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教育的历史沿革的分析

和谐教育的历史沿革的分析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教育的历史沿革和谐教育是古希腊时期提出来的。可见柏拉图的和谐教育是指理性、欲望、激情的统一协调,而以理性为领导。因此,其和谐教育有着划一的蕴含,对个性强调不够。可见,古代的和谐教育大都在于以理性和天性为指导,给情、欲等以转变和控制,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教育的民主化、个性化被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国家化取代了宗教化,和谐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目的而推动着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和健康发展。

和谐教育的历史沿革

和谐教育是古希腊时期提出来的。文献表明,最早比较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应当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他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指出,要构建一个理想国,需要哲学王、军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守其本分、分工合作,构成一个完善的、理想的、正义的、和谐的社会。在此假设下,每个人的灵魂中也有三种成分,即理性部分、无理性部分(欲望部分)及激情部分。

他指出理性部分如果在三种灵魂中起到决定和领导作用,欲望和激情服从领导,并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三者相安勿扰,没有纷争,则这种人就是一个正义的、和谐的人。可见柏拉图的和谐教育是指理性、欲望、激情的统一协调,而以理性为领导。因此,其和谐教育有着划一的蕴含,对个性强调不够。这与他对理念的强调和追求有关,而最高的理念在于善,只有符合善的原则的国家或事物才是正义的。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有关和谐教育的某些观点。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 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理性是统帅,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性标志。一个和谐的人,就要有三种因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而前二者要服从理性。这些观念对后世“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提出影响甚大。

中国古代的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张载等人均对性与情、性与欲的关系进行过论述,其目的大都在于把情、欲等通过教育转变为善的,与性一致,达到培养“仁”的目的。可见,古代的和谐教育大都在于以理性和天性为指导,给情、欲等以转变和控制,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西方进入中世纪后,由于社会制度、宗教统治等原因,古老的和谐教育被彻底践踏,人性被泯灭。畸形的教育目的—— 培养教士和封建统治者,以及宗教意志和信仰的统治,使理性被压抑,和谐教育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一切为宗教及政治统治服务,从教育内容到教育形式、教育方法都是片面的、专制性质的。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启蒙运动结束了黑暗的中世纪,开启了近代历史的大门,和谐教育重新被提出来,并被推崇备至。培养目标由畸形到和谐,由此,大批博雅的通才、绅士、上层人物、国家管理者、实用性人才等世俗人才被培养出来。人的和谐发展与自由、民主、科学联系起来而被歌颂。其典型的思想派别有人文主义、自然主义、科学主义、国家主义等。这些思想流派都十分重视和谐教育,从而丰富了和谐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思想等,使和谐教育的内涵趋于完善。

在现代教育史上,人类对和谐教育的追求仍然没有放松,和谐教育被广泛实施,以民主主义、实用主义、集体主义为代表的各个思想流派都从不同角度发展和扩充了和谐的教育内涵。教育的民主化、个性化被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国家化取代了宗教化,和谐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目的而推动着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和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