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全球问题的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及主要创新点

当代全球问题的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及主要创新点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新的国际问题大多是超越主权和国家间的问题。(二)全球化的特点全球化的主要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和迅速性。二是出现了大量跨国界的问题,如大气污染、恐怖主义、传染病等国家间相互依赖的新事件,使得世界更加复杂。

当代全球问题

项目编号:X07019

项目名称:当代全球问题

项目负责人:段青

项目类别:课程建设

项目建设时间: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

成果形式: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等

关键词:当代全球问题研究生

一、研究内容

“当代全球问题”(Current Global Issues)是西方国家社会科学学生必修的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当代国际关系中出现的合作和冲突新问题。这些重要问题包括生态安全、信息革命、中产阶级、全球市民社会、文明冲突、恐怖主义、人权和女权等。这些新的国际问题大多是超越主权和国家间的问题。

课程内容安排包括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和四种理论、生态安全、人权和女权、信息革命和数字鸿沟、种族冲突和恐怖主义、全球市民社会和中产阶级的兴起。

二、主要观点

(一)全球化的概念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全球化不仅仅是货币和商品的自由流动,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幸福和充满创造力的环境。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平民的政治热点、生活工作方式和文化需求都卷入了全球化浪潮,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下,现今的世界比以往更平整、更互通。全球化是多年来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经济整合度日益高涨的今天,在各式畅销书籍的推波助澜之下,全球化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关注,这一浪潮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影响。

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的概念,在经济方面,全球化为资本、技术和信息通过形成单一全球市场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地球村的方式,实现跨越国家疆界的一体化,而信息技术促进了这一进程。政治学中使用的“全球化”概念是从“相互依赖”概念演化而来的,一个真正全球性体系在历史上的首次出现要求人们对国际关系进行研究,要采用地球中心的方法,而不是民族中心的方法。全球化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的全球化就是指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从孤立封闭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而广义的全球化,则是指在全球经济、文化、政治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日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与制度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或趋势。事实上,全球化还是一个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不同国家和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碰撞,全球性事务不断出现,被共同关注和需要解决的一个趋势和过程。互联网的诞生,是个人电脑、互联网技术、光缆、工作流程软件的综合产物,这一阶段的全球化比以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加彻底,它加强了个人和小团体在全球范围内亲密无间的合作,全球化的显著特征就是个人的全球化参与。

世界正在变得日益统一,全球化社会正在形成。而全球化社会首先是个多元社会化构成的全球文化系统。全球化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各种思潮的涌动,现代危机的出现,使得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思潮同时又整体性地处在后现代状态之下,无论是关乎东西方关系的后殖民主义问题,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的女性主义,以及关乎全球生态环境的绿色和平主义问题,都是跨不同国家、种族和文化的全球性问题。这些思潮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空间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思考,文化和思潮的碰撞和传播在这个时代远胜过去,这些思想的哲学核心是全球化本身带来的,也将引领全球化不断深入,并解决由此而来的诸多新问题。

(二)全球化的特点

全球化的主要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和迅速性。基于这些特点,人们很难迅速把握全球化的规律。在相互依存和信息发达的今天,出现了很多新的行为者和新的事件,这些变化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标志是芯片或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的突飞猛进。这使得社会、经济和政治距离越来越近。二是出现了大量跨国界的问题,如大气污染、恐怖主义、传染病等国家间相互依赖的新事件,使得世界更加复杂。三是人民的分析能力强大起来,参与性增强,逐渐能够与国家互动和对话。世界由过去国家主导的一个政治中心变成多种中心并存。

在文化方面,全球化使得世界既能产生分裂也能产生统一和标准化。全球化也是文化杂交的过程,旧的形式分离后又重新组合,形成了万花筒式的多姿多彩。全球化的多重性使得这个过程充满了流动性、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同时也使得组织更加多样化,将“自我”多样化和扩大化。这就是全球化互动性的体现。

三、学术贡献

本课程涉及许多学术新思潮,如生态主义、女性主义、未来主义等,但是真正强调的是软实力的重要性。软实力是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 Nye)提出来的理论,是一个国家通过“吸引”而非“命令”、“强制”他国做某些事或采取某种选择的能力。根据约瑟夫·奈的分析,相对于以军事、科技、教育、经济力为基础的“硬力量”而言,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文化,价值观和国际规范与制度。近年来在亚洲风靡一时的“日流”和“韩流”就是较为突出的例子。目前,中国正通过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来拓展汉语教学,发动软文化攻势。什么是中国的软力量?中国已经具有什么样的软力量?中国希望具有什么样的软力量?中国如何发展自己的软力量?这些都是需要从全球化当中吸取的要素。

因此,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真正理解软力量应该来自哪些方面,其中包括:培养高素质人口和生产力的教育体系;具有知识创新和贡献能力的研究体系;具有吸引力的主流文化;比较高的人口素质和有秩序的社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媒体;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政治、经济经验、模式、理论、观念;外交政策和外交的成功;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道德声望或者诉求产生的全球号召力;全球责任的担当能力。

四、主要创新点

(一)理论创新

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加大了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地方层次的发展,不管是经济的、社会的还是环境的,几乎瞬间就能产生全球性的影响。但是,沐浴在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憧憬中的人类忽略了地球的脆弱。人类和自然原本处在各自的进化环境中,互不干扰,可人口的过度扩张,打破了自然的正常进化状态,加速了物种的灭绝,也使得原本归属动物的疾病开始侵袭人身。全球化为传染病传播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但是现有的救治办法只是杯水车薪。究其原因,目前的安全观仍停留在以主权为中心的军事安全和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经济安全范式(paradigm)中,对更加根本的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生态安全缺乏深刻理解。因此,应当尽快转变国际政治研究范式,把“动态共同进化平衡”(Dynamic Co-evolution Equilibrium)作为国际安全研究范式的核心,重新审视国际安全问题。观念的转变在传染病的防治和治理中发挥着指导性作用。

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不过是普通的一员,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共同演变,自然生物进化的同时人类文化社会也经历了进化。数世纪以来,相互独立的人类种群在与自然斗争和适应的过程中进化,而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人类的免疫系统也逐渐适应了周遭环境中的各种细菌和病毒;适应后的信息又通过基因传给下一代,所以,在不同地区生存的人们具有相异的肤色,形成不同的种族。人类的进化不仅包括生物遗传变异,也包括社会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如行为、知觉、价值体系、规范、信仰、语言和制度。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民族的形成。人类的进化可以看成是形成彼此相异但与特定周边环境相适应的特征的过程。不过,生理进化过程与文化社会进化存在一定差异。生理的进化只是对于过去或者现有环境的适应过程,而社会文化的进化则是可以预后的,即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后果,如温室效应问题。生理进化和文化进化相互交织,生理的自然选择和生存的需要使人们选择了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同时,社会文化因素也对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理特征产生一定影响。人类社会正是这两种进化相互作用的产物。

由此可见,生物界本应按照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进化,却因为全球化的干扰而被迫加速,导致世界各地许多不同的社会频繁接触,迅速融为一体。人类开始大规模入侵原本封闭的自然环境,人口的大量迁移破坏了自然的进化过程,自然界也被迫承受了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植物和动物也被迫迁徙,入侵物种替代了本地物种,各种病原体随之传播到原先不曾波及之处。过去,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微生物和人类和平共处,人类不仅逐渐培养出对新生病菌的免疫力,也研制出许多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相比现在,当人们与孤立而陌生的生态系统接触或融合时,由于尚未进化到拥有足够的免疫力,极易导致疾病大规模爆发。

全球化破坏了人与自然原有的一体性和稳定性。一方面,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为满足国内居民的高消费,发达国家将原料产地移至发展中国家。原材料和农产品的大量流动意外地加速了植物、害虫和微生物的传播。各种各样潜在的“搭车者”,包括吉普赛蛾、斑马贝和其他病原体,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蓬勃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等诸多因素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和速度得到极大扩张和提高。为寻求新的生存环境,人类开始了大规模迁移、滥伐森林、肆意占据其他生物的栖息地,原本人类和微生物之间平衡的生态关系突然遭到破坏,大量动物身上的病原体和微生物寄生于人,酿成陌生而可怕的传染病。人类与大自然“共同进化”(coevolutionary)的平衡机制被打破,生态危机频发,这就需要把战略思维的核心转移到生态智慧和进化中。

“共同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自然进化和人类生理文化进化同时进行、相互关联,随着时间变化共同前进。技术的创新是半独立的力量,因此它分别独立作用于两种相对独立的进化。皮锐奇(Dennis Pirages)认为,生态安全依靠四大动态平衡:人类需求和自然资源、服务供给能力的平衡;人口与动物的数量和生存空间的平衡;药物技术、健康政策与病原体微生物变化的数量与特征的平衡;人口增加资源需要和管理潜在冲突的平衡。对于生态安全的挑战既可能来自自然也可能来自社会。人类社会文化的变化,例如快速的人口增长会使得环境系统崩溃或者导致其他物种灭绝;同样,自然界的变化,例如干旱、动物数量的骤增或骤减、病原体的突变,都会造成生态失衡和大规模人口伤亡。生态安全的作用是通过增加社会的监控能力以预测和管理共同进化的关系,因此,“动态共同进化平衡”机制对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

(二)与同类成果的不同点

本课程强调理论体系,而非简单的国际事件历史性或故事性陈诉。也就是说,本课程重点是按照政治学或者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而非简单地罗列事实。如环境问题爆发的国际冲突,不仅仅把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争夺水资源故事告诉学生,还把更加重要的理论意义告诉学生,即资源争夺如何演变成为大规模的国际冲突。尽管全球化涉及环境、人权、文化和信息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比如信息革命与人权的觉醒有关,如墨西哥的差阿帕斯人民反对政府对当地人民的镇压就利用了互联网传播信息;环境问题也和人权问题相关,发展中国家修建大坝对人口的迁移,既涉及环境问题也涉及当地人文化权和生存权的问题。这些全球化问题都和政治紧密相关,不可分离。政治问题既涉及权力分配的问题,也涉及公共管理的问题。把全球化有机整体地结合起来,把全球治理和人的安全结合起来的观点,在国内还是比较前卫的。

五、对研究生教学的意义

本课程全部使用英文教材,英文授课。本课程采用主讲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为辅的互动教学方法,适当要求学生以报告演讲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研讨,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内容录像,活泼课堂气氛,获得了督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当代全球化的趋势是不确定的,如何让学生在不确定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对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生十分重要。当今世界存在三大问题:人权、环境和信息技术。“当代全球问题”属于国际政治的范畴,核心是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权力、制度和文化的变迁和演进,因此,全球问题具有独自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本课程建设分为三大阶段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撰写教学大纲和讲义并授课。讲义的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化的两种观点和四种理论;信息革命问题;环境问题;文化冲突问题;人权、女权和性别失调问题,在现有讲义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和案例的补充。

2008年2月至2008年6月,认真上课,准备教案,并且根据学生反馈,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互动。学生考试成绩较好,说明大部分学生达到了预期标准。

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课本的文章选材较难,对于没有接受过国际关系基本训练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课本内容过于综合,某些题材还需要改进。全部用英文授课,有些学生难以理解,无法充分互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