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刘京南余玲玲堵国樑介绍了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做法。现经整合后的电子技术课程由于定位在电路级的内容体系上,因此称为“电子电路基础”。综上述所,“电子电路基础”是按照新的课程体系规划建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目的是适应当今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整合、拓宽口径、力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拓创新,反映特色。

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刘京南 余玲玲 堵国樑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要】 介绍了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做法。在课程体系上,将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定位在电路级层次上。

【关键词】 电子电路 整体优化 内容整合 宽口径

自我校牵头承担教育部“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的任务以来,在课题组的统一规划下,经由自动控制系、电子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为主的电类系各有关教师的多次研讨,统一了“电子技术”课程教改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及教学基本要求,形成了符合电类专业共性要求、具有自身特色的电子技术课程体系。本文就其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作一汇报。

1.理顺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作为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改课程之一,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更新实验手段,强化能力培养。”以往课程改革常常是单科独进,自成体系,由此极易束缚改革的视野,带来局部优化与整体优化间的矛盾,造成课程间衔接配合差,内容交叉重叠等问题。与此做法明显不同的是,这次课程改革是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提前,按照整体优化原则重新定位各门课程的内容范畴,确实做到统一规划,同步建设。据此,我们对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定位首先突破了原有模拟、数字电路的界限,强调两者在电路层次上的统一,我们以是否逻辑设计为界,将逻辑设计的内容归属于“计算机结构和逻辑设计”课程,而将原数字电路中牵涉到电路级的内容纳入本课程中,由此增加了门电路、单稳及多谐振荡电路、整形、定时器电路等原属数字电路课的内容;其次,突破了原有高、低频和强、弱电的界限,强调课程的基础性,着眼于电气、电子信息学科类专业具有共性特点的基础功能电路,确定放大及振荡电路、信号运算及处理电路、功率电路、锁相环电路等为课程讨论的主要内容;而将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对器件物理概念要求较多的内容纳入物理学课程中。

经此整合后的体系和内容,着重于采用电路理论来分析、设计电路,使课程内容的归类及课程体系的划分更趋合理,也使原有课程间在基本内容、分析方法、基础需求等方面的交叉重叠减至最少,有利于精减学时、提高效率。现经整合后的电子技术课程由于定位在电路级的内容体系上,因此称为“电子电路基础”。目前已完成课程大纲、教学大纲的修订,新的教材已纳入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计划。

2.紧跟发展潮流,拓宽更新并举

电子技术发展迅速,近30年来,经历了由分立元件向集成器件、由中小规模向超大规模、由单元集成向系统集成的一系列变革。如今,集成化代表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潮流,无论是通用或专用集成芯片,其品种及数量都大大增加,应用也日益广泛。“电子电路基础”课程必须反映这一发展潮流,坚持以集成为主,拓宽更新教学内容。基于这一考虑,新体系下本课程各章内容的规划均以集成电路为背景和落脚点,并依据这一原则来处理分立元件电路和集成电路的关系。对那些不符合集成化发展方向的传统电路及其分析方法,诸如阻容及变压器耦合电路、各种工作点偏置电路、静态及动态图解分析法、低频特性分析法、反馈的方框图计算法等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而相应加强基本放大电路、电流源电路、负反馈概念及系统稳定性分析等内容;将功能电路范围拓宽到包括集成门电路、集成触发器、集成模拟乘法器、集成锁相环等更宽的领域,并着重阐明电路的原理、功能及主要参数,给出典型应用电路举例。

3.改革实验方法,强化实践能力

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倡导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至关重要;尤其是对电子技术这类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课程更是如此。然而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一直作为辅助性环节从属于理论教学,其独立的主体教学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一是对实验教学地位重视不够,实验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偏少;二是受器材、经费等硬件条件限制,实验开设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在本轮课程教改中,我们大幅度加强了实验教学的环节,实验学时增加到32学时,实验内容从分立元件构成的低频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等到模拟集成运算、集成稳压电源电路等;还包括从低频电路到高频的如LC正弦波振荡电路,并另设综合性课程设计,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前者侧重于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后者侧重于实验探讨、应用研究)。课程还引入了EDA等机辅分析、设计手段,实验中增加虚拟实验,如差分放大电路、有源滤波器电路、锁相环电路等,采用虚拟实验方法以弥补器材、仪器及经费的不足,一改以往完全依赖实验室“四大件”的单一实验模式,虚实结合、软硬兼顾使实验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得到保证。

综上述所,“电子电路基础”是按照新的课程体系规划建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目的是适应当今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整合、拓宽口径、力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拓创新,反映特色。目前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在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64∶32,由于理论教学学时的精简,对教与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重点,提高层次,加强启发引导与督促,在教学手段上,必须倡导采用多媒体、编制CAI课件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课外自习也有待切实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已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验内容的充实提高、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都是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将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加强探索,努力把“电子电路”课程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原载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