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主要教学模式与基本教学方法

中小学主要教学模式与基本教学方法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根据要求,学生自学,教师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个别性问题。讨论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师的指导要体现为启发、点拨,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利于学生省时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常用简明、系统的“问题”形式反映教学内容。

第二节 中小学主要教学模式与基本教学方法

一、中小学主要教学模式介绍

在教学改革中,我国中小学教师和教学专家也大力开展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学——指导式”教学模式

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弄清疑难、练习巩固来达到牢固掌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所依据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既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二,大都针对我国学生不会读书、不会自学的弊端;第三,主要作用相同,既促使知识和能力的良性循环发展,又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四,操作程序基本一致,如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等。

1.理论依据

(1)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辩证统一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教表现为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安排学习计划、内容,指导学习方法等。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于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巩固。

(2)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其依赖性由强到弱发展的同时,独立性则由弱到强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表现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自己独立学习,管理自己。依赖性表现为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还不成熟,自我评价及自我控制能力等还不强,因而学生又不得不接受教师的指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加以正确的指导,逐步使学生克服对教师的依赖性。

(3)“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当代知识激增,更新过快,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2.教学目标

“自学——指导式”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获得自学的方法、技巧,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操作程序

(1)提出要求。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2)开展自学。根据要求,学生自学,教师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个别性问题。

(3)讨论启发。对学生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汇总后再集体讨论。讨论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师的指导要体现为启发、点拨,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练习运用。疑难解决后,教师布置练习,使学生所获得新知在运用中得以检验、巩固。

(5)及时评价。教师对练习结果及时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巩固性或补充性教学,以确保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评价方式有: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或学生自我评价。

(6)系统小结。教师让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概括化,从整体上理解所学内容。方式可以是师生共同总结或教师指导学生归纳,然后再补充总结。

4.操作策略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引导者”,其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围绕所要掌握的内容专注地自学,避免放任自流;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积极引导学生的自学方法等。

自学——指导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自学为先导,教师的职责已由系统讲授转为定向指导、重点启发等活动。采取这种模式,教师不仅要精通教材,而且对教学的程序也要有周密的构思,并且还要能在实施过程中随机应变、善于组织。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

学生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利用学生内在的认识事物的动力。这种动力表现为:探究欲望、成就欲望、交流欲望。这种模式是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上的内驱动力来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目标

问题——探究式是为了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自实验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的技能。

3.操作程序

(1)提出问题。该模式常用的提出问题的方法有:教师根据学生要求或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提出。对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工,使其有一定兴趣、难度,问题不能太易、太难和无趣。

(2)建立假说。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

(3)拟订计划。针对假说,提出解决问题的计划。计划内容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组织形式、何时完成等。计划一般应先让学生提出,教师与学生协商后再提出。

(4)验证假说。按照计划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验证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资料式验证,主要是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假说的材料,经分析、概括得出结论。二是实验式验证,主要是学生动手做实验分析实验,总结实验结果看是否成立。

(5)交流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验证的结果开展交流、补充、完善,总结出正确结论,并通过练习,使结论在头脑中得以强化。

4.操作策略

在本模式中,教师是“引导者”和“顾问”。一方面,教师必须精通整个问题体系;另一方面,又要容忍学生出错,不要过早判断学生行为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利于学生省时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常用简明、系统的“问题”形式反映教学内容。另外,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中心来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各种所需的材料和场所。

(三)“目标——导控式”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源于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理论。它以明确学习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估为动力,以矫正强化为活动核心,是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

学习过程是学习水平由低到高逐步递进的过程。首先,由于学习水平的不同,对同一学习内容,要达到同样的结果,就要付出不同的努力,这也必然导致学习速度和质量的差别。因此,对于学习来说,要建立目标体系,使之有利于引导和控制学生达到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其实,由于学习是由低到高的不同水平逐步递进的,每一个高水平的学习都是根植较低水平学习之上而获得的。因此,要设计出一个由低到高的程序化目标,通过评价学生学习目标所达到的水平,以调整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时间,才能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好的潜力。

2.教学目标

目标——导控式是根据大纲划分单元,制订单元教学目标,并按单元目标组织教学,借助评价、反馈、强化和矫正等活动,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3.操作程序

此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前提诊断。即对将要学习的单元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检验、提示、复习或回顾,给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明确目标。教师让学生对新知识达到的水平和掌握的范围做到心中有数。

(3)达标教学。通过讲授、提问、练习或自学等形式紧扣目标进行教学,力求让尽量多的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4)达标评价。评价通常不记分,答案由教师提供;方式可以是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自评或互评。

(5)强化补救。根据评价反馈的信息,采取强化或补救性教学。对于全部目标都已达成者并有余力的,可以进行提高性学习。对于少数未达成者,则进行补救性学习。

4.操作策略

在本模式中,教师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组织者”。教师应对目标有科学理解,特别是要在大纲的背景中体会单元目标。同时教师要安排好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出单元的每个知识点,并用目标去准确界定。

(四)“认知互促式”教学模式

它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互相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陶冶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首先,充分发挥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学得轻松,热爱学习;其次,情境设置具体,形象化的学习内容减轻了认知难度,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模式有关的实验如“情境教学”、“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快乐教育”等。

1.理论依据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既没有纯粹的认知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情感活动。任何学习活动的结果都是情感和认知共同作用所致。教学中应把情、知作为一个整体,统一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其次,统一于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的。认知起操作作用,承担着知识的吸收、贮存和转化任务;而情感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活动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

2.教学目标

通过情感和认知的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不断陶冶和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达到真正的情志交融。

3.操作程序

情感易变,它会因人、时、地和教学内容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所以在有关实验中很少明确地提出操作程序。但是我们根据情知相互作用的原理以及一些教师的实践活动,可以设计出以下的基本操作程序:

(1)调整情绪、以备认知。教师通过排除影响教学活动的消极情绪,形成心情舒畅,无思想负担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高度集中地为学习做好准备。

(2)情境开路、认知相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采用联系生活、展现实物等方式创设有利于促进认知活动的教学情境。情境要具有新异性、启发性。新异性指情境要富于变化,有新鲜感,才有利于学生稳定地注意认知对象。启发性指创设的情境要蕴含哲理,才能使教学不是纯粹地为情而情。

(3)以情启思、以思促情。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对话、讨论、表演、游戏或舞蹈等,使教学活动从头到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以情启思指通过启发性的情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以思促情指教师通过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获得理解人生、对待生活、团结互助等的情感体验,促使其情感健康发展。

(4)知情并茂、情知双获。教师通过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情、知多次交融,促使学生情与知统一,把从情境中获得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并从成功中获得情感上的喜悦。

4.操作策略

在本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维持者”,因此要求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如表演、语言表达等能力。教师还应根据教学要求,提供必备的器材、教具或教学场所,并把它们组织好运用好。教师自己也应进入角色,并充分利用语言进行渲染,使创设的情境更加入情入理,达到诱导学生情感的作用。

二、中小学基本教学方法介绍

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积累了大量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教改的要求下,对传统教法加以推陈出新,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下面介绍一些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一)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传授知识、阐明概念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由教师通过系统的讲授呈现给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采用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将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经过加工整理贮存于头脑之中。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讲解法。

讲解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解法,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合乎逻辑的推导,入情入理的分析,有利于给学生以系统的观念,也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观点、发展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讲解的进行主要有四个步骤:准备——导入——讲解——结束。

1.准备阶段:包括教材和教参的搜集,教具的选择和教师的心理准备。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精心备课,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选取直观形象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

2.导入阶段: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动机,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导入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通过“情感”去启动他们认知结构的大门。在教学中,导入应提供一种全景式鸟瞰,使学生对即将认知的事物有一个整体印象,从而促进学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3.讲解阶段:首先,要考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新知识的差异,并通过恰当的语言促使其知识内化;其次,应借助直观教具或实物模型引导学生理解讲述的概念和法则,并重视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可以通过改变讲解的声调、语速、利用动作和表情变化;或利用板书、幻灯等工具;穿插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

4.结束阶段:教师应做一个总结,以帮助学生抓住要点,掌握规律,增加记忆。

运用讲解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讲解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第二,讲解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第三,讲解应具有启发性。讲解要注重启发性。在学生观上,要以学生为认识主体,强调学生积极思考,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在方法上,要注重直观形象教学,辅以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效果上,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听讲,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第四,讲解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二)讨论法

讨论法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起源于对讲解法缺点的批评。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改变了以往的以教师单向传递知识为学生间、师生间的多向交流。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明显。讨论法从准备发言,查阅资料,写出提纲,到讨论中积极争取发言,表现出对科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在讨论教学的条件下,学生面对面交流,可以自由发言、提问,也可以立即做出回答;教师也可参与讨论。教师的职责主要起指导、组织和提供信息以及小结等作用。

在教学中,运用讨论法,首先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围绕同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迫使学生不得不学会基于事实、概念和原理的推理来维护自己的意见,同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其次,培养学生集思广益合作团结的技能。今天的社会要求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做出评价,并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而讨论法能让学生在一种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最大程度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看法。再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讨论为学生提供了练习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极好机会。它需要学生用清晰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论点,在很多场合还必须即兴发挥。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第二,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第三,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此外,在讨论的条件下,要求班级和小组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班级纪律很差,学生中缺少好的骨干,一旦讨论开始,班级就可能失去控制。这样一来就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因此,从班级的条件来看讨论法比较适合于班级纪律较好、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强的班级。

在使用讨论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新知识传授阶段不宜用讨论法,因为讨论必须以学生对某一课题有所了解,掌握了一定知识为基础。第二,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宜用讨论法。一方面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和表达技能;另一方面,他们学习的内容也不适宜于讨论。第三,许多基本技能,如阅读、计算技能等需要大量的个别练习,也不需要讨论。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在运用情景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根据教学内容,全面地提出教学目标,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采用情景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阶段进行。

1.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画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同时运用图画、音乐、语言等创设的情景,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感知只是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理解则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情景,深入理解所学内容,认识到情景中蕴含的规律、道理。

3.深化——再现情景,丰富想象,深化感情。呈现相同的情景,使学生将所学到的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另外一种类似的情景中能够很好地运用,提高学生能力,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执笔人:陈景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