基本原则,提出大学生性教育的方式和途径。通过性生理、性心理与社会关系的阐述,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爱情,正确对待失恋。2009年段少军先生的《性道德概论》一书,从当今社会存在的性问题入手,紧密联系实际,对性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对性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范畴,性道德教育、评价与修养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提出性道德应该遵循男女平等原则、性禁忌原则、生育原则、婚姻原则、私事原则和无伤害原则。认为青年人应该理性控制性欲望,用坚强的毅力抵御来自各方面的性诱惑,保持自身的完美,推动性爱文明的发展。

5.性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

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许多有识之士明显意识到性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中青年人的性教育开始向更科学、更人文的方式转变。这一时期性教育方面的成果逐渐增多,研究对象多集中在青年人身上,具有代表性的专著有:1985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平的《大学生的恋爱观》,通过对大学生恋爱的各种事例的分析,探讨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正确恋爱观,指出了大学生应该遵守的道德观应该是有始有终,遵循承担责任的爱情规则。1989年洪嘉禾的《性的教育》一书,通过性爱篇、性心理篇、性教育篇、婚育篇、性困惑篇、节育优生篇等内容,介绍了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知识。同时提出了性教育要通过家庭和学校循序渐进的进行,尤其提出了大学生的性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行为特点进行。1996年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相继出版了《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伦理学》、《性审美学》和《性教育学》五本性健康教育系列图书。这套教材是高等院校进行性健康教育难得的教材。其中由田书义、蔺桂瑞、刘晓晴主编的《性教育学》重点介绍了性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概况。通过探讨性教育的内容、原则和途径以及性传播疾病预防与治疗的方法。同时提出了对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和成年人分别进行性教育,使教育具有针对性。1998年史泓、杨生平主编的《性审美学》则强调了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意义。该书通过详细论述性爱美的本体;性爱美观念与特征、性爱的审美享受;西方性爱审美发展;中国性审美发展;性爱美与艺术;性爱美与恋爱;性爱美与婚姻;性爱美与人体;性爱美与风度;性爱美与服装;性爱美与妆饰等方面内容的研究,认为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发现审美的自我,发现生命的整体的美,真诚的体验生命之美。更加热爱人生、珍惜人生、享受人生,使人们在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审美和性的社会适应能力上获得全面健康发展。提倡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性健康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30]2001年出版的贺希荣的《道德的选择:来自大学心灵的报告》,该书选择了1992年—2002十年间,我国大学生在政治、经济、学习、人际交往、爱情婚姻、个人德行等6个方面的客观写实材料,从心灵感受和理论层面上,透视当代社会变迁和道德嬗变交互影响下的大学生多变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道德生活。这些研究成果对笔者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性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进入21世纪,更多的成果则围绕着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针对大学生性教育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如2002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卫生部生殖健康专家季成叶教授主编的《性科学教育读本》(大学卷)。这是季成叶教授组织出版的五卷科学、系统的性教育读本中的其中一卷。作者从性科学、性教育和性文化,性生理与性卫生保健,科学性生活与避孕,健康的性心理,性心理障碍,性伦理和性道德,婚前保健和性生活的准备,人际交往技能,提高性自我防卫能力,防止性病和艾滋病等十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并着重说明摒弃危险的性行为,建立健康的性行为,是预防性传播疾病最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在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同时,掌握社会认可的性伦理、性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态度,最终建立良好、健康的性行为。[31]2002年高尔生等主编的《青少年及未婚青年生殖健康现状、展望及策略》,这是一部关于青少年及未婚青年生殖健康研究及策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涉及面很广,有从性知识、性态度与性行为、非愿意妊娠和人工流产、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到性病与艾滋病等生殖健康状况方面的大量论述;有对当前学校性教育现状的分析;也有对青少年性教育、同伴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探索。2003年詹光斗、张龙杰主编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系列读本”之《青春如潮》,全书共分13章,以青少年易接受的形式,通过生动真实的大量事例,传播青春期的相关知识。2004年吴来苏编著的《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通过对中国古代道德思想发展历史及古代思想家有关人格教育思想的梳理,对性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对人类婚姻家庭历史的考察,从而提出了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提高自身修养的途径与方法。2006年陈铭德与朱琦的《性教育的困惑与对策》一书,对性教育的内涵及认识、性教育的主要群体,我国性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性教育的目标、主要内容、实施途径及策略,尤其是指出了师范院校应开设性教育必修课的重要性。2006年江剑平教授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一书,通过对性生物学教育、性心理学教育和性社会学教育三个纬度的论述。提出通过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使他们及早掌握性知识,消除性无知所带来的伤害,预防性传播疾病,促进大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指导他们树立健康的性观念,规范大学生的性行为,帮助他们提高个人素质并和谐发展。2007年吴杰等编写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读本》,向大学生介绍了艾滋病预防和治疗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艾滋病的防范意识并掌握预防方法。2008年杜建林的专著《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的方面详细论述了大学生生殖健康相关知识体系和理论成果。同年,胡珍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出版了《大学生性健康教程》一书,该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作者通过对性知识、性生理、性心理、性文化、性安全与性保护、性审美、性活动、性道德和性法律等内容的详细研究,旨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性的本质和作用,合理把握性爱,该书比较适合作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教材使用。2009年由邹克扬和贾敏编著的《大学生性教育与艾滋病、性病防治》,详细介绍大学生性生理教育和性心理教育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并介绍了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原则,大学生性道德的调节手段,旨在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性道德规范的实践能力。同时介绍了艾滋病、性病的感染途径及预防措施,该书被教育部推荐为适合于高校性教育的使用教材。2009年王滨有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从生殖系统结构与生理、性心理障碍及性罪错、婚恋期性教育、常见性传播疾病及其艾滋病的防治等。提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年曹坤明编著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期望大学生通过对该书的学习,使他们能够掌握科学的性卫生知识和生殖卫生保健知识,以期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生殖健康水平,促进其科学健康行为的建立。但国内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校教育上,关于家庭和社会性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少,笔者查阅到的相关专著有代表性的是徐灿茹、王文雄编著的《青春期家教漫谈》(1996)和李兴国、蒋南华主编的《中学生父母必读——青春期的家庭教育与指导》(1993)。这是今后性学研究应该突破的方向。

除以上性教育方面的著作外,国内有关性教育方面的论文也非常多。总之,从网上搜索结果显示,从1994年—2011年涉及大学生性教育的文章920篇,学位论文20篇。有的从性教育的调查分析入手,有的从途径上探讨,有的注重于性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

关于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的论文,如2010郭瑞雪和李峰的《大学生家庭性教育状况调查研究》,通过对360名17岁~25岁大学生的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家庭性教育开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家庭教育责任意识和教育能力。刘珊珊与马飞的《大学生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的综述》指出当前大学生在性行为上出现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性教育的缺失。提出应该借鉴西方成功的性教育经验,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性教育模式,重视性道德教育,积极开展性心理咨询活动,构建终身性教育体系。赵瑞芳的《大学生性教育状况的调查》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山东工商学院1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性病与艾滋病知识、性观念、性教育状况及对性教育的需求调查。得出结论: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大学生的性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大学生对性教育的需求较高。为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建议应加强大学生的性教育工作。另外,黎钰林和沈又红的《当前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困境及其症结》,认为大学生性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性教育困境重重,专门性和独立性不强,观念桎梏依然严重,教育内容窄化和失衡,缺乏主流渠道和正面教育。尤其是在观念、内容、途径和方法上都缺乏审美精神的统摄和美的形式的装点,成了缺乏“美”的教育,“美”的缺失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性教育困境的症结所在。蒋春雷和李明睿《开放时代大学生性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前景展望》,指出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发展现状与受性教育的程度已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性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性教育,对弘扬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质、享受性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关于性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上的研究论文也较多,如粱燕芳的《大学生性科学教育课程的设置研究》,冯宇平的《对当前大学生性道德现状的分析》指出大学生性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初步探讨了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从性道德角度进行探索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少,从1995年—2011年间共有中文期刊论文46篇,学位论文有6篇,均为硕士论文。这些学位论文都从性道德的角度探讨了高校性道德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提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建议。如中山大学硕士雷湘竹的《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研究》中指出:要将性教育纳入课堂,培养良好的性道德;重视隐性教育,建设良好的校园性文化;开展性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的性道德升华。首都师范大学的王静在《当代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研究》中指出:要引导正确性观念、培养正确的恋爱观与家庭价值观、加强性道德的自律性。贵州师范大学刘震祺的《贵州大学生性道德教育》,通过对贵州省大学生的性道德问题调查结果提出性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如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和社会教育的潜在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身修养。除此之外,还有苏州大学张艳的《当代大学生性道德研究》;中山大学袁洪亮的《当代大学生性行为的道德分析》和成华青的《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王挺的《当代我国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研究》等,均认为道德教育是性教育的重点,并在文章中阐述了性道德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与途径。同时指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性教育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