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状

时间:2022-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必须要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现象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教育必然出现高度重视专业的学习,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及评价造成冲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把大学生分类划等,由此产生的评价标准窒息或抑制了大多数大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发展水平制约其教育评价的发展,是开展教育评价的现实条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部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对大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培养和树立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活动,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活动。

由于评价方法与手段与评价目标不尽一致,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怀着良好的愿望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却产生了不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正常发展的结果,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丧失及实效低下。因此,必须要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现象中客观存在的问题。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非常宽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选择难以反映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需要,则评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或活动必然会产生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定过宽,出现指导思想与评价实践难以统一的问题。在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的现实社会中,评判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必然多倾向于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来自高校和家庭对现行教育的理解是使大学生及早获得就业的“凭证”,以便在成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也就是“成才”的要求是最主要的。这样的教育必然出现高度重视专业的学习,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及评价造成冲击。

高校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虽然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首要地位,但实际教学活动中难以体现其应有的地位。即使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也忽视培养学生的正确政治方向、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偏重于纯粹的知识灌输。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就被打了折扣,导致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长期处于被弱化的状态。

二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相对滞后的现象,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对滞后;缺乏思想政治实践性课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选择失当,这些也影响了正确教育评价的开展。

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和同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缺乏实践环节的训练与磨炼,缺乏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尽管这些年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上留出相当比例的实践环节,但是如何落实、指导这些实践环节,还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实践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态度和能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果没有体现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就必然导致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目的落空,更难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观念外化为品德行为。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选择的失当,表现在教育者与大学生缺乏互动,忽视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性的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的教育者往往囿于传统的经验、观念,缺乏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当教育者发现大学生某些方面出问题时,往往缺乏冷静耐心地分析成因及科学对策,斥责多于宽容和理解,批评多于分析和思考,禁止多于疏导和开启。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教育管理者和大学生感情上的对立,二者关系良性互动的缺乏势必造成大学生心理隔离。且教育者以居高临下的态势认定自己灌输的道德正确无疑,并以大学生需要自己传授的道德为前提,以自己能够完成道德灌输为己任。而从内外因关系的原理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因此,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其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灌输教育忽视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大学生发展的根本动因,不考虑大学生的主观道德需要。

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存在一些失真,主要表现在:

一是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评价标准。在大教育观上,把教育的功能看成是选拔还是发展,决定了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许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教育强调了一种选择功能,教师与行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每个阶段淘汰的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把大学生分类划等,由此产生的评价标准窒息或抑制了大多数大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评价标准实际上是一个教育观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现有的评价标准太注意共性的标准化,忽视大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

二是评价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教育者很少从大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到用全面的、发展的和辨证的观点去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实际到达的水平。在评价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表现、大学生在校内的表现与其在家庭、社会的实际表现时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三种方法的运用不够;在评价方式上没有做到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等多方面的结合,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的形式主义。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至于在这些量化的背后,大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做好做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教育者就考虑得很少。评价过程的流于形式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内化严重受阻,容易导致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