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关系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关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一是教学方法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特征。回顾教学方法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把握教学方法内在的发展规律,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9]中国古代的教学方法中已出现了有利于开启智力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二、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广义的教学方法包括各种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途径、措施、操作程序和技术,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甚至还包括特定的教学内容;中间层次的教学方法介于广义教学方法与狭义教学方法之间,类似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组合,如人们通常讲的发现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异步教学法等;狭义的教学方法是与教学原则、教学技术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同一层次的范畴,也就是一般教育学教材中提到的讲授法、谈话法等具体方法。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第三层含义。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5]爱因斯坦说过,“教师应成为教育工作的艺术家,其责任就是用良好的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与科学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的火花,激起他们的探索精神,让他们的素质和谐而自由地发展”。这指出了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学习者在理解教学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方法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特征。比如教师讲授时要求学生聆听、思考、做笔记;教师演示时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教师示范时要求学生模仿、练习;学生讨论、研究、作业时要求教师辅导、检查、批改等。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或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但必须有另一方面的积极参与。三是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法为主,多法相辅。

(二)教学方法的发展

教育活动产生伊始,教学方法的研究就成为人们讨论的重要问题。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而发展,每一时代都有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回顾教学方法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把握教学方法内在的发展规律,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1.国外教学方法的发展

古代教学是以传授文化知识,保存祖先积累的经验为基本目的,因此,在古代西方教育中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即是口耳相传、行为模仿与记忆,教学中主要采用背诵、问答、串讲、练习等方法。古代西方早期的教学方法中已出现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称为“苏格拉底法”,包括“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基本步骤。苏格拉底在教育学生时,首先摆出一副很无知的样子,向学生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地发问;当学生有了迷惑时,他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举出一些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自觉地从多方面思考人类社会的普遍原则,从而辩证地、具体地看待问题而非绝对地、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对后世影响很大。

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热潮的兴起,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方法沿着感觉唯实论到情感教学、实物教学,再到活动教学的历程前进。如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法,是通过感官发展智力,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教学法”是借助实物提高理解力,福禄培尔的“游戏教学”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活动来进行教学创新,第斯多惠的“直观教学”则是通过一系列直观规则来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及其学生席勒、赖因的“五段教学法”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反映新的教学思想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不断提出,是近代西方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西方教学方法的发展历程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些综合性教学方法的出现。特别是欧洲的一些新教学方法经巴纳德、贺拉斯·曼和帕克等人的引进、推广,在美国掀起了跟新教育运动相呼应的进步教育运动,在教学方法领域里先后出现了德克乐利教学法、杜威的“活动教学法”、莫里森的“单元教学法”及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许多新的教学方法。[7]其中,以杜威的“活动教学法”影响最为显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教育等全方位的竞争日趋激烈,现代教学方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呈现出个别化、自主化、合作化、效率化和综合化的特征”。[8]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侧重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包括程序教学、范例教学、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法”、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法”等;②侧重提高智能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包括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赞科夫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兰本达的“探究研究法”等;③侧重认知因素发展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包括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④侧重个性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验。[9]

2.我国教学方法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教学方法中已出现了有利于开启智力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中的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原意是指教师教导学生,不到他心想求通而不得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学记》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教学思想,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即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大力地促进学生思考,开导学生,而不应把结论和盘托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问话”、“启发”、“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知行合一”。[10]但自隋唐科举制兴起以后,《四书》、《五经》成为特定的教学和考试内容,于是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机械记忆和背诵,并逐步失去活力。

中国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既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近现代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教育家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路子,出现了如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活教育”等教学方法。应该说,在教学方法方面,17世纪的欧洲在总体上超过中国,近代中国只是被动地接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通过派遣留学生、翻译国外教育著作、邀请国外教育专家学者访华讲学等途径将赫尔巴特的教学法和杜威的活动教学法先后介绍到中国,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革新。20世纪50年代,在教学方法上,我国照搬苏联学校实行的旨在以传授系统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20世纪60年代,我国教学方法研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教学方法的研究开始进入科学化、理论化和学术化的新阶段,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例如,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上海青蒲县的“回授式教学法”、马芯兰的“四性教学法”、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对推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