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媒介组织形式的演变史

国内外媒介组织形式的演变史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国内媒介组织类型的演变封建社会,报纸管理的组织结构就是单一的君主统一控制,有专门的部门(如礼部)具体管理,对君主负责。

三、媒介组织形式的演变史

(一)国外的媒介组织类型的演变

西方媒介的组织类型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行为目标方面,不仅受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驱策,而且在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方面要受到社会责任和政府管制的约束。媒介的所有制和管理体制,是可以统一也可以分离的。在世界媒介发展史上,所有制和管理体制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59年(古罗马《每日几闻》创办)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官报、政党报刊、商报等不同类型的报纸,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一致,官报由政府部门经营,政党报刊由党的下属组织经营,商报由私人经营。

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开始至今。在这一阶段,以现代企业制度逐渐成熟为标志,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了分离。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由小到大,管理由集中到分散。报团或媒介集团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这是一个逐步发展、日趋优化高效的过程。

1.传统企业阶段

(1)一权制。近代报业初期,报社规模小,通常老板加记者、编辑和排版工人也就只有几个人,报社就是印刷厂,老板兼任经理,参与采编。

(2)两权制。随着报业的发展,专职编辑越来越多,地位也日益重要,编辑权从中分离出来。1817年,英国《泰晤士报》实行总编辑制,老板高薪聘请有能力的文化人任总编辑。总编辑下设编辑部。这是报业体制的一大改革,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报纸纷纷模仿。

(3)三权制。19世纪末,《泰晤士报》率先建立总经理制度总管报社经济事务,下设经理部,全面负责报业经营活动。这样,社长或发行人由老板自任,下设权力相当的总编辑和总经理。这一体制后来被称为“双驾马车”。

img15

图2-2 双驾马车组织形式

2.现代企业阶段

(1)股份制出现阶段。19世纪,股份制在美国兴起后,报业也有独自向招股集资的方向演变的趋势。较大的报社都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1870年,查尔斯·道和爱德华·琼斯开办道·琼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出版业。1889年,该公司出资创办《华尔街日报》,它以公司经理和高级职员为对象,是美国第一家办得相当成功的专业报纸。其他报社纷纷效仿。到19世纪末,美国所有的大报都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在日本,东京的《中外新闻》于1911年率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1918年,《朝日新闻》实行股份制度。

(2)股份公司实行三级管理体制。股东大会选出的董事会是决策机关,董事长通常由持股最多的家族人出任,大多数董事也是由持股较多的人担任。董事会任命社长、总编辑、总经理。社长可以是持股最多的家族成员,也可以不是。这样,管理权就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分离的程度,则因国家、因报社而异。如“二战”后,考克斯家族是道·琼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该家族成员既未担任过董事长,也未担任过《华尔街日报》的社长。《华盛顿邮报》正好相反,最大的股东家族一直在行使经营权。

目前,国外媒介集团大致有两种组织形态:一是职能型垂直结构;一是事业部型组织结构。前者按职能设立部门,形成若干个垂直管理系统,权力、责任集中在集团高层;后者是以集团与其所属的事业部之间的分权为特征的一种组织结构,各个事业部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

这两种组织形态各有其优缺点,关键是根据组织的性质、规模,组织所生存的环境以及组织文化等来确立媒介组织的结构形态。如果机构搭建的框架过于庞大,管理人员过多,管理成本过大,对子报刊削权过多,就会导致各个事业部的发展活力和整体经营效率下降;如果结构过于简洁,则无法适应媒介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媒介组织的战略发展。二者也可以在一个媒介组织中相对应地根据实际需要,以完成组织的目标,而相互结合成一种新的媒介组织形态。

(二)国内媒介组织类型的演变

封建社会,报纸管理的组织结构就是单一的君主统一控制,有专门的部门(如礼部)具体管理,对君主负责。20世纪上半叶,商业媒介也曾经在中国内地出现。《大公报》即是一例。

《大公报》创始时期为1902~1925年,起初由天津的一些商人和天主教徒集资筹设,后来发展成为皖系北洋军阀的喉舌,销路每况愈下,不得不停刊。1926年,吴鼎昌出资5万元与胡政之、张季鸾续办《大公报》,这就是新记公司《大公报》。之所以称为公司,是表示企业性质,是吴的金钱和胡、张劳力股结合的组织。三人约定,吴任社长,胡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新记《大公报》在1926~1949年间,一共创办了六馆十报。每馆除有一份日报,还出版了上海《大公报》临时晚刊、香港《大公报》晚报、桂林《大公报》晚报、重庆《大公报》晚报。目前仍在出版的有香港《大公报》。《大公报》组织结构比较简化,保持精干,也被称为“T型结构”。续刊伊始,吴鼎昌出任社长,1935年去南京从政时即辞去社长职务,《大公报》从此再未设社长职位。胡政之、张季鸾以总经理和总编辑名义,综理报馆业务。各分馆只设经理及编辑主任。1941年张去世后,重庆、桂林两馆才分别加设总编辑,并成立社评委员会。新设总主笔职位,由胡政之出任,为报馆主要负责人。1943年,《大公报》在重庆成立董事会,设立董监事联合办事处。

《大公报》在组织领导上坚持采取“双轨制”的做法,就是把报馆分为编辑、经理两部,各司其责,而以编辑部为重。经理部的领导人都是从担任编辑、记者多年的职工中遴选出来的,他们熟悉业务,能够环绕着编辑部开展业务经营,配合密切,不致形成“两张皮”。它异地设立的各个版,都是按这种组织结构独立行使各自职能的。《大公报》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也称为“T”型结构(如图2-3所示):

img16

图2-3 T型结构

1949年之后,新闻媒介始终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是媒介的最高决策机关,中宣部和各级党委宣传部具体领导各级媒介,媒介组织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三种组织架构:

(1)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新闻媒介被纳入事业单位范畴,不需要从事经济活动,媒介的组织架构以保证党的宣传政策的顺利贯彻为目的,主要模式变为编委会集体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

img17

图2-4 我国传统的媒介组织形式:直线型组织模型

在这种组织框架中,总编辑是法人代表,编委会是媒介各项事务的决策机构,全面领导和监督媒介工作。编委会是媒介的最高集体行政首长,总编辑充当召集人的角色,只对上级宣传主管部门负责。这种结构一直沿用,目前仍有相当多的报社采用这种组织架构。但是媒介进入市场后,总编辑管理具体事物太多,很难集中精力办好报纸,体制弊端逐渐显露。

(2)1978年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新闻传播的其他属性逐渐得到认可,媒介产业得到一定的鼓励和扶持,并由此得到发展。在媒介组织形式上,这一时期首先是在广东形成了以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负责制为代表的体制,影响扩大到全国。在上海的一些报社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

img18

图2-5 改革后的媒介组织形式:直线型向职能型转移

在这种组织构架中,社长是报社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宣传导向,把握经营方向。总编辑只负责具体的采编业务的组织实施。总经理负责经营管理部门。这一组织架构使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分离,责任明了,并且提高了总经理的地位,有利于加强经营活动。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媒介产业化的进程一直在向前迈进,20世纪90年代报业集团出现之后的阶段,媒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媒介集团的新体制及相关的内容运行机制。一些报社实行社委会领导下的编委会和董事会负责制。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以社委会、董事会为报业集团的决策中心,下设编辑委员会和经济工作委员会,编辑委员会负责办好《南方日报》系列报刊,经济工作委员会则负责全集团的经营活动。[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