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性原则的分析介绍,创新要有特色

创新性原则的分析介绍,创新要有特色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主要是以开放的精神,对当今世界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进行综合创新,使其融入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四、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指对一切符合新的时代、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内容和形式都要大力提倡,使之发扬光大、为己所用。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是从专科升格而成,只不过有的升格得早,有的升格得晚。客观地说,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已走入一些误区,有的是原来学校校园文化简单的延续,有的是对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复制。简单的延续,忽视了广大师生员工对先进校园文化不断提高的要求;复制没有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导致水土不服,学校文化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必须从内涵到外延不断创造和更新,它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应适应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的发展。

文化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根基,这种根基就是现实生活中相对于自身而言的新文化。如果没有新的文化来维护和养育,文化的创新是难以想象的,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学校文化创新的根基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同文化群体(校园文化)在秉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另一个是借助非同一文化群体(如社区文化)的“文化传播”,比如很多人强调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就是借助非同一文化群体的创新。在建设新建本科院校文化过程中,创新原则要求加强对其他文化(包括同类学校校园文化)影响的筛选,主动、理智地吸纳其中的优秀文化,有效融进其他优秀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宽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但在继承和创新中,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大学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没有创造就没有文化,更谈不上传承。在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中要不断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文化动;要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综观大学文化的发展史,大学文化的功能从娱乐与教育发展到传播、审美、创造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完善的过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智能训练的大学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社会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大学生的主要任务界定为“四个学会”,即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同时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强调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变得更加重要,因为课堂以外的文化熏陶往往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更大、更长远的作用。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不仅为大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为实现大学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倡导学生要热爱生活,追求优秀而不仅仅是成功。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成功的定义也是多元的,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必须是多元化的。但这种教育观念的更新才刚刚开始,它与我国传统教育形成的固定模式和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的冲突还将是长期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实现教育目标,更新教育观念的高度来认识。我们必须要求广大教职员工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同时在师生中统一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把握它的创造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的灵魂,但它不是现成结论的机械组合,而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的生命力在于自身的原创精神,这种精神包括: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努力探求从现实走向理想途径的求索精神;根据社会实践发展,加深对各种规律的认识,以创造性实践开拓通向未来道路的精神;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中发现新世界,不断以新的理论成果补充、修正、发展旧理论。任何理论体系一经简单化、教条化,就会失去它的创造精神,从而造成“得形忘意”;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创造精神,达到“得意忘形”的境界,才能把它运用到现代化实践中,发挥出它在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2.坚持“三个面向”主要是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综合创新

当今世界是在变革中发展的,科技革命导致的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着文化的交流,转变着人们的观念,先进文化通过不同的民族形式得到了更为普遍的发展。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主要是以开放的精神,对当今世界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进行综合创新,使其融入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文化必然受到政治的影响,但在全球性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下,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整合精神,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中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的价值是中立的。它以普遍性、竞争性、公正性、诚实性和合理的怀疑性为规范,因而也是否定专横、解构神圣、推进自由、发挥人的主动性的有力武器。因而,只有真正树立了科学精神,才可以把握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透过形形色色的包装,把握先进文化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

3.创新要有特色

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校园精神氛围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也是大学特色的根本。新建本科院校要认清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追风、不趋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才能更加保持自己的优势。哈佛大学培养了众多的政治家,麻省理工学院出工程师,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科名扬天下,牛津大学的数学学科举世公认。由此可以看出,一流大学实际上就是特色大学。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 C·莱温教授曾说过:“对一所大学来说,必须是自身培养、生长起来的,绝不能照搬别人的做法;大学应是完全独创性,融合于各自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之下,所以世界上找不到两所同样的大学。”千篇一律的大学文化是不能唤起人们对这个学校的记忆和关注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明确提出过大学要把重心放在培养个性上。他说:“大学是有共性的,但更应强调个性。”大学真正的定力,在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以此支撑和推动学校培养与拓展出自己生存发展的社会空间。对于整个高等教育来说,正是由于大学个性的存在,不同的大学风格、大学精神在一起相映生辉,才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繁荣景象。要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历史传统,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正确处理兼容与独创、一般和特色的关系,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大学文化。

此外,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以继承为前提,实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继承是指对原有事物中符合事物发展的积极因素的延续,而创新是指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扬弃的过程。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进一步发展。

学校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是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学校文化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地继承,不可对其简单地全盘否定。五四运动以前,我国对传统文化过于强调全盘继承,固化了人们的思想发展,而五四运动之后,对传统文化却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盘否定,特别是文革时期把中国的古文明看得一文不值,现在甚至出现了外国重视学习中国的古文明更甚于本国人民的局面。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们要提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学习。具体到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在观念上明确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是我们当代人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方法上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和各种活动对师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内容和形式上,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学校各项工作和各种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

总之,创新是新建本科院校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活力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创新,新建本科院校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不被社会所淘汰。新建本科院校更要在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这样学校文化才能更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创新不仅包括理念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机制和方法的创新,新建本科院校要注意培养全校师生的批判精神,并给予师生充分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空间,为学校文化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