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悟教育的内核的分析介绍

引悟教育的内核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引悟教育的生发机制引悟教育的生发机制是“培养自我实现的快乐人”,这也是引悟教育的核心目标。3.引悟教育的教学过程引悟教育的教学过程是:①置境—②引入—③联结—④感悟—⑤生成。在“引”的内涵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十分重要的。于是,善引则达,善悟则得,引悟交融,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二、引悟教育的内核(1)

(一)引悟教育的基本理论

1.引悟教育产生的背景

引悟教育产生的背景是:

①五让教育(2)的发展;

②顿悟说、试误说的发展;

③“需要理论”、“学习即生活”理论的实验;

④多年校本教研的提升。

2.引悟教育的生发机制

引悟教育的生发机制是“培养自我实现的快乐人”,这也是引悟教育的核心目标。

3.引悟教育的教学过程

引悟教育的教学过程是:①置境—②引入—③联结—④感悟—⑤生成。如图1-1所示。

img2

图1-1 引悟教育的教学过程

4.引悟教育行动范式

引悟教育行动范式包括情境引悟发现教学模式、故事引悟理解教学模式、演导引悟技能教学模式和矛盾引悟创造教学模式。

情境引悟发现教学模式如图1-2所示。

img3

图1-2 情境引悟发现教学模式

故事引悟理解教学模式如图1-3所示。

演导引悟技能教学模式如图1-4所示。

矛盾引悟创造教学模式如图1-5所示。

img4

图1-3 故事引悟理解教学模式

img5

图1-4 演导引悟技能教学模式

img6

图1-5 矛盾引悟创造教学模式

(二)引和悟的过程探究

1.“引”的形态和机理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怎样是“引”?对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搞清楚了“引”的形态和机理就比较明确了。我认为,“引”的形态和机理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创设情境,提供条件,修筑“跑道”,暗示方向,激发激情。

1)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情境的学习是索然寡味的,也可称为无意义的学习或机械的学习。教学重要的就是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就需要创设情境。

一般地,情境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现场情境、自然情境和再现情境等,其中,再现情境又可分为语言描述再现、情节表演再现、实物演示再现及回忆想象再现,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学生学习的内容,合理地创设情境,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化解重点、难点,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三年级语文有一课是《观察中的发现》。教师教授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创设再现情境:先运用多媒体将一幅完整的美丽风景图画展示给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图上画的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有哪些人物以及他们在干什么?”接着再运用多媒体将此图分割成若干小片,要求同学们将这些小片复原。如何复原?这需要观察。观察小片上的画面(图形)的特征,再进行组拼。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而创设的再现情境就能引导学生去观察、想象、发现各小片上画面的特征并在大脑中重构原图,促使学生思考并使学生享受到思考后的成就感。

2)提供条件

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条件到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条件”的优化设计和刺激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把提供的条件表述为一个“场”的话,则这个“场”对学习而言就是“引”。为了让学生进场、入场(了解条件),教师就必然要引。进场、入场了还要视场、察场、研场、玩场、乐场,这就是引的目的。

例如三年级数学《可能性》的教学。教师提供的条件是:黄、白乒乓球各若干,大纸盒一个,以及三种摸球的状态。第一种状态:大纸盒里只放黄球,那么,学生摸球的结果一定是黄球;第二种状态:大纸盒里只放白球,那么,学生摸球的结果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摸到黄球;第三种状态:大纸盒里黄白两种球都有,这样的话,学生摸到球的结果就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不可能一定是黄球或白球。这样“引”,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了三个数学概念——可能、不可能、一定。

3)修筑“跑道”

“跑道”即学生学习的轨道,学生思维的轨道。教师的作用是在这条“道”上领跑,他们是参与者,也是合作者。

例如一年级语文《有趣的游戏》一课的教学。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曾玩过的游戏,然后学生自己表演这个游戏,再由这名学生教其余所有学生一起玩这个游戏,最后让同学们一起评价这个游戏。通过“说—演—教—评”这几个环节,教师就为学生修筑起了学习“跑道”、思维“跑道”和训练“跑道”,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玩,让学生体悟到了学习与生活的快乐。

4)暗示方向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的切入点、思维的取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直接影响学习的成果。因此,教师的“引”就是运用科学合理的辅助手段和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这里的“手段和条件”应是预设的,是为思考和发现问题而准备的,这一切都是有目标的。因此,这样的准备和目标的预设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暗示方向。

例如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桃树和杏树共有180棵。已知杏树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多少棵?”思维的方向性暗示为:

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已知条件和问题)

你能找出这些信息的等量关系吗?(桃树棵数+杏树棵数=180棵)

桃树棵数和杏树棵数的关系怎样?(杏树是桃树的3倍)

如果设桃树棵数为X棵,那么杏树是多少棵?(3X棵)……

显然,这样预设“引”的方向性,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构建起方程的等量关系,建构起代数的基本知识。

5)激发激情

有激情的学习一定是十分快乐的,引悟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自我实现的快乐人”。在“引”的内涵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地,激情的发生是需要条件、需要环境的,没有条件与环境的刺激,诱发激情会很难实现,所以,“引”的作用就是运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例如一年级语文《看图写话》的教学。学习条件是要看图写话,学习环境是一幅猴子的画,激发学习激情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观察猴子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这样,引出学生分析猴子玩耍时的神情和心理,猴子吃东西的感受,引出描写猴子的句子,然后交流学生自己写的句子,童话般的交流生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2.“悟”的实质和形成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性,即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是独立性,即独立思考——感悟。于是,善引则达,善悟则得,引悟交融,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善悟则得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顿悟、体悟和感悟所学习的内容,并有所获,这就是悟的实质。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悟?如何引领学生悟?我认为主要有五点:体会过程、得出结论、生成智慧、发展能力、享受快乐。

1)体会过程

一节课,往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被分为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创设不同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心理和思维都会随之发生多种变化,有提出疑问,有问题答案的探究与寻求,有新知识的认知与获取……这些过程就是学生在体会学习的过程、亲历学习的过程,而贯穿于全过程中的学生的丰富、生动、具有个性的内心体验和亲历体验就是“悟”,因此,“悟”就是体会过程。

例如五年级数学课《循环小数》的教学。教师提供学生体会过程的环节如下。

师:(以一个数学故事导入)在校运动会上,王鹏跑400米,用了75秒,平均每秒跑多少米?请同学们帮他算算。

(点一名学生到黑板演算,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演算。不一会儿,有学生在小声议论。)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怎么也算不完。

生2:小数部分有无数个3。

生3:和我们以前学的小数不一样。

老师含笑不语,再出两道算式,让学生继续算,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学生的疑惑更多了。

在学生极欲了解原因时,老师顺势引出了循环小数的概念,学生恍然大悟。

老师接着板书后两道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循环小数的写法既复杂又不便,从而引出了循环小数的科学简便的写法及循环节的概念。

2)得出结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多个能引起观察和研究的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让他们有所思、有所学,从而有所“悟”——通过收集分析有关资料得到结论;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结论;通过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得到结论。这样,“悟”就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例如四年级科学课《摆》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在“悟”中得出结论?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知道单摆摆动的规律——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如下环节:

①提出问题讨论:摆动的快慢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摆钟入手,先展示课前学生收集的各种摆钟图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动手玩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然后引导学生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转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上来。经过讨论后学生明确了动手实验的必要性,教师又不失时机地与学生商讨正确的实验步骤,一切准备就绪,学生很快投入到实验中。他们配合默契,操作规范,一个学生看表,一个学生推动摆,并数在30秒内摆动的次数,另一个进行记录。通过多次实验后,大家得到了共同的结论: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3)生成智慧

智慧就是人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生成智慧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化形成。教师科学地设计与安排教学活动,往往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在教师的引导下,新的认识、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以及灵感会一次又一次地在学生脑海里闪动,学生“悟”性频发,学生潜在的智慧火花随时都能迸发出来。因此,“悟”就是生成智慧。

例如四年级语文课文《桂林山水》的教学。学完此课,学生久久沉浸在如画如诗的桂林山水中。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写几句简单的话赞美桂林山水。

生1:(突然举手)老师,可不可以引用古诗词?

师:(意外,但很感兴趣)可以啊,你想引用哪首?

生1:《望洞庭》。

生2:(插嘴)应该改成《望桂林》。

师:(若有所思)好啊,那我们就来根据课文改编这首诗。

学生们群情激昂,跃跃欲试。

师:谁来改第一句?(原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代诗人刘禹锡作)

生1:江光山色两相和。

生2:我觉得“江光”读起来不顺耳,改成“水光”更好,因为“水光”正好对“山色”。

生3:我同意,因为第二句开头正好可以用上“江”字,江面无风镜未磨。

生4:遥望桂林山水翠。

生5:不行,这里的桂林与题目重复了,而且桂林范围那么大,怎么望?应该改成“遥望漓江山水翠”。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智慧的火花在频频闪动)

生6:白银盘里数青螺。桂林有那么多山,所以不只一青螺。

生7:白银这个词也要改,应该是“翡翠”,因为书上不是说: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一直含笑听着,满意地点头)让我们把我们自己的作品朗诵一遍。

众生:《望桂林》,水光山色两相和,江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漓江山水翠,翡翠盘里数青螺。

(哈哈,得意的笑声)

4)发展能力

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何一门学科都担当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适应能力等的重任,所以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悟”就是发展能力。

例如口语交际课《我是小小推销员》的教学。上课伊始,老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推销广告片,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推销员的一举一动,以总结出推销必须注意的事项。经过观看、总结、模仿等环节后,老师请学生帮自己的朋友推荐一件商品——奥运福娃造型的储蓄罐。学生经过简单准备,开始现场推销,在学生推销的过程中,老师特意制造了一些障碍来考验学生的临场反应力,并由浅入深地介绍推销须知。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一定的推销技巧后,老师组织大家分小组进行推销比赛,比赛相当激烈,几个临时推销员各自以独特的推销风格亮相,最后以学生创编广告词来结束本课。在这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现场应对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5)享受快乐

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改良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快乐学习,这样,学生便能在轻松和谐的情境中汲取知识的甘露,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因此,“悟”就是享受学习、享受快乐。

例如一年级数学《数学广角: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这节数学课教师选择在室外进行,首先就给人新奇的感觉。本节课教学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复习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老师设计了投篮游戏,由红、黄两队进行投篮比赛,小记录员(学生)进行记录,投中一个画一圈。游戏结束后,小队员们还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老师话题一转:请大家看看两个队的比分,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红队比黄队多投了3个,有的说:红队赢了。……老师再问:谁能根据他们的比分,说出两道减法算式,两道加法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并用语言准确表述了算式所表达的意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设计新颖活泼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自律地学习,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以往学生像读歌谣似的“10可以分成几和几”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巧妙有趣的数字小游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整个过程轻松明快,他们在活动中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在活动中品尝到学习的趣味,并享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