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池书写古文明——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及文物古迹

河池书写古文明——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及文物古迹

时间:2022-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河池书写古文明——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及文物古迹◎新石器文化遗址徽县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14处,比较典型的有3处:柳林遗址、庙底下遗址和甘沟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马家窑文化齐家类型。◎出土文物◎青釉狮托盏国家一级文物,1971年出土于徽县泥阳镇。

第三单元 踏歌寻梦到河池

宋代耀州瓷“青釉狮托盏”系徽县文化馆镇馆之宝

据与大地湾一期文化同期的徽县柳林遗址考证,徽县先民很早在永宁河流域辛勤劳动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宋时的青釉狮托盏、盛唐时期的鸾凤衔草葵花镜等精品文物,古朴壮观的泰山庙、雄浑典雅的清真寺姆拉楼等古建筑,充分演绎了我们祖先的聪明与智慧。

在这英雄辈出的金徽大地上,人们生活丰富多彩。听啊,“三月里是清明,桃红柳绿满山青”,优美朴实的传统民歌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看啊,乡村社火中的腊花舞、云朵舞、乡村庙会中的羊皮鼓舞,异彩纷呈的民间舞蹈显示了徽县儿女刚健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还有那朗朗上口的民俗歌谣,丰富多彩的河池小曲,在文化兴县的今天,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这山川美的“陇上江南”,以栗亭砚为代表的手工艺品,以棒棒面为代表的风味食品,以蕨菜、乌龙头为代表的农家山珍更是让外地客人流连忘返。假如杜甫今犹在,想必他一定会穿越时空兴致勃发,豪迈地吟咏“萧瑟秋分今又是,换了人间”。

第一节 河池书写古文明——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及文物古迹

◎新石器文化遗址

徽县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14处,比较典型的有3处:柳林遗址、庙底下遗址和甘沟遗址。

◎柳林遗址

徽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遗址,位于柳林镇大桥西南侧第二台地上,距今约7000—8000年。出土有石刀、石斧、砍砸器、刮削器等磨制石器工具和深腹罐、圆底钵、碗等陶器。

1987年徽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1989年省考古专家确定为新石器晚期老官台大地湾一期文化,为秦巴丘陵地区的早期地方文化。

柳林遗址

史海拾贝

柳林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加沙红陶、褐色陶为主,有少量泥质红陶与灰黑陶,火候不高,陶质粗糙,因烧制时受热不均,色气不正。制作方法有手制、模制、捏制,均有外壁红内壁黑的显著特点,有网状交错绳纹、竖绳纹等纹饰,个别罐口沿有锯齿纹。

柳林遗址出土的陶器

◎庙底下遗址

位于泥阳镇庙底下村台地上。最早年代为公元前4000年左右,为仰韶文化类型。出土有彩陶盆、彩陶盂、尖底瓶、陶罐、陶缸、陶纺轮、陶环、石斧、鹿角等物。

◎甘沟遗址

位于柳林镇庙坪村甘沟社四坪山半坡平台上。距今约4000多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马家窑文化齐家类型。出土有陶质鬲、豆、罐、盆等器物,有细陶和加沙陶两种,陶色红中泛黄,有布纹、绳纹、划纹、印纹等纹饰。

◎出土文物

◎青釉狮托盏

国家一级文物,1971年出土于徽县泥阳镇。

瓷器底座为委角长方形,厚约1厘米,中部为一只四肢蜷曲而昂首的卧狮,狮嘴微开,笑容可掬。狮背上托一只三十瓣花边瓷碗,下檐有一明显小黑斑痣,通体青釉色,比例协调,结构严谨。

宋代耀州瓷“青釉狮托盏”

史海拾贝

1972年甘肃省文化厅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时举办全省文物精品展览,省博物馆将徽县精品文物青釉狮托盏借调参展,此后青釉狮托盏长期滞留甘肃省博物馆。1990年青釉狮托盏代表甘肃省文物精品赴日本参展,名震东瀛。当年的《中国甘肃省文物展》(中日合编大型画册)封底页刊登有“青釉狮托盏”照片,《徽县文物志》上收录有此文物。

1994年8月徽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省博物馆东三楼参观“甘肃文物精华展览”时,发现了仍被滞留省上参展的“青釉狮托盏”,后经徽县县委、徽县人民政府有关领导与文化馆同志的努力,青釉狮托盏在离开徽县22年后被送还徽县,重归故里。1995年、2002年省文物局分别两次向徽县下拨了2.2万元的青釉狮托盏赴日本和格鲁吉亚参展费。

◎宋代陶狮枕

宋代文物,出土于大河店乡小河关一代。

外形为一只侧身俯卧的狮子,身体肥硕,以平滑的狮背做枕面,空腹内装陶丸,晃动时有清脆的响声发出。狮身通体弯曲如半月形,狮尾自然下垂,全身纷披长毛,颈部鬃毛浓密。陶狮体外饰淡黄色彩釉,整个造型弧线饱满,神态昂扬。

宋代陶狮枕

◎鸾凤衔草葵花镜

国家一级文物,唐代随葬品,1974年9月出土于徽县柳林镇。

镜面为八瓣葵花形,铜质,泛灰色光泽,直径28.5厘米,外缘较窄,外区台面较宽,台壁低而成侧面;内区为中心部位,有半球形留孔纽座;区内画面分为四组,左右各饰有相向高浮雕衔瑞草之鸾凤纹,上饰对称莲花蔓草纹,花盘上饰对视双栖雀纹,下部饰莲花蔓草纹,花上饰双栖鸳鸯,空间缀以云纹;外区八菱瓣间各饰以蔓草、雀碟相间的单独纹样。整个画面主题突出,疏而不略,简而富丽,无繁缛之气。

鸾凤衔草葵花镜

◎羚羊顶灯青铜盏

国家三级文物,为汉代随葬品,1973年出土于徽县泥阳镇。

器身高13.8厘米,长11.8厘米,重0.30千克,青铜质地,单色黑绿。羚羊呈卧式,昂首挺胸,羚羊后颈、背、上臀部与羊身分离作为灯盖,在羊头后脑处以枢纽相连。不使用时两部分扣合形成一完整羊体,使用时上翻羊背盖,盛入油脂可点灯。羚羊下颌处有一缕胡须状细柱连接至胸。整个器物曲线流畅,造型优美,神态生动活泼。

羚羊顶灯青铜盏

◎高浮雕武士像砖

甘肃省一级文物。1973年12月出土于永宁乡吕河村。砖长64厘米、宽33厘米、厚6厘米,两块砖面上分别为武士上半身、下半身,组成整体武士像。砖像上的武士戴将军头盔、面部半侧、怒目圆睁、鼻梁高耸,其下有连腮胡须飘于胸前,肩臂饰铠甲、胸铠上系丝带、腰带下着战裙飘垂于膝后,足下著战靴;右手持宝剑,面带威严,正气凛然。刻像线条流畅、造型逼真、雄健有力、构图合理、保存完整。

宋代高浮雕武士像砖

◎文物古迹

◎文庙大成殿

位于徽县城东北隅钟楼山(今吴山)麓,现今县政府所在地。

据明代郭从道《徽郡志》上的记载,文庙于明代洪武(1368—1398年)初年由徽州知州金坚在宋元基础上重建,经永乐十二年(1414年)判官孔仕通、明代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知州刘济两次扩建,形成了大成殿、至圣殿、东西庑门、戟门、泮池、魁星门、名宦祠、崇圣祠等系列建筑。自此文庙四周古柏苍翠挺拔,堂牌楼阁相映,形成一组规模较大的学宫建筑群。

历史上,文庙大成殿、至圣殿、名宦祠、乡贤祠不仅是纪念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也是祭祀孔子门徒及功勋名人,如吴玠名宦乡贤的地方。

文庙大成殿

◎城隍庙大殿

坐落在徽县城关北街吴山脚下,徽县解放后曾长期为徽县粮食局所用。

北殿197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徽县人民政府拨款12万元对城隍庙大殿进行了翻修,保存完好。

20世纪90年代,徽县城区老百姓为了恢复城隍庙庙会活动,又在吴山山腰仿建了一处城隍庙,内塑关圣帝君诸神神像。农历四月初八、九月初九分别举行佛、道庙会,气氛热烈。

城隍庙大殿

史海拾贝

城隍庙系列建筑原有正殿三楹、献殿三楹、寝宫三楹、左右功曹殿十楹;戏楼三间,观亭左右各三间,左右土地祠各八间;大门三间,外坊三间;五瘟殿六间,火神庙三间。另有道院、圣母宫、菩萨楼、会馆等建筑。按史书记载,大殿由明代知州金坚始建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城隍庙大殿据现存建筑结构看,它的角科用真昂和内檐施斗拱,是清代以前风格,后经清中叶重修,对原结构做了极大改变,特别是精雕细刻的昂嘴和繁复的梁架结构,充分表现了古代建筑风格。大殿气势宏伟,为徽州古城重要的名胜古迹

◎东岳行祠泰山庙

俗称东岳庙,又名东岳行祠。在徽县城南10里的宝凤山(古名伶伦山)东麓,与凤凰台名胜遥为对峙。

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后毁于宋元战火。明朝正德年间,有一位洞真道长云游至宝凤山这块风水宝地,在古庙的残垣断壁中偶寻得一块刻有“黄飞虎封神为东岳大帝”字迹的碑刻,推知河池百姓缅怀黄飞虎的忠义勇烈,故而在此修建行祠,祈保一方平安,当时修建有玉皇宫、岱岳殿等一系列建筑。庙宇高大古朴,雄伟壮观,内塑神像,庄严肃穆。此后香火鼎盛,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庙会,人流如织。

20世纪70年代后期,民间人士又自发筹资对庙宇进行了修葺,经历数年努力,已新建起正殿、娘娘殿、两厢偏殿、东西楼、戏楼等,各种建筑共50余间。如今,整个庙宇富丽堂皇,院内建筑结构布局严谨,两株珍贵的白皮油松亭亭如盖。

出后门,庙外不远处点缀八卦梁、石鼓洞、鳖盖石、小龙湫等景点。八卦梁如伏羲八卦图形隐藏其间,石鼓洞回声隆隆,鳖盖石石纹嶙峋,小龙湫游鱼弄波,青泥山巍峨相望,加上周围高大茂密的古柏苍松掩映,大有深山藏古寺的神韵。山脚下,新建泰湖公园把泰山庙将时尚与古朴、气派与典雅奇妙地组合为一个宏大壮观的风景旅游区。

◎清真寺姆拉楼

位于徽县古城东关,为陇南地区最早的清真寺。

明朝成化年间,关陕回民来徽经商并定居,明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始建礼拜寺,依据明万历十四年徽州进士马负图《重修礼拜寺碑记》推算,礼拜寺已有五百余年历史。1918年重建后的清真寺规模较前又有扩展,占地3500平方米,三进四院布局,中间殿堂,前面照壁构成主体,殿基500余平方米。临街“怀源阁”(即“姆拉楼”,亦名“唤礼楼”)为木质结构建筑,三层十六角,高峻宏伟。寺院中心为“崇一殿”,高约8米,雄宏阔绰,寺院幽静典雅,古柏参天,花卉溢香。整个建筑具有中国寺院建筑风格,为近代民族建筑之佳作。登楼远眺,山城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

“姆拉楼”199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关清真寺1995年被省宗教局评为全国百座知名清真寺之一。

清真寺穆拉楼外景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

俗称大石碑,位于徽县城南二十八公里大河店乡王家河行政村,徽白公路边瓦泉自然村悬崖上,是古蜀道上的珍贵遗迹。

镌刻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六日的摩崖石刻距地面高7米,碑通高2.83米,宽1.83米,碑面凹进石崖0.25米,额顶篆刻《新修白水路记》6字,碑文正文从右至左竖写颜体楷书26行,每行37字,共883字。笔力遒劲,字迹工整。刻石为北宋雷简夫撰文书写。刻石详述了白水路的修建和变迁情况,为研究青泥古蜀道的兴废变迁史及古代交通运输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为历代学者及交通运输部门所重视。

碑刻书法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宋代大书法家雷简夫的真迹,具有很高的书法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碑刻被收入《陇右金石录》、《徽县志》、《金石萃稿》、《甘肃通志稿》、《徽县新志》、《秦州直隶州新志》等史籍。199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刻石立碑标记,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石碑

雷简夫书法拓片

1.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

图片来源于《世界遗产与丝绸之路》

徽县南部古今交通概况

学习延伸

2.历史上的三条古道

青泥古道、木皮古道与北宋修建的白水路古道在徽县古代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是秦陇地区通陕入川,连通江南的重要交通道路。徽县先祖以三条古道为纽带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青泥古道汉时开通,在唐代是由关中长安到四川成都的重要通道之一。大致走向:西安←→丝绸之路南线宝鸡←→秦岭大散关←→两当←→河池驿(银杏树乡银杏村)←→固镇(县城)←→水阳石家峡←→店华山(深沟河)←→青泥驿(大河乡青泥村)→三泉村←→铁山脚下←→吴家坪←→虞→关顺嘉陵江南下入川或自虞关渡嘉陵江南经小八渡沟入陕西略阳九股树→略阳城←→四川地区。

其中徽县青泥岭南下至陕南略阳的青泥小道是古蜀道上最难的一段。

木皮古道又称蜀陇大道,据史载三国时诸葛亮出祁山曾两次沿此道过河池(徽县),唐时,诗人杜甫由秦州(天水)经此道入川。其大致走向:丝绸之路南线天水←→礼县←→同谷(成县县城)←→栗亭(栗川)←→木皮岭←→小地坝←→白沙渡(小河铁厂)←→大河店→青泥驿(大河乡青泥村),接青泥古道←→三泉村←→铁山脚下←→吴家坪←→虞关←→顺嘉陵江南下入川或自虞关渡嘉陵江南经小八渡沟入陕西略阳九股树←→略阳县城←→四川。

白水路古道修筑及大致走向:鉴于古青泥岭道路多悬崖峭壁,道路崎岖,过于艰险难行,公元1054年冬,在河池县令王令图的倡议与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主持下,对青泥古道进行改道,新修了白水路。其大致走向:河池驿(银杏树乡银杏村)←→固镇(县城)←→西寺沟←→文家池←→十里墩→黑沟←→大河店←→王家河(大石碑)←→长举驿(陕西白水江镇长丰村)←→略阳县城。

走一走

利用假期,让我们约上亲朋好友沿古道野外踏青,沿途在欣赏古道风情的同时,体会宝成铁路、天水至十堰高速公路与历史上的三条古道在走向等方面的相同点,观察与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宝成铁路、天水至十堰高速公路在选址建设时考虑的因素与古人的考虑有何相同之处。

第二节 浓郁乡风延古今——乡村社火、民歌民谣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徽县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一些传统习俗被保留延续下来,焕发出新的光彩,散发着浓郁乡情。

◎乡村社火

徽县乡村社火是春节期间各乡村普遍开展的群众性文娱活动之一,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依各地风俗、形式和内容活动有所不同。社火的表演,乡村以唱曲为主,城区中演唱兼有。演唱的社火曲泛称河池小曲,是徽县人民用地方方言,融合当地民间音乐和回族音乐而形成,是陇原大地曲艺音乐中的一个重要曲种。2008年被批准为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县社火有高抬,地摊子、高跷等不同类型和夜社火、马社火、昼社火等不同形式。

◎高抬

高抬,也称高抬芯子,内容以历史剧目或故事传说为主。以“高、悬、妙、奇”著称,七八岁的儿童身着古装戏服,手持道具,或悬于高空,或立于方寸之间,令人惊叹,极具观赏性。

泥阳高抬社火表演

◎高跷

高跷

高跷,又称高脚,每年多在春节演出。扮演者脚踩一对1米左右的木腿,身着传统戏装,手持各种道具,扮演各种人神角色,伴随着锣鼓游行或表演。人数多少不等,表演时分合有序,路线曲折,穿插往返,节奏分明。有些技艺高超者,还表演金鸡独立、内外摆腿、跳跃等高难度动作,使观众赞叹不已。

◎云朵舞

江洛一带云朵舞表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仙女散花,另一种形式是七仙女下凡。仙女散花表演,人数可多可少,表演者左手提花灯,右手拿拂尘,锣鼓声起,众仙女“驾云”出场,依次游东、南、西、北四方,最后慢慢退出场子,表演时一般有帮场的站在旁边唱小曲《十二花》,二胡、板胡伴奏。七仙女下凡节目表演,人数一般为8人,云朵舞表演者为7人,另外1人扮土地公在前引路,锣鼓声起,土地公面朝仙女,提灯拿扇,徐步引仙女入场,众仙女举花灯慢舞,队形有里有外,步式变化多端,舞姿婆娑优美如行云间,走完太极仙阵,在小曲声中离场。七仙女下凡表演时帮场子的一般多唱《女贤良》或《进状元》等小曲。1956年,江洛云朵舞代表徽县参加全省社火汇演,赢得了金城观众的交口称赞。

云朵舞

◎地摊子

也叫夜社火,为县内最普遍的社火形式。以演唱为主,一般都有传统和固定的曲目、唱词,内容多以歌颂英雄人物,歌唱传说故事,宣扬忠孝节义、庆祝丰收、歌唱太平、祝福祝愿等内容为主。表演节目有打场子、跑马、跑旱船、腊花舞、云朵舞、耍龙灯、舞狮、海蚌仙鹤舞、大头舞、快板、秧歌等。

地摊子

◎伏镇号子

伏镇号子有“老号子”和“翻号子”之分。老号子有调有词,唱起来激越高亢,清脆悦耳催人振奋。翻号子也叫“花号子”,只拉调却无词,仅用“咦、呀、哎、咳”等衬词,调分高音与平音。开始一人领唱,继而众人应和,气势磅礴,声震霄汉。

1959年,伏镇号子又作为特别节目参加了陇南地区和全省的文艺汇演,深得观众好评,被省文化厅评为优秀节目,受到表彰。

昼社火中的伏镇号子

◎羊皮扇鼓舞

羊皮扇鼓舞(也叫师公舞)是流行于江洛镇、泥阳镇部分村庄的一种民间传统庙会上的祭祀舞。江洛镇跳羊皮扇鼓舞是邱家山、旋谷堆、李家庄三社正月十五(原为农历二月初二)九龙山庙会中的一项娱神内容。羊皮扇鼓舞已入列为徽县和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羊皮扇鼓舞

悬鼓舞表演

史海拾贝

《插秧山歌》:“太阳那个出来(哟依哟)四山红(哟依哟),燕子飞来(哟依哟)打蚊虫(哟依哟);我当天栽秧(哟依哟)栽四角(哟依哟),脱下那个花鞋(哟依哟)退裹脚(哟依哟)。过路那个君子(哟依哟)莫笑我(哟依哟),我丈夫年轻(哟依哟)靠不得(哟依哟)。”

史海拾贝

羊皮扇鼓,形似古代仕女手持的纨扇,扇面直径30厘米左右,由1厘米厚、0.5厘米宽的铁圈绷箍羊皮制成。扇柄有麻花状三环,内套小铁环等装物。舞者多为专业神职人员“师公”,常见四人组合,左手持扇,右手持藤制鼓鞭按一定节律敲击扇面,声音清脆悦耳。随着扇子的抖动伴有小铁环清脆的撞击声。有常见的击打手势动作和舞蹈步伐,边敲鼓、边舞蹈、边唱曲。唱曲比较固定,唱词可随时间地点即兴变化或创作,多为吉祥言词。唱曲时以鼓点作伴奏比较舒缓,舞蹈时鼓点高亢激烈,有时为增加热烈气氛会安排二十几个俗家小伙子参与共舞。舞步花样繁多,行进方向与阵势不时变化。有集体群舞,轮番独舞。表演达高潮时,鼓点节奏急促,音调高亢粗犷,善舞者舞姿优美流畅,闪展腾挪,身轻似燕。有连续劈叉、空翻、腾空旋转、双手轮换撑地双腿坐地式平旋、双手持扇后仰等难度大技巧性强的动作,最精彩时一人手持三四十斤重的八面扇子在胸前后背上下翻舞,动作带有武术、杂技色彩。在连续的闪展腾挪中,羊皮扇鼓上下翻飞旋转,铿锵有力。时而作盾牌状,时而作戈矛状,似武士沙场鏖战或出征前的衅鼓仪式。

◎民谣民歌

“泥阳的萝卜,大寨的蒜,红川的女娃子不用看。”

泥阳镇萝卜个大皮薄,肉嫩汁多,甜脆可口,自古为人称道。大寨村与泥阳镇所产蒜苗、蒜薹、大蒜品质优良。红川镇女娃个个秀丽端庄,漂漂亮亮,如若托媒相亲,媒人会夸口说你无需细看。小伙们不必刻意挑选,介绍来的姑娘随便一个都让小伙子中意爱慕。

“江洛镇,人歪、醋酸、豆腐硬。”

江洛镇的人除了耕读传家,还善于经商,人们眼界开阔,见多识广,面对不平等的待遇敢于抗争,给外界以“人歪”的感觉,人歪(方言)即人厉害、不软弱之意;江洛人以麦麸和粮食酿造的食醋,不仅色黑而且味浓,似有山西老陈醋的特色;江洛镇的豆腐,含水少、质地硬,有筋道、口感好,深受消费者青睐。早年间所制的豆腐,豆腐块可以直接挂在杆秤的铁钩上称重。

“报沟的柿子、陈沟的葱,峡门的块架柴赛黄金。”

银杏树乡报沟村的柿子个大、色亮、味美。乡人以酒曲酿制的酒柿子色味俱佳,远近闻名。陈家沟人作务大葱非常有经验,其地所产大葱,葱白既长又壮,味道鲜,其经验已传至银杏树乡各村社。近年又引进山东品种,单株重量有接近一斤的,其产品远销县内外。峡门村紧靠北山,接近榆树山区,有采伐木柴(劈柴)的资源优势。20世纪初徽县有白酒作坊(俗称烧锅)百余处,烧造白酒耗柴量大。80年代以前,徽县人生活和取暖也全依仗薪炭,出售柴炭是当时峡门人的主要副业和生活的重要依靠,因此有峡门块架柴赛黄金之说。

“风垭子的风,吊岭坡的坑,寺垭里的钟,通天坪的金,严坪人的心。”

风垭子、吊岭坡、寺垭、通天坪、严坪在徽县嘉陵镇。风垭子因处于风口之上常年多风而得名;吊岭坡多死火山口,天旱时地面露出许多旋坑,雨季旋坑盛满积水,深不可测;寺垭古佛寺中所遗的一口古铁钟重达吨余,曾远近闻名;通天坪为宋代驻军的“屯田坪”,自古产金,至今遗有一些采金遗址和古矿洞;严坪三面环山,村侧梅家崖险峻无比,崖顶平广,易守难攻。新中国成立前有草莽汉子啸聚占梅家崖为寨,侵扰四方。徽民戏称为人凶狠者是“梅家崖下来的”,意为不是棒客即为土匪。土匪强盗依匪道不侵扰严坪人,严坪人便背上了通匪嫌疑,故有“严坪人的心”之说。

“青泥岭,烂泥滩,脚夫运夫泪涟涟;出了石家峡,笑地夸嗒嗒。”

经徽县青泥岭南下至陕南略阳的青泥小道是古蜀道上最难的一段。徽县南行十里至石家峡,经店华山、深沟河、烂泥滩至青泥店,再南行经甘树垭、李家院至虞关,自虞关渡嘉陵江南经小八渡沟入略阳九股树、金池院至略阳城。历史上这条蜀道马帮驮队、脚夫运夫络绎不绝。路况崎岖艰险,负重北行之人汗泪交流,困苦不堪。但当他们走出石家峡进入牟家坝后,望见眼前一马平川,接近了徽县城,自然发出会心的一笑。

“想吃面,大河店;想吃馍,王家河;想喝汤,白水江。”

徽县的大河店、王家河,略阳县的白水江镇这三地在古白水路沿线,是徽县南至略阳县的必经之地。大河人把面擀成碗口大,每片捞一碗,调上用豆腐、猪板油油渣、黑木耳、瘦肉配置的臊子汤,做成了吃起来可口且很有特色的炉齿面;洛河下游河谷的王家河人用开水烫面然后发面烙出的饼与馍松软可口,香甜好吃;白水江镇位于嘉陵江边,饮食文化接近川渝,所产稻米品质优良,居民以当地粳米熬的汤更好喝。

“洋烟开刀淌黑水,害了多少精灵鬼。你把洋烟戒了吧,洋烟把你害了家。”

1919至1926年,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应和省督军陆洪涛关于对鸦片“寓禁于征”的口号,大开烟禁,强迫老百姓种植鸦片。百姓不仅被大肆征收烟款,也因吸食鸦片而受其害。徽县民众于1924年曾自发地进行了抗烟抗税的斗争。这首《劝哥戒烟》的歌谣借一位女子劝情哥戒烟的口气道出了当时老百姓痛恨烟害,渴望戒烟的心声。

“九月(外)刮秋风,红军(外)又出征。云雾(外)罩天爷黑沉沉,百姓心里明。”

1936年9月17日至10月7日,红二军长征进驻徽县,不仅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而且还用募捐得到的一些钱粮衣物赈济穷苦百姓。二十多天的相处,军民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红军开拔时徽县有700多青年加入了革命的队伍。红军走后不久,徽县民间就悄悄传唱开了这首思念红军的歌谣《想红军》。

“立轮磨、闸水板,你有担头我有胆。立轮磨,水溅里,从前我不你缠里。”

这是一首情歌,虽然要表达的是男女的爱情,但其中包含了时代的信息。徽县在普及使用钢磨之前的以往旧社会、旧时代,老百姓吃面主要靠水磨作坊加工。水磨有平轮磨、立轮磨两种,北方多见立轮磨。若遇干旱年份或月份,水量不足以推动磨轮,就得用闸水板在碾渠里先落闸蓄水,待水蓄多了就开闸放水,水磨也就转动工作了。如今由于降水减少,也由于钢磨的普遍使用,水磨已极为罕见了。

“今年的麦场赶烂了,把衣服当在徽县了。”

徽县地处暖温带,麦子黄熟比礼县、宕昌、甘谷、定西等地或高海拔地区早一月左右,历史上这些地区的乡下老百姓都有借两地麦黄的时差来徽县与汉中赶麦场赚取劳工费的习惯。若遇收成不好的年份,这些远道而来的麦客挣不下几个钱,缺了盘缠,吃饭自然成了问题,于是被迫将随身的衣服在当铺里典当。这是旧社会麦客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与缩影。

学一学

寒假里,在看乡村社火时,向当地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学唱河池小曲,感受家乡曲艺艺术魅力。

第三节 人间巧艺夺天工——手工艺品

◎栗亭砚台

徽县制砚历史悠久,始于宋代,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

栗亭砚是以产地而命名的,因石材取自古栗亭县境内(今徽县伏家镇、栗川乡、泥阳镇等地),故名“栗亭砚”。

栗亭砚因砚石纹理独特,石质坚硬,细腻如玉,所成砚石,随形而饰,依形施艺,呈天然之象,耐人品鉴,为历代雅士所喜爱。日本学者曾专程赴陇南追根溯源,敦煌书画院院长纪永元先生也给栗亭砚予以高度评价。

栗亭砚台

栗亭砚台

史海拾贝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中记载:“栗亭石,色青,有铜点大如指,理慢,发墨不乏,亦有瓦砾之象。成州栗玉砚,理坚,色如栗,不甚着墨,为器甚佳。”

目前甘肃天赐一秀根石艺术有限公司对栗亭砚进行开发和专营,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已生产出栗亭砚1200多方,如今徽县栗亭砚声名鹊起,成为国内砚台行业中的一员新贵。

◎山核桃工艺品

山核桃是徽县山区常见的野生树种之一,果实不宜食用,果壳坚硬、耐腐,成熟的核桃果实经过切片、去仁、清洗、造型、粘贴、打磨、抛光等24道工序,可精雕细琢出仿古花瓶、笔筒、雄狮、奔马、屏风、字画等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古朴考究,形象逼真,是馈赠友人、旅游收藏的佳品。

随着徽县旅游业的兴旺,徽县山核桃工艺品,热销省内外。

山核桃工艺品

◎泥塑

主要以塑造佛道神像为主,如北禅寺、泰山庙、火焰山等处寺庙内的泥塑,形象逼真,工艺细腻,千姿百态,有较高的艺术水平。20世纪90年代,泥塑代表作者有冉旭泽、杜双喜、王常青、李卓辉、马龙等。

彩陶——富裕娃娃

陶塑——小马驹

◎陶雕

以出自泥瓦匠之手的脊兽、瓦当等建筑构件为主,以黄土和泥、经手工捏制火烧为灰陶而成。徽县彩绘泥塑工艺品,旧时称“耍货”,代表作品有“胖娃娃、鸡咕咕、黑狗哨”等。流行的作品主要有板瓦、滴水、筒瓦、脊兽等,型纹多为花草鸟兽,为建筑物增添了情趣。

陶雕

陶雕

◎木雕、石雕

木雕多用于民间的桌凳器具、门扇亮窗及花亭水榭方面。其手艺多用于一些仿古建筑上。徽县民间艺人较多,作品主要有石狮、础石、缸、槽和小玩具等。嘉陵、虞关等乡镇的深山区,至今留存一些古代石雕建筑构件和家用器具。民国时期,水阳乡刘家沟科学家刘卫石以大河店所产五花石为原料,雕刻的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曾在徽县也很流行,在南京市场上畅销。

石雕

木雕

◎根雕

徽县根雕工艺很早就有,但数量较少,不成规模,只有个别根雕爱好者加工并收藏赏玩。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根雕爱好者参照加工根雕的有关书籍,根据树根形状,通过取舍、剪接、雕琢、打磨、油漆等工艺,加工出了一批花架、笔架、笔筒等各种工艺品,这些艺术品投放市场后,很受人们的青睐,销售很旺。此后根雕艺人逐渐增多,嘉陵乡、麻沿河乡等地先后创办起了一些工艺厂,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根雕作品的加工生产,产品远销省内外。

根雕

◎剪纸

以窗花为主。在农村每逢春节或婚嫁喜日,总要剪贴窗花以示庆贺。剪纸内容有人物花草、鸟兽鱼虫、故事传说、瓜果蔬菜等,剪法细腻精巧,布局别致。有名的图案有龙凤呈祥、喜鹊登枝、狮子绣球、红梅报春、雄鸡报晓等。有名的剪纸艺人有北街黄仲宏、强锐,先农村李存、麻沿河乡程刚等,他们风格独特,技法娴熟,尤其程刚的皮影制作较有特色。退休干部张西德的剪纸和彩灯制作,亦受群众喜爱。

剪纸

◎刺绣

徽县历史上妇女擅长绣工,娶媳妇讲究针线茶饭。妇女们在袖口、衣襟、枕头、兜肚、床幔、门帘、香包、烟袋、鞋头、袜底上面用彩色线绣成各种图案,给生活增添了美感。新中国成立后,刺绣艺术在城乡更为流行,且题材花样增多,不仅在上述物品上绣制饰物,还在窗帘、床罩、台布、电器套、沙发罩上扎花绣字和刺绣风景图案。绣品或馈赠亲友或上市出售,深受人们喜爱。

刺绣鞋垫

史海拾贝

麻沿河乡牡丹村山根社在董秀老人的带动下,全村43户家家搞根雕,作品种类繁多,造型生动,销往十余个省市,仅根雕收入年户均达3500余元。在其影响下,毗邻村庄也开始根雕制作,使麻沿河乡成为徽县的根雕艺术之乡。如今乘车沿316国道线麻沿乡境内前行,沿途村民家家门口摆放着待售的根雕作品,这成为一条令人耳目一新的人文风景线。

第四节 美味佳肴誉四方——风味食品、农家山珍

◎风味食品

◎江洛棒棒面

江洛镇棒棒面自民国年间从一李姓人家兴起,传承至今已有三代人近百年历史。棒棒面名满江洛、徽县,美誉远播陇南、天水等周边地区。

棒棒面好吃且声名远播,主要在于其独到的加工工艺与独特配料。其制作手法源于挂面,兼容扯面工艺,配以小葱、蒜苗、辣子、豆腐丁等佐料,口感独特。

江洛棒棒面

史海拾贝

棒棒面面条加工有一套独特的过程:选好上等精粉,将食碱、食盐溶于温水摇匀后和面,用力揉搓,待面团软硬适中时,将面团搓成长一尺左右拇指般粗细的条子,用油布盖上软化若干小时。棒棒面配料中最主要的是豆腐丁,江洛豆腐采用传统手法精制而成,外皮微黄,细致而柔筋,炒出的豆腐丁香酥味美,原汁原味。预先炒好豆腐丁,制作好油辣子,切好葱或蒜苗备用,待锅中水开将拦好的粗面棒子再搓细一些,粗细合适时下到沸水锅中煮熟,配上事先准备好的豆腐丁,葱花或蒜苗丝,浇上油泼辣子,再配一碗热汤,几瓣鲜蒜,一碗热气腾腾、口味独特的棒棒面就可享用了。

棒棒面质优价廉,既饱口福又能解馋。极富地方特色的江洛镇所产的金皮豆腐和香醋,成就了这一特色小吃,离开本地的两大特色配料,尤其是缺少了棒棒面创始店家独有的佐料配方,棒棒面就会变味失色。

◎酥馍

徽县酥馍是徽县特有的早餐品种。其做法是:先将面粉用开水烫一下,然后加入酵面发酵。面必须和稀一些,面发好加少量碱水揉匀,再加入核桃末、花生仁、清油、五香粉等,做成小饼用鏊烙制即可。酥馍分甜、咸两种,甜酥馍在最后加调料时不放五香粉而放白糖。徽县酥馍酥软香甜,口感极佳,深受群众喜爱。

酥馍

◎甜浆

徽县盛产黄豆,居民喜欢以甜浆油条为早餐。加工甜浆的工艺是:将优质黄豆浸泡并磨浆,过滤出豆渣后把淘洗后的粳米汆豆中熬煮为稀饭,食用时调放白糖或椒盐面即可。椒盐面制法是炒盐时加上花椒粉或五香粉。徽县豆浆汁浓而鲜,香甜可口,风味独特。

◎面皮

徽县面皮是陇南著名小吃,分洗面和搅面两种。洗面柔韧、筋道、滑溜、光亮鲜美,口感舒适;搅面柔软、入味、易于消化。

面皮

◎罐罐炒茶

徽县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有喝罐罐茶的习惯,民间至今有“宁缺三顿饭,不少一顿茶”的说法。徽县的罐罐茶有三种:煨青茶、炒青茶、煨炒茶。其中的煨炒茶最具有地方特色。

猜一猜

“一个娃娃一乍高,腆起肚子叫火烧”,这一则谜语与徽县的哪一种风味美食有关?

◎酸菜豆腐

酸菜豆腐是以酸菜为主要佐料的豆花小吃食品。徽县盛产大豆,人们习惯将豆腐脑与酸菜豆腐作为早餐食用。

酸菜豆腐的好处是,营养丰富、搭配合理,酸菜中和了豆制品的碱性,清香爽口,适合多数人的口味。

酸菜豆腐

◎羊肉小炒

徽县回族兄弟擅长加工牛羊肉食,其羊肉小炒久负盛名。用料虽与各地基本相似,但在色、香、味各方面却独树一帜,很受顾客青睐。

羊肉小炒用料以精选羊肉和上等粉条为主,羊肉切成丝,粉条在下锅前先用凉水浸泡变软,待晾干水分后再拦上熟清油或香油,使出锅的粉条不粘在一起,吃起来柔软滑顺。其他佐菜还有红萝卜丝、卷心菜、洋葱、干红辣椒丝、蒜苗、姜末等。吃起来具有穆斯林饮食风格,清淡适宜,不油腻,干而香,口感好,食后回味无穷。

◎农家山珍

◎凉拌蕨菜

蕨菜别名拳头菜、如意菜、龙头菜、粉蕨,为凤尾科野生植物蕨菜的春季嫩茎。蕨菜在徽县多生长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南北阴湿山区,每年初春草木发芽之后,山民采集大量鲜嫩的蕨菜茎秆上市交易,所以它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野生蔬菜。它傲居山珍排行之首,号称“山珍之王”。

凉拌蕨菜

◎凉拌核桃纽

核桃纽,又名长寿菜、黑龙须,是核桃春季开花后脱落的花茎,形状细长。核桃花营养较为丰富全面,是一种纯天然营养保健食品,其蛋白质高达21%,钾、铁、镁、锌、铯、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E、C等含量也较高,部分营养价值超过了核桃仁,是一种天然营养保健食品。凉拌核桃纽风味独特,是宴席上与农家乐里独具特色的一道地方山珍。

◎香椿拌豆腐

香椿又名香椿头、香椿芽,是春季香椿树抽发的嫩枝芽。徽县全境盛产野生香椿,春季可大量采收。

香椿的营养价值较高,除了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外,还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铁、磷、钙等多种营养成分。中医学认为,香椿味苦、性平、无毒,有开胃爽神、祛风除湿、止血利气的功效,民间有“常食香椿不染病”的说法。

香椿有红、白两个品种,白香椿味淡可生食,红香椿味浓更宜熟食。食用前用开水稍加焯烫除去部分苦味,加入豆腐丁,佐以食盐拌上热油即可。脆而清香,绿白相间,温热补气。香椿菜不仅凉拌好吃,香椿炒鸡蛋热食,其味也很独到,这两道菜在徽县宴席上和农家乐里为招待宾朋的特色菜。

凉拌核桃纽

◎乌龙头

乌龙头是落叶小乔木楤木的别称,学名龙牙楤木,其嫩茎叶作蔬菜食用,不仅风味清香独特、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富含人体需要的氨基酸等多种营养元素,中医认为龙芽楤木有补气安神、补腰肾、壮筋骨、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等药用功能。

乌龙头在徽县高山林区与其他林木混生,乌龙头菜是楤木树春季长出的嫩芽。幼芽起初为紫红色“弹头状”,芽苞初绽时形似龙头,故而俗名乌龙头。既可鲜食,也可晾为干菜,还可腌制酸(咸)菜。其吃法与蕨菜相同,可凉拌,可加肉类热炒,入口食之则脆嫩可口、药味香浓,而烩入打卤面食用也具有独特诱人的风味。也为农家乐特色菜之一。

乌龙头

第五节 活动与探究:血脉传承宗族史——徽县宗祠家谱探寻

宗祠即家庙,习惯上称祠堂,是同族人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在全国范围内,流传至今的家谱大约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去了解与认识。

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

活动目的

通过搜集徽县境内家谱,比较真实地了解不同时期徽县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情况。

课前准备

1.搜集徽县境内存在的宗祠的资料,分析这些宗祠对当时徽县的影响。

2.搜集徽县境内现有的家谱的资料,分析这些家谱对当时徽县的影响。

课堂展示

请所有同学公开展示自己收集和整理的图文资料:

1.展示徽县曾有的和现有的宗祠的资料。

2.展示徽县曾有的和现有的家谱的资料。

由同学们相互评价哪个同学的资料最完整最能说明问题。班级同学分成小组,对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宗祠家谱怎样反映不同时期徽县的历史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