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意义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意义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发现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的认知理论为依据的,程序教学模式是以斯金纳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为依据的。比如发现教学模式具有掌握学科知识基本结构并培养直觉思维、探索精神及学习内驱力的教学功能;程序教学模式则易于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情境教学模式则在培养情感、人格、主动性方面有独特的功能,等等。

第二节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意义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从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者转变为既是学科的教学者,又是课堂的管理者,还是教学的研究者多重身份。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将教师从纯粹的教书匠的身份转变为教学研究者的身份,而实现这一身份的转变,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研究教和学两个方面,即研究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

怎样把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它主要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也可以说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而在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发生的变化。

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就要研究一门课程的目标是什么,课程内容包括哪些,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学会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培养哪些情感,从而实现课程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学论,研究运用哪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最快最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落实课程的教学目标。

实施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也是一个专业化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是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和方法。

二、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教学模式兼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特点。从理论方面看,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的理论,是设计与组织教学的理论。因此,可以说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它本身必然体现着一定的教学思想、课程思想,同时它又规定着对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方式、程序、原则而成为教与学的行动指南。从实践方面看,教学模式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构、教学程序的综合,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所以,它比一般的教学理论更加接近教学实践,不再是空洞的思辨,而是能直接运用于实践的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可以这样说,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它沟通了教育循环系统中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贯通了教学结构的各个要素,因此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而且对于教学理论的发展,不仅对于教学法,而且对于课程计划与教学系统的设计,都将会提供极其有益的启示。

首先,教学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桥梁,教学模式以理论为基础,同时又是教学理论的可操作形式。每一种教学模式,总是体现和运用了一定的教学原理。如发现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的认知理论为依据的,程序教学模式是以斯金纳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为依据的。教学模式又是教学实践的范型,是实践经验的提炼与概括。教学模式兼有理论与实践的成分,架起了理论与实践转化的桥梁。理论具体化为教学模式,为教师实际地应用、操作提供了样式;实践经验提炼为教学模式,则把教学要素的稳定联系体现出来了,从中可以得到规律性的认识。正是借助于教学模式,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不断得到统一、深化和发展。

其次,教学模式很好地把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是目标和活动的汇聚、中介。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功能,不同的教学模式,其功能也是不同的。比如发现教学模式具有掌握学科知识基本结构并培养直觉思维、探索精神及学习内驱力的教学功能;程序教学模式则易于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情境教学模式则在培养情感、人格、主动性方面有独特的功能,等等。不同的教学模式,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现代教学目标上具有不同的功能,完成着不同的教学任务。这样,通过教学模式,把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计划的落实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便于学生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社会价值更高。因此教学模式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汇聚,是目标与活动的中介。

其三,由于教学模式是教学的载体、落脚点和枢纽,因而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学模式的创设、选择、应用作为基本的中心工作来对待。

教学模式最初由单一的模式分化为两种模式,再演变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这是课堂教学逐步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教学的任务要求与教学模式功能之间的矛盾,是现代课堂教学不断变革的动力,推动人们去改造不适应教学任务要求的教学结构,去创造适应新的要求的教学模式。这样,许多新颖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相继出现了,如互动教学模式、学导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等各种教学模式便呈现在教师眼前,使课堂教学形式五彩缤纷、丰富多样。因此,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由单一走向多样,由分化走向综合是必然的,是现代课堂教学发展的结构。

再从深层次分析,只有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具体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即掌握某种基本的学科知识和各种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言语能力及各种其他的特殊能力;丰富、健全学生的人格,诸如情感、意志、兴趣、需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开发人的潜能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具有如此全面的功能,都不能完成如此复杂繁重的任务。每种教学模式,都只具有一功能,都只能承担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某些任务。譬如,掌握教学模式最适宜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而对于培养人的创造力、动手能力等则有所不足;互动教学模式长于丰富个人直接经验、锻炼操作探索能力、培养主动精神等,但在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上则较难有作为;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陶冶人的情感、澄清价值观,但不适宜思维训练、知识传授等任务。各种教学模式各有长处,也有弱点,没有全能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全面完成现代教学任务,应把不同的模式分别应用到它最适用的地方,发挥它的独特动能,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总体的教学任务。教学模式多样综合,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客观需要。教师应不断研究并创造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模式,这对实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是一条必由之路。

其四,教学模式是教育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目标、课程与教材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如前面所说,培养目标的时代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变的。在中世纪曾稳定了千年以上,在近代稳定了几百年,在现代,至少在几十年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因为制约着培养目标的因素在一定时间里是相对稳定的。

课程与教材也有较大的稳定性。近代的课程结构稳定了两百多年,我国现行课程体制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教材与目标、课程比较,相对来说比较灵活,建国以后我国先后推出了七套中小学教材。但教材建设的周期相当长,过去,一般需要经过“十年编纂”、“十年评估”的过程,就是在知识老化过程加速的现代,教材的修订周期一般也要5年左右时间。

教学模式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它的确立是多因素的,不仅取决于教学目的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而且受着教学对象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就是说,教学模式必须因教学目的、内容、对象诸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才会富有生命力,这就使它成为教学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其五,教学模式又是与教师、学生关系密切的因素。不论哪一国的培养目标,都是由客观的社会需求与科学发展水平决定,由政府部门制定的。在实施统一管理教育的国家,通常由政府规定各级学校和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就是在分散管理教育的国家,课程的制定也是由地方掌握的。至于教材,无论是使用国家统编的教材或者学校自选教材,总是只有少数编写者参与。因此,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目标的制定都不可能由教师决定,但是教学模式的选择与确定权则完全在教师手中。教师不仅从目标的实现、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差异来确定教师模式的取舍。一旦确定了何种教学模式,就必然关系到教与学的优劣成败,从这方面讲,教学模式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教学模式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与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