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

提高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高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高校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研究开发集散中心,主要承担两大任务:教学和科研。一是要加大政府投入,目前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一般占当年该国GDP的2%以上。以美国为例,其政府科研经费支出占GDP的3%左右,而我国目前的这一比例不到1.5%,因此政府应逐步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

提高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

高校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研究开发集散中心,主要承担两大任务:教学和科研。国家和社会每年向各高校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培养一大批人才的同时,也产生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还相当有限,这当然是许多因素造成的,但是我们认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太低是一个重要原因。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意义重大:

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机构,不但要努力研究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而且要花大力气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可以将高校科研活动推到新的更高阶段。技术成果是否可行最终要通过实践活动加以检验。尤其是生产实用技术,只有应用于生产过程,才能验证它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程度。同时,科研成果只有通过推广才能暴露出原来科研活动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和矛盾,从而为原有成果的改进提供方向。而合乎生产实践需要的科研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必然会推动生产的发展,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科研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把科研工作推到新的更高阶段。此外,科研活动的选题、结构和研究方向,也有赖于科技推广活动的检验,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调整,从而使科研工作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是保证高校科研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相对紧张,通过科研成果的有偿转让和产业化,可以解决一部分科研经费的来源,促进高校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更多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高校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是提高高校学生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不高,已经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过少。在高校科研过程中让大量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参加,通过参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作,解决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因此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是一个提高学生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如下:

1.高校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方式存在弊端,部分高校科研人员市场经济意识薄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没有形成产品经济的思想,也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织科技商品的生产、交换和管理的经验交流。

2.科技开发经费不足,使得不少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高校主要从事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其形成的科技成果大部分需要经过二次开发等一系列环节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这些环节的实现需要大笔可观的经费支持。二次开发经费不足是我国科技开发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校更为突出。由于高校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大多数是基金项目或预研项目,这些项目的资助额度都不大,仅够维持项目的完成,因为国家对高校承担的这类课题投资原则是面宽量小、单项,课题在取得初步成果后便没有经费进行中试和推广,加上高校无处申请推广经费,使得许多有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

3.缺乏有效的技术中介机构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可行的办法是在高校和企业之间由技术中介机构建立起联系的桥梁,但是这些中介机构目前的运作模式即定期召开技术市场交易会进行技术信息的供求传递,表面上看是企业和科技结合的最佳途径,实际则不然。科技成果作为一种商品和一般商品不同,它的买卖不是简单的转让行为,需要在转让合同达成后结合不同实际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开发。而且由于技术水平等各方面的原因,这种合作往往是一种长期行为,所以中介机构只是简单地把一个科研成果提供给需求企业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

4.高校不少科研成果本身存在问题。高校一般从事较为基础性的研究,其科研成果多为实验室的小试成果,完成原理样机就算完事,而对没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来说,这样的新技术、新产品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些属于理论性、技术性较强的实验室成果距离应用于大规模生产,其间还存在许多问题。根据有关部门对近年来各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应用情况的统计分析,高校科研成果的应用率最低,而在无接受单位、成果缺乏成熟性致使成果不能转化的情况中,高校所占的比率最大。

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一项环节复杂、风险极大的工作,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等多方合作才能实现。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改革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和职称评价标准。高校科研活动要跳出为科研而科研的怪圈,做到既要看重“名”,也要看重“利”;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要做到专家鉴定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全面衡量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用;职称评定要注重学术价值和开发效用并重,防止课题立项和成果转化相脱节,科研活动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外;科研开发要以产品为主线,以需求为驱动,更好地与生产需求紧密联系,以利于成果转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后带来重大经济效益的要在经济上进行重奖,真正使有创新精神、为国家作出贡献的高素质教师能名利双收,提高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

政府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应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的金融投资体系。一是要加大政府投入,目前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一般占当年该国GDP的2%以上。以美国为例,其政府科研经费支出占GDP的3%左右,而我国目前的这一比例不到1.5%,因此政府应逐步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二是要加强与国外集团公司的合作,筹措资金。发展同国外集团公司和外资企业的密切合作与交流,向外寻求资金来源也是高校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的一条途径。目前不少高校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天津大学在学校外事办的支持下,先后与日本丰田公司、大成化学股份公司、美国史克必成公司、联合技术公司、霍尼弗尔公司等合作。国际合作除了可以获得资金设备上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国际上最新的科技信息,使得高校的科研工作瞄准国际发展最新前沿,与国际接轨。三是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扩大融资渠道。金融部门以往的贷款较少涉及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原因之一是风险太大,所以要建立完善的科技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促使金融部门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贷款。另外,高校自身也应该直接拓展融资市场,有条件的高校可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的办法筹措资金。

2.建立有效的市场中介,加强科技情报信息网络建设。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科研活动与市场和生产是脱节的,导致其成果在应用价值上的局限性,而生产企业又多是没有强大技术开发能力的生产车间型的企业,所以他们希望的是完整成套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这就需要中介机构在牵线搭桥的同时还要进行许多实际的调查工作,一方面深入了解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和应用方向,进行成果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和市场前景的详细预测,并在投资的风险和回报大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对一个需求技术的企业要进行实地调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帮助企业了解某个新产品的整个概况,制定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以及企业人员素质要求等一套可行性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中介机构真正成为高校和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

3.高校应主动提高科研成果本身的市场适应性。高校科研人员应转变观念,改变以前那种关起门来搞研究的错误做法,在科研项目的选题方向上、具体研究过程中努力满足市场需求。首先是要注意技术的成熟度。高校科研要改变以往只是满足于取得实验室的小试成果,完成原理样机,并在刊物上发文章就完事的科研模式,而是要积极与技术开发能力较弱的企业合作,对成果进行二次开发,提高技术和产品的成熟程度,或者按照厂家的意愿将成果孵化得更加成熟。在这方面,学校应制定各种激励机制以提高教师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将教师的晋升、职称评定与其科研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其次是要注意成果的配套性。高校的许多科研成果只是停留于单项技术,而企业生产则需要一整套技术—— 组成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的技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所以高校在进行科研开发的过程中,应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为企业提供配套技术。另外,高校科研人员也应转变观念,紧紧依靠企业,与企业密切合作。同时要使企业认识到高校不仅基础研究能力强,还拥有门类齐全的学科作支持,具有强大的应用开发优势和能力,通过吸收高校的技术成果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当然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高校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教学科研的相互关系,坚持立足教学和科研这一根本,以取得经济效益为手段,达到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效果的目的。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高校主要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这样可以扬长避短:一是资金投入少而经济效益可观;二是发挥了智力优势,避免了产品开发的长周期。大学一般不应独立创办企业实体,而应依托企业强有力的产品开发能力及市场机制,实现自身研究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