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类型的分析介绍

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类型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这种分流模式有利于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计划与管理。(三)中期分流型这种分流模式是为了克服“入学分流型”模式的缺陷,延缓学生专业分流的时间。首先,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进行再次分流,势必增加管理者的工作量,使管理复杂化。“适时转流型”模式,是高校根据其内部不同专业的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间允许学生转换学科专业的分流模式。

四、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类型

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类型,一般是以高等教育内分流结构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对内分流模式加以归类,主要原因是:内分流结构体现了社会分工的需要,这是内分流模式分类的客观基础;学生是分流的对象,也是分流的主体,忽视学生这个特殊主体,高等教育内分流将会不合理;内分流结构和学生的关系是模式分类的现实基础,任何高校的分流活动都会通过流层、学科专业、课程、班级和课堂等分流结构来对学生进行分流;以“关系”为依据分类模式,是为了促使内分流合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生升迁流层、学生进入专业的时间、学生分流的次数、学生选修情况、学生转专业时机、学生自主选择性,以此为分类依据,国际上常见的8种类型如下[10]

(一)流层考升型

流层“考升”型分流模式是世界各国高校常用的分流模式,人们通过考试将学生分流进入不同的流层,如“专科升本科”、“本科升硕士”、“硕士升博士”等。这一分流模式可以是高校内部实行的学生流层升迁,也可以是高校之间的学生流层升迁。如,法国“综合性大学”的流层“考升”型模式就较有特色。这种类型设计好的话,会具有如下特点:既能保证平等的入学机会,有利于推行“大众教育”,又能保证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开展“精英教育”;通过各个阶段的考试分流有利于分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人才,同时也可以满足大学生不断升迁流层的需要;可以提高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具有较大的竞争性,师生只有通过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种类型实施时特别要注意考试的公平问题。

(二)入学分流型

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任何一个大学生最终都会流入某个专业领域学习,然后通过各自的专业渠道流入社会。专业既与学科有联系,也与社会职业分工密切相关。对于学生而言,分流进入什么样的专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科分类按其分化的程度呈现出层次性,分为一、二、三级学科。这里的“入学分流”是指学生入学时就分流进入三级专业或专业方向。一般来说,这种分流模式有利于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计划与管理。国家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就指令高校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分流渠道,并一次性分流到位,不仅具有较强的计划性,而且使管理过程简化;不仅能够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能为国家建设急需性人才提供重要保障。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表现如下。

(1)不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社会在发展,个人也需要发展,学生入学就分流进入了专业,若中途又不允许变更,妨碍了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地分流施教。

(2)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分流的权利。入学时就一次性分流到位,造成学生“一次选择定终身”的局面,限制了学生再次或多次选择分流的权力,严重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利益需求。

(3)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过早分流进入专业领域,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宽,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势必影响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发展。

(三)中期分流型

这种分流模式是为了克服“入学分流型”模式的缺陷,延缓学生专业分流的时间。一般来说,这种模式要实行大类学科招生,学生入学后,在前一、两年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实施“通识教育”,打好宽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从某个学期,例如第5学期开始分流进入专业学习专业课程。中期的分流实施考试与学生意愿相结合的方式,具有“淘汰”和“发展”两种性质,成绩合格者流向自主选择的专业方向继续学习,直至完成学业;成绩不合格者虽然被专业分流淘汰,但他们可以转专业,或者通过到工厂、企业实习1年,流入社会就业

“中期分流型”模式,具有一定的优点:有利于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避免学生过早专业化,符合社会对高等教育应开展“通识”教育的要求;为学生分流进入专业领域学习前打牢基础,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利益需求。学生通过两年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基本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进而选择合适的职业较为有利。当然,“中期分流型”模式有可能加大高校管理难度。首先,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进行再次分流,势必增加管理者的工作量,使管理复杂化。其次,对分流中被淘汰学生的处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四)专业分岔型

专业分岔型分流模式是指在主修的专业(主流方向)之外再选修其他专业或课程而引起的分流活动方式。在高校分流实践中,有些学生在其“主流方向”之外,还有选修其他专业或课程的需要,为满足学生需要,高校作为分流机构必须设置一定的选修专业和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分岔方式有“双学位”式、“双专业”式、“主辅修”式。“分岔型”模式有利于分流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学生就业。对于高校而言,为适应社会与个人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分岔型分流模式也成为必然。

(五)适时转流型

“转流”是指学生从一种分流渠道转换到另一种分流渠道的活动,包括“转校”、“转专业”和“转系统”3种具体形式。“转校”是指从一所高校转流到另一所高校;“转专业”即从一种学科专业转流到另一种学科专业,或者在某一学科内从一个专业方向转到另一个专业方向;“转系统”是指从普教系统转流到职教系统,或从职教系统转流到普教系统。高校开辟一定的分流渠道,实行一定的分流方式,以满足学生们的“转流”需要,这就促使“转流型”模式产生。其中“转专业”一般是在同一所高校内实施的分流活动,具有内分流性质,而“转校”和“转系统”两种形式具有在高校之间进行分流的外分流性质。

“适时转流型”模式,是高校根据其内部不同专业的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间允许学生转换学科专业的分流模式。该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1)有利于提高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乃至适时转流的推行,不但体现了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也给教师带来无形的压力,迫使他们想方设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读其所教授的专业和课程。

(2)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及能力发展。通过转流不仅使学生最终能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需要的专业流向,而且转流本身对学生自主性、选择性就是一种培养,因而能够增强学生的能力。

(3)关注学生主体的利益。转流使个体具有多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使其利益需求得到满足。当然,该模式也会增加管理者的工作量,给管理者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应注意加强管理,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防止分流结构失衡;注意分流机构之间的利益协调。

(六)工读交替型

大学生分流进入一定的高校和学科专业领域之后,由于某种原因要求边学习边工作,或者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为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高校设置这方面的流动渠道对学生进行分流,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工读交替流动,也促使高校内部的“工读交替型”分流模式形成。

(七)学校配置型

一般来说,学生进入高校之后,高校会将学生分流到一定的班级,为学习各专业的学生设置一定的课程,安排相应的教师讲授这些课程,然后进行考试评价,通过这些程序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然而,学生应该进入哪个班级、学习哪些课程、何时学习什么课程、何时听课、听哪位教师的课、何时参加考试等,存在两种做法,形成两种不同的分流模式。一种是由高校指令或安排,可称之为“学校配置型”分流模式;另一种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可称之为“学生选择型”分流模式。

“学校配置型”分流模式,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有利于计划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管理人才;有利于管理。不利的一面是:不利于社会人才结构的合理优化;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养成;易引发社会不公平。

(八)学生选择型

鉴于“学校配置型”分流模式存在的弊端,许多国家的高校都对这一内分流模式进行了改革。“学生选择型”分流模式是在学科专业范围内通过设置一定的课程结构、课堂结构或班级结构等供学生选择,从而实现其分流的功能。主要有3种形式的设置:即“自助餐”式、“套餐”式和“走班”式。“自助餐”式是将某一专业流向所要修习的所有课程都列出,规定选修的课程数量,然后由流入这一专业的学生自主选修。“套餐”式是将某一专业所要修习的课程设置为几个模块,然后从各个模块中选取一定数量的课程组合为若干个“套餐”,供学生自主选择。“走班”式是指学生不固定在一个班级上课,而是通过选修课程,学生“流动”上课的一种分流形式。

“学生选择型”分流模式,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第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发展是“学生选择型”模式的核心,它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人经验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和能力发展需要;个体在活动过程中满足了一种需要后,就会通过新的活动来满足新的需要。“学生选择型”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使他们不断地流动,不断推动他们主体性的发展。第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性。“学生选择型”模式尽可能地面向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采取多元化的形式、弹性化的结构、多样化的内容,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在发展其共性的同时培养其独特性。第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生选择型”模式注重挖掘学生个性内在的创造力潜质,其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对课程内容和形式的选择等,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这一分流模式也存在不足:如果管理不善,容易引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需要较好的教学条件与设施。

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远不止于所总结或归纳的几种类型。从价值目标角度、分流机制角度等都可以总结不同的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