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中国大学中的学术规范——稷下学宫与学术规范建设

早期中国大学中的学术规范——稷下学宫与学术规范建设

时间:2022-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的为师之道和学生的为学之道来维系,为避免自由择师可能造成的教学混乱,学宫通过枟弟子职枠以“礼”教化学生,促进了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的矛盾统一。“稷下学宫”尽管与现代大学所处的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但学宫对现代大学学术规范机制的建立仍有一定启示。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战国时期闻名列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学宫废除了“学在官府”的奴隶制垄断,既不同于春秋以前的庠、序,也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太学堂和翰林院,官办之下有私学,或是官私合办的自由联合体。既是一所有教师、学生的为封建官僚服务的育士学校,又是一所从事教育、研究、政治咨询的特殊机构。在学宫中,统治阶级为选士、育士,实现教育服务于政治的目的,为知识的拥有者和探索者提供了各种条件。游学者自由讲学,学生自由择师,使学宫汇聚了大批有谋略的知识分子,学宫中各派自由辩论,兼容并包,国家与学校、教师与学生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游学者”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一、稷下学宫的学术状况

稷下学宫中学者的自由在我国古代专制统治之下,可谓昙花一现。学宫中“游学者”的自由活动并不是没有禁区,是相对的、有限度的。由于当时齐国处于古典自由主义的境遇下,学宫并没用明文规定来规范学术活动,在以礼教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国家和学校尊师重教使“游学者”内心处于自由状态;学生的自由择师促进了“游学者”自尊,即自觉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学术道德自律,这种具有共同约束力的学术规范机制,制约着学术自由,也促进学术自由的健康发展。

1.“稷下先生”“随心所欲”的资本——提高学术水平、加强道德修养成为一种需要

尊师重教是中国2000年来的传统美德。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各国国君和贵族都竞相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于是纷纷提倡尊师重道。由于齐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加大资金投入到教育中,为尊师重教提供了物质基础。为招徕贤士,齐国对各国学者来“稷下”讲学,皆以礼遇之,以至于前来游学者成百上千,有的游学者被赐为士大夫,赏赐“高门大屋”作为宅院。优厚的待遇、灵活的用人制度吸引了诸多饱学之士来学宫讲学,许多学生也慕名求教,充分展示出名师的感召力、聚合力。由于“稷下学宫”主要采用官办私举的办学形式,齐王很少干预学宫内部事务。齐王选拔教师的依据是“游学者”从学者人数的多少。校长即“祭酒”的选择则有更高的条件。一般选用德高望重者作为私家主持来管理学校。当时荀况曾三次由师生推为“祭酒”。教师的选拔条件促进“游学者”自觉提高学识水平、加强道德修养。宽松的学术氛围,优厚的待遇激励着“游学者”把内在压力转化为成为名师硕儒的一种动力。

2.师生双方不“不越逾”——自由择师与道德教化相互制约

学生自由择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充足的高深学问的教师可供选择;二是必须通过规范的管理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稷下学宫”通过优厚的待遇吸引有高深学问的游学者从教,既满足了学生自由择师的需要,又保证学术主体自觉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者由个人道德性的学术修养转变学界共同约束。由于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的为师之道和学生的为学之道来维系,为避免自由择师可能造成的教学混乱,学宫通过枟弟子职枠以“礼”教化学生,促进了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的矛盾统一。“稷下学宫”是一所规模宏大的寄宿学校,在学宫中有堂有室,有寝室有厨房,师生均食息其中,以枟弟子职枠来规范教学,维持教学秩序。就人与道德的关系来看,人既是道德的接受者,又是道德的体现者和创造者,人对道德的接受也表现为主体性特征,对道德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人并不是盲目崇拜并遵守既定的规范,同时,对规范的怀疑并不意味着从一开始便无视规范,认为凡是规范都要给予反对。没有规范,作为群体的人类作出合理行为很困难。枟弟子职枠能够长期作为学校教材之一而被传习2000多年之久,我们不贬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愚民政策,用“三纲五常”来规范教化人们行为;但就规范本身看,在文法上采用四言对仗的形式编写文章,便于以编码方式识记内化。枟弟子职枠开篇明义:“先生实教,弟子是则”。学生不仅在知识和德性陶冶上接受教师的教导,日常生活方面也要照应备至。如“早起迟眠,衣带必须整齐;朝思暮习,总是小心翼翼”,举止“洒扫室屋摆好讲习席,先生坐入讲席,弟子出入都要保持恭敬”“若有宾客来,弟子要迅速起立,对客人不可失礼,学习中若有疑问,便拱手提出问题,先生下课走出,学生一律起立”这些日常课堂教学组织程序注重从细节入手,在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同时,把卫生教育纳入学则,规范中具体描绘了合乎礼仪规范的洒扫的整个过程。当然,规范中存在一定的封建糟粕,如卫生洒扫“从西南角开始洒扫”。但“堂屋宽广可以扬手洒水,内室窄小应当掬手近泼”这些细节的描述体现了道德认知教育的生活化、真实化。晚自习学生边温习课业边互相切磋琢磨,加深理解其所学之义,辩论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荀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枟荀子新注·劝学枠)鼓励学生敢于后来居上,师生在学术交流活动中相互促进。

二、稷下学宫的启示

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政治制度存在差异,科研体制、出版制度和学术系统的内部运作也有所不同,我们在借鉴外国经验基础上,还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从传统中汲取精华。“稷下学宫”尽管与现代大学所处的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但学宫对现代大学学术规范机制的建立仍有一定启示。

1.学生自由择师促进学界自觉建立有共同约束性的学术规范机制

学术是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深刻、理性、系统的认识基础上,学术问题来不得虚假。大学教师是专业上有特长的学者,衡量教师学术水平的标尺也比较复杂。从传统教师评价方式看,量化考核方式有很多弊端,也是造成学术失范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改变单一的量化考核方式,建立一种新的学界有共同约束性的学术规范机制,如深化学分制的改革。通过学分制促进学生自由择师,促进大学教师在不同院校之间进行合理流动。大学教师要流动,必须在学术上具有一定造诣。教师要寻找满意的院校,提高学识水平和加强道德自律就会成为教师的内在追求。可见,自由择师是避免学术失范,建立学界共同约束性规范机制的举措之一。从目前学校的改革实践来看,不管学校实行的是什么样的学分制,都比学年制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如学生具有安排学习进度、选择教师自由、选择课程安排的自由、选课的自由、完成总学分的自由等,学生享有的安排学习和生活的自由是学习自由的体现。但大众化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成为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阻力,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数量不断增多,为学分制的深入改革提供了可能性。学校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教师,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学生自由择师使教师合理流动成为一种趋势。同时教师流动也促进教师最终超越和突破各种限制,自觉维护学术道德和履行学术责任,提升学术品位。

2.营造具有强势共同约束舆论氛围,使学者甘愿遵从学术共同体约定俗成的规范

默顿认为:“科学的规范有助于产生这种结果的方式似乎是足够清楚的,人们从一切方面提醒科学家,增进知识是他的任务,大大增进知识则使他最幸福地完成了他的任务。”[4]学术活动需要教师创造性和艰苦性的工作,世界各地采用激励的办法,表示对教师劳动的认可和尊重,促使教师从事学术研究,不断地作出新贡献。教师的劳动既是复杂的,也是创造性工作,教师的潜能也非常大。在教师管理上,激励是把教师内在压力转化为外在动力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也制定了学术激励制度,如国家设立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以及星火奖等,全国性的大奖及各省、各个行业组织的各种奖励制度,以此鼓励学者自觉提高学术水平,创造学术成果。除此之外,同行评议也是学术界中最流行的一种学术评价方式,在英美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可。同行评议不但可以判断学界对学者学术成果的认可程度,在评价个体研究水平时也是对个体的促进。可见,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有价值的学术评价体系,不但是明文规定的,还要靠强势的舆论力量。对于国家而言,由于目前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收入、福利偏低以及工作条件较差,教师的社会声望、工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国家要以教师为本,大力提倡尊师重教,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满足教师自尊的需要,为学术健康发展提供一种正确的导向,通过强势舆论有效遏制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在这方面,学校所应该做的,就是处理好学术自由和自律的关系。大学必须致力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发挥文化的传承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晓清,顾明远.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对我国切实性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2]顾海良.关于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建设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

[3]张志伟,等.西方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6.

[4]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M].顾昕,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韩玉、易连云,本文曾刊于枟兰台世界枠2008年第13期。出版时略作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