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的内涵、功能及传递方式

知识的内涵、功能及传递方式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国后现代主义学者利奥塔曾对知识的内涵及分类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除了人们一般了解的科学知识,还应当包括叙述知识,即“如何操作的艺术”、“如何生活”、“如何理解”等人文方面的知识。3.知识的传递方式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是运用书面或口头语言来进行的,口耳相传、课堂教学、出版物等都是知识传递的基本方式。

■ 对知识的基本认识

1.知识的内涵

有关知识的定义不计其数,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教育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给知识下了种种定义,比较趋于一致的看法是把知识作为认识的成果。“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经验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理论是比较完备的知识形态”,“知识一般分为三大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顾明远:《教育大词典·第六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这是对知识的传统分类。

由于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知识的资源得到了空前的开发,知识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对知识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当今社会的知识与以往社会的知识有着根本的区别。知识已不仅仅停留在认知范畴,作为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知识的概念已经扩展到应用范畴。

法国后现代主义学者利奥塔曾对知识的内涵及分类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除了人们一般了解的科学知识,还应当包括叙述知识,即“如何操作的艺术”、“如何生活”、“如何理解”等人文方面的知识。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这本书中对知识作过表述,认为知识应该包括事实、原理、观念和能力。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形态作了更加明确的界定:知识应当包括四种类别,即“事实知识”,指人类对某些事物的基本知识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原理知识”,指产生某些事情和发生事件的原因和规律性认识;“技能知识”,知道实现某项计划和制造某个产品的方法、技能和诀窍等;“人力知识”,知道是谁创造的知识。经合组织的报告将第一类和第二类知识称为“可编码的知识”,第三类和第四类知识归结为“可意会的知识”或“不可编码的知识”,这种划分显然将未系统化的经验类知识也划入知识范畴。可见,知识的范围的确扩大了,它既包括那些能够编码的显性知识,也包括那些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事实、原理、理论体系是知识,信息、数字、符号是知识,技术、能力也是知识。知识概念的这种变化无疑放大了教育过程,使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受到了冲击。

2.知识的功能

知识的基本功能是创造、积累和传承文化,无论个体的社会化还是社会文明的进化都离不开知识。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方面,即使已经认识到了它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只是把它作为资本生产的附庸。今天,知识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一直都被视为对‘是什么’的探索;一夜之间,它就开始致力于‘做什么’,变成了一个资源和有用的东西”,“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即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没有消失,但是它们已经变成第二位的。假如有知识,能够容易地得到传统的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知识已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彼得·F·德鲁克:《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知识经济》,达尔·尼夫编,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随着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地位的空前提高,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即将形成,它必将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创造新的社会发展动力。据统计,世界信息产业1990年的产值为1489亿美元,现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跃居传统产业之上的最大产业之一。经济学家们预计到21世纪下半叶知识产业的产值将超过传统产业,人类将全面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

3.知识的传递方式

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是运用书面或口头语言来进行的,口耳相传、课堂教学、出版物等都是知识传递的基本方式。20世纪70年代后,电子通信技术的发达拓宽了知识传播的渠道,“知识只有被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而“信息机器的增多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知识的传播”([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卫星技术、电子视听技术、因特网这些手段的出现为知识传播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知识传播手段的现代化直接影响到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卫星教学、电子大学、网上学校、多媒体教室等新型教学传播形式应运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