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政治学导论》研究任务与目标、研究过程与方法

《国际政治学导论》研究任务与目标、研究过程与方法

时间:2022-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国际政治学导论”课程最初由国际经济研究院开设,授课教师为王志民教授,该课程如今已经开设了七年。如今,项目组已经完成该项目的各项基本要求,《国际政治学导论》已于2010年11月正式出版。

国际政治学导论

项目编号:X07005

项目名称:国际政治学导论

项目负责人:王志民

项目组成员:魏范强、申晓若

项目类别:教材建设

项目建设时间:2007年7月至2010年11月

成果形式:已出版教材(《国际政治学导论》,2010年11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国际政治学研究生教材

一、研究任务与目标

《国际政治学导论》是2007年立项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部教材建设项目的最终成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国际政治学导论”课程最初由国际经济研究院开设,授课教师为王志民教授,该课程如今已经开设了七年。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学习“国际政治学”课程,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没有可供使用的教材,现有的国际政治学教材大都是以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为主要对象编写,几乎没有以研究生为对象的国际政治学教材,编写研究生使用的国际政治学教材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项目负责人多年从事研究生国际政治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决定从研究生国际政治学课程的教学实际出发,编写一部适应非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国际政治学教材。该项目要求用两年时间编写出一部适合研究生实际教学的“国际政治学导论”教材。如今,项目组已经完成该项目的各项基本要求,《国际政治学导论》已于2010年11月正式出版。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项目组的三位成员都经过国际政治专业学习(项目负责人、教材第一作者王志民教授本科专业就是国际政治,且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长期从事国际问题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在编写教材期间,王志民教授还同时讲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经济热点追踪”、“国际政治学导论”、“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等课程,出版了《时代发展与中国的对外战略抉择》、《全球化下的对外开放》、《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因素与中国的对策》等研究国际问题专著,曾主持过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课题“知识经济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等课题,参与编写过教育部重点教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市精品教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担任副主编),主编《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表国际政治问题论文数十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王志民教授深感因缺乏适合研究生特别是经济类研究生学习“国际政治学”教材给教学工作带来困难的严重性,编写一部适合研究生特别是经济类研究生的“国际政治学”教材非常必要。2007年,王志民教授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教师魏范强老师一起申请了“国际政治学导论”课程研究生部教材建设项目,决定用两到三年时间编写一部可供经济类研究生使用的“国际政治学导论”课程的教材。该项目立项后,项目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研究并借鉴大量现有国际政治学教材,为这部研究生“国际政治学导论”教材提供参考。项目组收集和研究的国内比较权威的国际政治学教材主要有:梁守德和洪银娴著《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陈岳著《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李少军著《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周凯敏著《国际政治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刘胜湘著《国际政治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胡宗山著《国际政治学基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同时,为本教材提供参考的学术专著主要有:王逸舟著《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俞正梁著《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金应忠和倪世雄著《国际关系理论与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袁明著《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项目组参考的西方国际政治学教材和专著主要有:[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利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美]肯尼思·华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美]罗伯特·J·阿特和罗伯特·杰维斯著《国际政治——常在概念和当代问题(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美]卡尔·多伊奇著《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美]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同时,本教材还参考了一些外文原版著作和国内外近年来有关国际政治的研究论文。本部教材虽然定位于研究生“国际政治学导论”教材,但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仍然是其重要部分,因而建立在继承现有教材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编写出能够真正适应经济类专业研究生使用的“国际政治学导论”教材。研究现有教材是项目组编写这本教材的逻辑起点。

第二,注重经济类研究生对“国际政治学导论”课程学习情况的调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国际政治学导论”课程每年开设一个学期,属于选修课。每次开课前,作为任课教师的项目组成员都要详细询问研究生为什么要学习“国际政治学导论”,其中大部分学生都首先回答是自己感兴趣,同时导师也有所要求,因为学习国际经济如果不学习国际政治,就不能适应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不能适应当今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教育。国际经济政治化和国际政治经济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生认识得更深刻。他们认为,贸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问题,贸易纠纷涉及体制、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同时,项目组还对本科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研。[1]很多本科生认为对有些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解存在困难,主要是外围知识铺垫不够,希望教师从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入讲解。很多本科生对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所讲“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的相互关系问题的理解比较深刻。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普遍存在着对世界经济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而国际经济类研究生则存在着对国际政治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因而,项目组在讲授“国际政治学导论”课程时特别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加上研究生人数少方便课堂讨论等优势,项目组更多地采用课前读书、课上讨论、重点讲解等授课方式,更多地感知研究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要求,这为编写这部研究生“国际政治学导论”教材提供了更多背景条件。

第三,每个学期的“国际政治学导论”授课讲义都交由研究生阅读并要求其提出意见和建议。项目组在“国际政治学导论”第一节课上给研究生推荐1至3本国际政治学导论教材和多部相关学术专著,同时在讲授每一章之前将教师的授课讲义发给学生,提出需要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还附加要求研究生对讲义提出意见和建议,既要单独就讲义提出意见和建议,也要结合所推荐的现有教材和专著来提意见和建议。大部分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对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国际政治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就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契合点上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能够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国际政治学问题,而不习惯从单纯的国际政治理论方面去学习和研究。这就要求适应研究生的国际政治教材必须把握好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当今时代发展的契合点。为此,项目组每学期的教学大纲都要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既要使研究生能够真正系统地学习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又能使他们对未来国际政治的发展方向有基本把握。

三、主要创新点

本教材的编写是以经济类研究生为对象的,在内容、体例和风格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主要突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本教材以国际政治经济化和国际经济政治化为主题,以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为主线。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梁守德先生认为,国际政治源于全球化。[2]从国际政治的本源上理解,国际政治的基础是世界经济,工业革命将世界各国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国家间相互联系加强,国际政治开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那一时期,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结束则加速了世界经济的深层次融合,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国际经济关系渗入政治因素或转换成政治关系,国际政治关系更是笼罩着浓厚的经济色彩,带有更多的经济目标和经济动力。冷战后地缘政治的重组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经济全球化开始了经济主导、经济至上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不仅凸显了经济的重要作用,而且大大拓展了地缘政治的空间,上升到全球高度。国家与市场、权力与利益交互作用成为全球化时期国际政治的鲜明特征。在此背景之下,经济一体化呈强劲发展趋势,超国家实体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政治国内化和国内政治国际化成为国际政治发展的新特点。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引出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的挑战,全球治理则成为国际政治的新问题和新趋势。

第二,本教材坚持以理论创新和国际趋势的新变化为立足点,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学理论。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话语权。然而,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却难以解释当今国际政治的许多新问题,更无法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超越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框架,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不仅要靠国际政治学专业研究学者的努力,而且需要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共同支撑,非国际政治学专业学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高等学校非国际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层次开设国际政治学课程,不同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方能有所建树。老一辈学者曾经建议:“中国国际问题学科的建设要以全球化体系为起点和依托,寻找新视角,确立新主题,构建新话语体系。这样,国家特色、学派特色将会更加鲜明。”[3]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体系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话语权,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方式、建构主义研究方法等新兴学科的实用研究方法,才能成为真正科学的国际政治学。

第三,本教材坚持以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为武器捍卫国家利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国际政治学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国际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也为学习其他社会科学提供知识背景和理论高度。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极大地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世界公民意识增强,很多人渴望学习和了解国际政治学理论。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当今世界,国际秩序正处于大变革的新时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客观要求,不同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国际秩序构想。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中国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问题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本教材坚持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和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而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问题的论述十分丰富。据有关资料统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宁全集》中有关国际问题的论述约占其全部内容的一半以上。马克思、恩格斯于1857年和1864年开始使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在国际问题研究上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理论体系:(1)马克思主义时代观;(2)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理论;(3)马克思主义民族殖民地理论;(4)马克思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本教材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概括为四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2)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3)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研究方法;(4)历史发展动力“合力论”的研究方法。本教材坚持研究国际政治问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它是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国际政治又是一个综合性和交叉性的新兴学科,正确学习和借鉴当今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成为研究国际政治学的重要途径。本教材主要介绍和借鉴的西方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包括国际政治系统论、国际政治沟通论、博弈论、公共选择范式,并吸取了理想主义学派、现实主义学派、新现实主义学派以及建构主义学派的合理观点和研究方法。

第五,本教材尝试从适应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学习国际政治学理论的新视角和新体例去编写,是本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因材施教是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项目负责人编写本书的出发点。本教材的教学对象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类专业研究生。这类研究生除了接受过高中政治课教育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外,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任何一门关于政治问题的课程,因而他们有着学习国际政治的浓厚兴趣。而国际经济类研究生由于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均属于国际问题范畴,而当今世界的国际经济问题又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背景,研究国际经济问题不仅应该具有包括国际政治在内的宽广视角,而且必须具有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因而本书还借鉴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外交、一体化理论研究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式。

四、存在的不足

由于项目组研究水平和理论水平有限,对当今国际政治理论与现实问题难免存在许多理解不准确和把握不到位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教学中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一,本教材虽然努力将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特别是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特点的贸易问题相结合,但仍感不够深入,尚待进一步研究与充实。

第二,本教材虽然试图借鉴当今建立中国特色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新成果,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学理论,但国内该问题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项目负责人仍然感到教材对此问题的阐述不足,项目组已将此问题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注释】

[1]项目负责人同时也从事本科生国际政治课程的教学工作。

[2]参见:赵可金,倪世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序一.

[3]梁守德,李义虎.全球大变革与中国对外大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总序.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